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驱逐舰下水遇“趴窝”,上次这种事故还是出现在印度身上,而在一旁目睹了全程的朝鲜领导人脸色霎时铁青,要求彻查到底。
5月21日,朝鲜第二艘5000吨级"崔贤"级驱逐舰在即将在东海岸的清津造船厂完成下水仪式,但没想到舰船在侧滑下水时因为滑道两侧同步系统失调,尾部滑板先行脱落,船体随即失去平衡。
一声脆响之后,舰底与轨道硬性摩擦,部分船体结构出现裂口。船未入水,却“躺平”在滑道上,半沉半卡。金正恩面无表情地站在滑台前,身后是一众负责项目的科研、工业和军方高层。目睹整个过程后,他没有发一言便转身离去。而接下来的一系列官方通报显示,这起事故被定性为“严重损害国家尊严的重大失误”。
朝鲜媒体在事故次日便罕见地发布了详细通报。根据报道,驱逐舰下水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底盘移动过程中的不同步:船尾滑板先脱离支撑,而舰首未能同时脱离船台,导致舰体横向失衡。最终舰底多处被钢轨划破,甚至可能涉及龙骨结构的轻微弯曲。
事故之所以会发生,根源远不止于“操作失误”四个字。从技术角度看,清津造船厂使用的是侧滑式下水方式,这种下水方法虽然在空间受限的港口常见,但对同步性和轨道润滑要求极高。清津采用的是简易滑轨系统,且设备维护长期不到位,风险几乎是“注定”的。
相比之下西海岸的南浦造船厂就要先进得多,4月25日同型号首舰“崔贤号”在那里成功下水,使用的是更为稳妥的纵向船台滑道方式,避免了类似风险。两座船厂的硬件差距,也反映出朝鲜军工体系中区域性不平衡的问题。
此次事故引发的不只是技术反思,更是政治震荡。金正恩在事故发生后当场震怒,之后罕见地在朝鲜媒体上点名五大责任单位:党中央军需工业局、国家科学院动力学研究所、金策工业综合大学、中央船舶设计研究所和清津造船厂。
朝鲜领导人对科研人员一贯以“国家栋梁”的标准对待,从住房到待遇无所不包。但此次不同于以往的“宽容”,金正恩首次在公开场合对科研系统严厉批评,称其“经验主义严重、不负责任”。更强调这次事故是“对国家自尊心的直接打击”。
事故责任将在6月召开的党中央委员会全会上公开审理,而且可能涉及部分高层的职务调整。这也标志着朝鲜在强化军工纪律方面,正在采取更为强硬的姿态。
朝鲜对“崔贤”级驱逐舰寄予厚望,官方资料中提到该舰搭载多达74个垂直发射单元,分布在舰首、舰中与舰尾,支持多种型号导弹发射,包括防空、反舰、巡航甚至战术弹道导弹。此外舰体还设计有鱼雷发射管、舰载雷达以及疑似电子对抗设备。
然而这种高度武装化的设计也带来了问题。一名韩国军事专家表示:“这艘船更像是武器平台的拼图,远不像真正具备高航速与远洋续航能力的现代驱逐舰。”舰体重心偏高、自持力不足,一旦进入高海况水域,航行稳定性将受到挑战。
这也可能是清津事故中舰体失衡的内在原因之一。舰载设施堆叠密集,造成舰体重心偏移,而简陋的滑轨系统根本无法应对这种异常负载,最终引发事故。
根据多方报道,“崔贤”级驱逐舰共有两艘,分别由南浦和清津两大造船厂承建。朝鲜显然计划将其分别配属西海和东海舰队,作为两大海域的旗舰。
这种“一东一西”的配置,更像是政治和战略上的象征。对于一个主要以近海防御为主的国家来说,5000吨级驱逐舰已属“超常配置”。目前朝鲜海军缺乏远洋补给与协同作战能力,舰艇一旦远离岸基支持,作战效能将大打折扣。
更现实的可能是,朝鲜试图通过这两艘“巨舰”向外界展示其军工技术的新高度,以应对美韩日三方不断加压的安全态势。这也是为什么“崔贤号”刚下水两天,就被安排进行导弹试射的原因之一。
朝鲜近年来大力推进“造舰提速”,从“崔贤”号首舰开工到下水,仅用了400余天,效率惊人。这种速度在常规军工国家难以想象。
但问题在于造船不是造房,更不是舞台布景,一艘现代驱逐舰涉及数百个系统模块的协同运作,包括雷达、通讯、导航、电力、武器等复杂工程。当所有流程被压缩在政治口号之下,“快速建造”可能演变为“快速失误”。
清津事件正是这种“欲速不达”的现实写照。二号舰在同样的设计框架下,却因为不同的建造场所与管理流程,落得一个“滑不动”的窘境。
从战略上看,朝鲜计划将“崔贤”级分别部署在东西两大舰队,构建对称威慑力。南浦舰属西海舰队,清津舰属东海舰队。
这种部署显然有“对美日韩构建双边震慑”的战略意图。但从技术能力看,无论是战舰自身的续航力、系统整合能力,还是海军整体的远洋操作经验,都难以支持朝鲜真正构建起现代化蓝水海军。
面对重压之下的清津造船厂,金正恩下令“必须在6月全会前完成修复”。但这显然是政治表态,而非工程判断。
如果船底结构确实如外界猜测出现变形或裂纹,短期内复原几无可能。更现实的问题是:清津是否具备对大型舰体开展系统性返工的能力?外部专家普遍表示怀疑。
更深层的问题也已浮出水面:朝鲜军工体系是否存在“项目驱动为先,技术检验滞后”的结构性通病?这种体制下,即便有强硬领导指令,也难以从根本上提升军工质量。
这次事故无疑会对朝鲜海军现代化进程造成重大打击。尤其是在国际社会封锁加剧、军工资源紧张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失败案例都意味着巨大的代价。
但也正如一位俄罗斯军事顾问私下评论的那样:“没有哪一支强大的海军是从不犯错中诞生的。”这次清津事故虽然造成了舆论与政治上的冲击,但从技术角度来看,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如果朝鲜能真正吸取这次经验,推动造船流程标准化、加强船厂基础设施建设,也未必不是军工体系迈向成熟的一个转折点。
从朝鲜目前的布局来看,其战略重点仍在近海防御与战略威慑上。而未来是否能从“展示型舰队”走向“实战型海军”,仍需时间检验。
朝鲜的“海军梦”,从不缺舞台,也从不缺口号,缺的,是将巨舰真正推入深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