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人
所有内容皆有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中及末尾
美国总统特朗普凭借强硬的谈判手腕,近期又下一城,与柬埔寨达成了第四份关税协议,此前他已相继与英国、越南和中国敲定相关协议,而对于未能达成共识的国家,特朗普放言将大幅提高关税,甚至高达60%至70%。
这一系列动作不仅让美国在贸易战中频频占据主动,也让全球市场为之震动。关税协议的背后,特朗普究竟“赚”在哪里?
四国协议下的利益布局
特朗普在关税谈判中的“赚大了”,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与英国、越南、中国和柬埔寨达成的协议中,这些协议看似各有侧重,但无一例外地为美国争取了显著的贸易优势。
先看与英国的协议,英国汽车出口美国的前10万辆关税降至10%,超出部分为25%,而美国对英国钢铁和铝的25%关税直接归零。
英国还承诺将美国乙醇进口关税清零,并开放农业市场,这一协议不仅为美国企业打开了英国市场,也让英国在关键产业上做出了让步。
再看越南,美国企业享受零关税进入越南市场,而越南对美出口却需承担20%关税,更狠的是,针对转口贸易的40%高关税,直接剑指通过越南规避关税的国家,尤其是中国,这种不对等的设计,显然让特朗普在谈判桌上占尽上风。
中国方面,尽管贸易战一度剑拔弩张,但六月谈判达成的框架显示出缓和迹象,美国放宽了对华出口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乙烷和飞机发动机的限制,中方也承诺相应措施。
尽管细节尚未完全明朗,但这一进展无疑为中美贸易注入了一丝乐观情绪,至于最新的柬埔寨协议,虽然具体条款未公布,但作为第四份关税协议,它的达成进一步巩固了特朗普的贸易战“战果”。
如果说达成协议的国家让特朗普尝到了甜头,那么对未达成协议的国家,他则毫不手软地挥起了关税大棒,日本、欧盟等贸易伙伴首当其冲,而这一策略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博弈?
以日本为例,双方谈判已进行了七轮,特朗普却公开表达不满,甚至威胁加征30%至35%的关税,汽车产业是谈判的焦点,日本坚持保护本国车企,而美国则希望通过高关税迫使对方让步。
欧盟的谈判也在最后关头陷入僵局,2025年7月4日欧盟外交官透露,双方未能在7月9日截止前达成协议,若谈判破裂,美国对欧盟商品的关税可能从10%飙升至20%甚至50%,欧盟则准备对210亿欧元的美国产品实施报复性关税。
更令人咋舌的是,特朗普近期宣布,从8月1日起对近100个国家加征10%的基础关税,对部分国家甚至可能高达60%至70%。
这种单边主义的强硬姿态,不仅让未达成协议的国家面临巨大压力,也让全球贸易体系蒙上阴影,那么这种极限施压真的能逼迫各国就范,还是会引发更大的反制风暴。
特朗普的双线作战
关税政策之外,特朗普还祭出了另一张王牌“大而美”税收和支出法案,这项法案于2025年7月4日签署,计划未来10年减税4万亿美元,同时削减1.5万亿美元支出。
核心内容包括永久化2017年的减税政策、削减医疗补助、提高债务上限5万亿美元,以及取消新能源汽车税收减免,这不仅是对内经济刺激的延续,也与关税政策形成了内外呼应的双线作战。
法案的影响立竿见影,以新能源汽车为例,税收减免的取消直接削弱了消费者购买意愿,导致本田停止开发电动SUV,转向混合动力汽车,特斯拉则传出推出“平价版”Model Y的计划。
这种政策转向可能拖慢美国在全球新能源竞争中的步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法案将扩大美国财政赤字,债务危机风险加剧
从四国关税协议到“大而美”法案,特朗普的政策看似让美国赚得盆满钵满,但其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却是一把双刃剑。
短期内,美国通过关税壁垒和减税政策刺激了经济增长,部分企业受益匪浅,高关税威胁和单边主义也激化了全球贸易摩擦。
日本和欧盟的反制清单已蓄势待发,中国则通过加强与欧盟、东盟的合作分散风险,更重要的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新贸易框架的推进,显示出各国正在加速摆脱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从数据上看,美国的贸易逆差并未因关税政策显著缩小,据美国商务部统计,美国货物贸易逆差仍高达1.2万亿美元,显示关税的实际效果有限。
相反,高关税增加了企业成本,最终可能转嫁给美国消费者,此外“大而美”法案引发的财政压力,可能削弱美元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动摇美国经济根基。
总结
特朗普通过第四份关税协议和“大而美”法案,在贸易战中看似大获全胜,但其政策的长期效应仍充满变数。
全球贸易格局正在重塑,各国间的博弈愈发激烈,面对不确定性,各国需携手合作,以开放与对话化解分歧,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稳定与繁荣。
信息来源
中国日报网 特朗普签署“大而美”法案
极光新闻 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大而美”税收和支出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