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人文社
编辑 | 人文社
«——【引言】——»
1991年,乌克兰正式宣布独立后,他们就从苏联继承了超过3500家军工企业,具备直接生产武器的企业更是超过了700家。
虽说乌克兰从苏联那里继承了庞大的军工“遗产”,但由于种种制约的限制,乌克兰并没有成功将这些资源转化为长期发展的推动力。
不仅如此,世界上许多国家也“盯上了”乌克兰的军工专家,纷纷加入了对乌专家的争夺之中,我国也成功的吸引到了许多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
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这些专家的技术贡献很大程度的帮助了中国军工的发展,同时也为两国提供了许多合作的机会。
如今,几十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那些曾经来到中国援建的乌克兰专家处境怎样呢?不得不说,我国的做法实在太贴心了。
乌克兰专家流失的背景
苏联这座“大厦”轰然倒塌,乌克兰也在众多继承国当中,他们继承了苏联30%左右的军工资源,这个份额不容小觑。
特别是在导弹、航天器、舰船等重要军工领域,乌克兰都继承了许多建造工厂,毫不夸张的说,乌克兰拥有世界顶尖的技术水平。
但由于乌克兰独立初期,国内的经济情况、政治状况都比较动荡,也就造成了乌克兰的军工业出现了萎缩,一些军工企业以及研究所不得不宣布破产倒闭。
众多乌克兰专家的职业前景开始变得十分堪忧,进入20世纪末的时候,随着全球化发展的推动,许多乌克兰专家开始将目光投向国外。
美国、以色列、德国等国家,也在此时成为了乌克兰专家主要投奔的国家,但由于的语言、认证的困境,许多乌克兰专家在国外都很难发挥自己真实的技术水平。
中国著名的“双引工程”
中国是全球早一批看到乌克兰专家潜力的国家,在苏联宣布解体不久后,我国便提出了“双引工程”,也就是“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的发展政策。
主要就是为了吸引乌克兰等国家的高新技术专家,其中主要是那些拥有军工技术的专家,与西方国家招引人才的方式相比,我国的态度、待遇都比较有优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从乌克兰吸引到了大量的军工专家,这些专家在来到中国后,不仅能享受到比较高的薪资,同时还能享受到比较高的生活保障,以及优厚的工作条件。
有的乌克兰专家参加到了的中国军工建设当中,有的则是参加到了航空、航天、造船等重要领域。
他们不仅为我国带来了关键技术,还为中国本土专家的成长,以及技术方面的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就拿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来讲,他们就为中国L-15“猎鹰”高级教练机,提供了发动机方面的专业技术,这款飞机标志着,我国在航空领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除了此次合作以外,乌克兰的燃气轮技术,也很大程度的推动了中国海军现代化的进程,就拿052D型导弹驱逐舰来讲,他的燃气轮机系统就是乌克兰为我们提供的。
如今,这款驱逐舰已经在国际社会取得了许多国家的认可,这背后驱逐舰强大的性能背后,离不开乌克兰专家的贡献。
乌克兰专家不仅在技术上对中国工程师倾囊相授,同时还积极的参与到了对中国团队的培养。
仅是在2006年,我国邀请乌克兰科技界专家、学者来中国的批次就达到了150次,累计人数更是达到了2000多人。
他们通过与中国工程师的紧密合作,帮助我们掌握了许多先进技术,这样一来,就为我国后来的自主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专家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的时间,已经习惯了在中国的生活,于是便选择了留在中国定居。
在中国安居乐业
我国对这些想要定居下来的乌克兰专家,表示非常的欢迎,并且还为他们提供了超出预期的待遇,不仅可以在中国获得高薪,同时还能享受到高品质的住房。
像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福利,我国也不忘给乌克兰专家安排上的,有的城市甚至专门给他们提供了,与家乡生活相似的生活环境。
有的专家甚至住上了模仿乌克兰建筑风格的房子,我国也是十分贴心,并在周围设立了社区服务,以及一系列成熟的配套设施服务。
这样一来,乌克兰专家与他们的家人,就可以开心快乐的在中国享受舒服的生活了,我们的安排也是让这些专家感到十分暖心。
随着这些专家年龄的不断增加,有的人也是达到了退休的年纪,这个时候他们就可以享受到政府企业,为他们准备的养老金等福利待遇,确保他们日后的生活质量。
其实中国与乌克兰之间的合作,并不局限于军工研制领域,随着时间的发展,两国之间的合作也扩展到了许多领域,在民用、文化、经济等方面我们都有合作。
曾经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的故事,已被历史记录了下来,同时也见证了两国之间的友谊。
这些专家的到来,不仅推动了中国军工业的发展,也为他们自己的后半生选择了一个安稳的生活。
如今一些乌克兰专家已经在中国安逸的享受退休生活了,但他们曾经为中国军工做出的贡献,也将被中国人民铭记于心。
参考资料:
【1】环球时报——俄媒:乌克兰军工专家举家来华,俄在这事上输了
【2】南宁晚报——揭秘中乌军事合作: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倾囊相授
【3】新华网——揭秘乌克兰军工产业实力:空中巨无霸 “撒旦”制造者
【4】中青在线——乌克兰公司愿与中国合作全力为L-15提供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