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红军战士在战场上惊讶地发现,敌军中出现了一位昔日红军指挥官的身影,身穿国民党军装,正指挥火力攻击昔日战友。面对他的背叛,战士们悲愤不已,集体开火将其击毙。
当这个消息传到彭德怀耳中,他却悲愤落泪,这个令彭老总痛心不已的叛徒是谁?
彭德怀
1916年,18岁的彭德怀怀着一腔报国热血投身湘军,当时负责新兵训练的班长是郭得云,也就是后来郭炳生的父亲。郭得云为人正直,对刚入伍的彭德怀颇为关照,给予了不少指导与照顾。
郭得云曾参加辛亥革命,深恶痛绝军阀混战与黑暗统治,这与年轻的彭德怀心中的不满和反抗意识不谋而合,因此彭德怀对他十分敬重。
郭得云也十分看重彭德怀,认为这个年轻人志向坚定、性格刚烈,未来定有大作为。两人常在军中交流思想,谈论时局,情谊日深。后来郭得云因不满国民党军阀的腐败统治,毅然辞去军职,回到家乡。
彭德怀
彭德怀一生刚正不阿,疾恶如仇,性格刚烈,行事果断。在1921年担任连长期间,他因铲除了一个横行乡里的恶霸地主而遭到通缉。
当时的湖南督军赵恒锡横行霸道,与地方恶势力勾结甚深,甚至曾在长沙明目张胆地通缉毛主席,得知彭德怀带兵击毙了一名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地主,赵恒锡勃然大怒。
这个被处决的恶霸,正是赵恒锡重要的财路之一,其死不仅让赵失去了一大笔稳定收入,更让他在地方上的势力受到动摇。在旧军阀眼中,擅自杀地主无异于挑战上级权威,触犯军纪底线,赵恒锡当即以“违纪杀人”为名,下令全省通缉彭德怀。
赵恒锡
彭德怀性格刚烈,向来不惧权贵,他坚信自己行得端、坐得正,此番是为百姓除去一害,何错之有?虽然身边士兵不断劝他趁早离开,以避祸端,彭德怀却不为所动,坚定地表示:“我没有做错,何必逃跑?”
最终赵恒锡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派人将彭德怀逮捕,准备亲自押解回长沙,严加惩处。然而在押解途中,彭德怀的义举渐渐打动了几位负责押送的士兵,他们对他肃然起敬,休息时,这几人悄悄将彭德怀身上的绳索松开。
就在敌排长转身之际,彭德怀猛然起身,将其扑倒在地,转身跃起飞奔而去。身后传来几声枪响,但只是朝天而放,那些士兵并没有真正追击,他们只是象征性地履行职责。
彭德怀
彭德怀逃出生天后,立刻前往投奔早年带他入伍的第一任班长郭得云,郭得云得知彭德怀遭遇,毫不迟疑地接纳了他,将他安顿在家中细心照料,彭德怀深受感动,心中充满感激。
1922年,郭得云因患上严重的肺结核,身体每况愈下。他自知时日无多,心中最放心不下的,便是14岁的儿子郭炳生。临终前,郭得云将唯一的儿子托付给了彭德怀。
彭德怀听后眼含热泪,郑重地点头应允,答应一定将郭炳生视如己出,抚养成人。郭得云听后露出一丝安心的笑意,随后安然离世。
图片来自网络
此后郭炳生始终追随在彭德怀身边,在湘军中服役、学习。1928年7月,彭德怀在平江发起起义,举起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旗帜,郭炳生毫不犹豫地跟随彭德怀参加起义,正式加入红军。
1930年,郭炳生随彭德怀征战湖南,作战中展现出突出的军事才能。面对湖南省主席何健率重兵固守长沙的局势,郭炳生主动带队发动佯攻,成功将城内敌军主力引出。
彭德怀抓住战机,迅速率主力部队发起突袭,成功夺取长沙,开创了红军首次攻占国民党控制下大城市的先例。
图片来自网络
在第二、三次反围剿战斗中,郭炳生活跃于湘赣边区,灵活执行党中央部署,采取“诱敌深入”“避其主力”“打其虚实”等战法,连续打出几场漂亮的胜仗。
因战功显赫,他先后被任命为红八军第六师师长和红五军第二师师长,当时他的军事才能不逊于彭德怀手下任何一位大将,彭德怀对他极为欣赏,认为郭得云后继有人。
可谁也没有料到,这样一位原本前途无量、被寄予厚望的红军将才,最终却背叛了革命,沦为人人唾弃的叛徒。
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郭炳生从一开始就并非什么楷模人物,也许他刚参军那几年,还能掩饰自己的问题,但随着职位逐渐升高,他的本性也开始暴露无遗。
