北约前秘书长:援乌可拖住俄、稳住欧洲,美国能集中精力对付中国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0月11日报道,北约前秘书长安诺斯·福格·拉斯穆森在接受美国《外交政策》杂志采访时就当前的乌克兰局势发表了看法。在拉斯穆森看来,整个欧洲只有确保乌克兰的安全,才是解决俄罗斯问题的最好办法。以解决俄罗斯问题为前提,美国就可以拥有更多的精力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而最近一段时间,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援助趋于稳定,欧洲早已经做好了长期援助乌克兰并彻底击败俄罗斯的准备。这就意味着俄乌冲突将会持续,美国也会在之后将战略重心彻底转移到中国身上。

俄罗斯对乌克兰特别行动的前期,西方国家并不看好乌克兰,美国甚至建议泽连斯基前往美国建立流亡政府。只不过俄罗斯军队的军事行动并没有达到外界的预期,这就导致西方国家最终决定对乌克兰进行援助,打一场针对俄罗斯的代理人战争。乌克兰军队的整体装备技术水平远远不如俄罗斯,但是因为西方国家的大力援助,以及对俄罗斯的全方位制裁,导致乌克兰军队的装备技术水平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得到了提升。而俄罗斯虽然拥有相对完整的军事工业体系,但是也因为西方国家的制裁遇到了生产困难。此消彼长之下,乌克兰军队与俄罗斯军队之间的装备水平差距越来越小,这也是俄军目前在战场上推进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美国来说,借助整个欧洲的力量在乌克兰进行一场针对于俄罗斯的代理人战争几乎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因为美国目前面临着相当严重的衰退危机,所以美国需要将所有有能力挑战自身的国家全部“击败”,就像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对日本所做的那样。而俄罗斯虽然也有着自身发展的问题,但俄罗斯终究是一个幅员辽阔的有核国家,这对于美国这个立志于吸血全球的霸主来说自然是一个不可控因素。更何况现如今的美国面临着来自中国的挑战,俄罗斯的存在分散了美国大量的精力。

因此美国希望通过牺牲欧洲和乌克兰的方式彻底解决俄罗斯,以确保自身有足够的精力来应对中国的挑战。这就意味着美国不仅会进一步加强对欧洲的控制,也意味着美国会动用一切手段来破坏俄罗斯和欧洲之间和解的可能性。“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的爆炸,就意味着欧洲和俄罗斯之间已经失去了能源这唯一一个可以回旋的余地。

美国正是俄乌冲突的始作俑者。冷战的结束并没有让美国停止对俄罗斯的围堵,冷战的结束反而成为了美国围堵俄罗斯的新契机。在美国的一手操控下,大量原属于苏联的东欧加盟国纷纷加入了北约,这导致俄罗斯失去了在欧洲方向的大量战略空间。而在北约东扩的期间内,美国也利用自身在全球舆论上的绝对主导权不断丑化俄罗斯,并将“反俄”凝聚成了整个西方最一致的共识。加上美国在经济、政治以及军事上对于欧洲的控制,整个欧洲都捆绑在了美国的战车之上。

俄乌冲突的发生给整个西方国家都带来了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世界各国都急于恢复经济的情况下,能源危机已经极大地影响了欧洲的经济发展。由于整个西方对于俄罗斯的能源产业的制裁,导致目前欧洲已经面临了相当严重的能源缺口。德国等许多国家的居民用电、用气价格大幅度上升,欧洲居民不得不囤积大量木柴以应对寒冷的冬季。除了大规模应用核电的法国以外,其余欧盟国家几乎都面临着冬季用电的困难。

但是对整个欧洲来说,能源危机对工业领域的影响是最为深远的。同样以德国为例,默克尔在担任德国总理时,凭借着与俄友好的政策获得了大量来自俄罗斯的低价能源,这才有了德国工业在21世纪的蓬勃发展。而“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实际上就是默克尔留给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重要政治遗产。不过美国凭借着自身对欧洲的控制,以及“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的爆炸,欧洲的工业面临着远比民用领域更加严重的用电危机。而电力消耗与工业产值直接相关。

由于停止进口俄罗斯天然气,加上德国等欧洲国家因为环保问题关闭火电厂等非清洁能源,目前德国和英国等国家的电价已经暴涨10倍。在电力价格大涨的情况下,大量欧洲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样也是大幅度上升。美国因为页岩气页岩油的开采成为了能源净出口国,这就意味着美国就可以凭借着自身能源价格和电力价格低廉的优势不断收割欧洲的工业和资本。从这个情况来看,欧洲才是整个俄乌冲突的最大受害者。不过即便如此,欧洲却依然愿意帮助乌克兰将这场冲突继续下去,这足以看出美国对欧洲的控制之强,自身战略之明确。

总的来说,随着“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的爆炸以及克里米亚大桥爆炸事件的发生,俄乌冲突已经在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奔驰而去。欧洲早已经在这场冲突中骑虎难下,即使现阶段大量的欧洲企业和资本被美国收割,整个欧洲在面对美国时也不敢说一个“不”字。因此在未来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内,欧洲将会继续给乌克兰援助来消耗俄罗斯,美国自然就可以腾出手来全力针对中国。无论中美之间关系如何,欧洲在俄乌冲突后终究逃不过衰落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