在取得一些战功后,他开始变得自满,常常夸大自己在战斗中的作用,四处吹嘘,把功劳当成炫耀的资本,只为满足虚荣心。
每逢部队缴获战利品,他也总要从中动手脚,趁人不注意,悄悄拿走一部分,用来填补个人口腹之欲。
图片来自网络
他行为散漫,毫无纪律观念,却能长期不被揭发,是因为他深谙旧军队那一套拉关系、搞小圈子的手法,擅长收买人心,身边聚了一批盲目追随的干部和士兵。
郭炳生脾气暴躁,动辄训斥下属,令人难以接近,他还厌恶政治工作,常讥讽政工干部“只会耍嘴皮子”,完全不把党的教育放在眼里。
在他的带动下,部队风气逐渐变坏,纪律涣散、作风浮夸,“上梁不正下梁歪”,郭炳生的不良影响已开始渗透整个基层。
彭雪枫
彭德怀对这些情况并非毫无察觉,只是顾念郭得云昔日的恩情,念在其父是正直忠诚之人,仍抱着希望,相信郭炳生还有回头的可能,愿意再给他一次机会。
为了防止郭炳生的不良作风进一步扩散,彭德怀专门派遣政工能力突出的彭雪枫前往红二师担任政委,寄望他能整顿部队风气,纠正郭炳生及其部属的行为偏差。
彭雪枫深知任务艰巨,一到任便立即投入工作。他走访连队,与各级干部深入谈话,详细了解基层情况,力图掌握部队内部存在的各种问题。
彭雪枫
在摸清整体状况后,彭雪枫着手推动整顿。他从改善官兵关系入手,清理拉帮结派现象,积极营造公平正直的氛围。由于他总是耐心讲理,循循善诱,不少战士私下里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讲道理的”。
虽然这个外号带着几分调侃,但在战士心中,彭雪枫远比郭炳生更值得信赖。他办事公正,处处以身作则,很快赢得了部队上下的一致尊敬。在他的带领下,红二师的作风和纪律逐渐好转,士气也重新提振,最终还被评为“模范师”。
郭炳生对这位新来的政委始终心怀不满,多次设法排挤彭雪枫,但都无功而返。眼看彭雪枫在部队的声望一天天上升,他内心的不安和嫉妒也愈发加剧。
彭雪枫
围攻赣州时,郭炳生奉命在南门外挖地道准备爆破,因地势低洼、水位过高,迟迟未见成效,严重拖慢战局。他在指挥部大发雷霆,甚至迁怒于政治工作,抱怨任务完不成是彭德怀一味抓思想教育的结果。
当敌军援兵赶到形成夹击之势,上级下令撤退,郭炳生却抢先撤离,未作任何部署。反倒是彭雪枫临危不乱,率后卫部队迎战,掩护主力安全转移,这一战让郭炳生在部队中声誉大跌,形象一落千丈。
虽然郭炳生出身工农、作战勇敢,但文化低、好学心差。彭雪枫多次试图与其沟通修复关系,却屡被冷言拒绝,甚至被当面撵走。
图片来自网络
在峡江会议上,郭炳生对东渡赣江的战略部署表示不满,当场发了不少牢骚。彭德怀随即予以严厉批评,使郭炳生感到颜面尽失,虽心中不服,却也不敢反驳。从此他对东进始终耿耿于怀,凡事遇到困难,便把责任归咎于脱离老根据地所导致的不利局面。
为促使郭炳生尽快转变思想,彭雪枫将其情况汇报给彭德怀。虽然彭德怀对郭炳生的消极态度已感不满,但念及其父郭得云的旧情,依然给予重视,亲自安排组织部长黄克诚前往二师召开干部会议,希望能帮助郭炳生纠正偏差,重新振作。
在二师团级以上干部大会上,黄克诚严厉批评了郭炳生,指出他思想消极、作风漂浮。郭炳生素来惧怕彭德怀,一见黄克诚到场,立刻意识到这是彭德怀发火的信号,顿时收敛了往日的傲气,低头认错。
黄克诚
在众干部面前,他检讨了自己对东渡赣江准备不足、畏难情绪严重,也承认因私心过重,对士兵态度粗暴、对政委彭雪枫心存成见等问题。黄克诚见他态度诚恳,便代彭德怀提出要求,希望他吸取教训,改正错误,与彭雪枫密切配合,共同提升二师战斗力。
郭炳生当场答应。随后黄克诚安排几位主要干部深入各团整训,复盘作战经验:彭雪枫前往七团,郭炳生去六团,李志民负责五团。
1932年8月21日,红二师与兄弟部队攻克宜黄县城,但仅十天后遭敌反扑,郭炳生被迫率部撤入宜黄、乐安之间的山区。
彭德怀
山区物资匮乏,疾病肆虐,部队一边作战一边忍受饥饿与病痛,环境极其艰难。大多数战士仍坚持战斗,但郭炳生却情绪低落,怨气越来越重,革命意志日渐动摇。
战斗持续消耗,士气低迷,郭炳生彻底失去信念,决定叛变,他谎称“彭雪枫阵亡、陈毅下令转移”,试图带部投敌。
幸好彭雪枫及时察觉,带警卫赶到前线拦住队伍,看到“阵亡”的政委出现在眼前,战士们当即识破谎言,纷纷拒绝跟随郭炳生,彻底失去了对他的信任。
图片来自网络
郭炳生心知叛变可耻,无法公开承认自己准备投敌的事实,只得硬着头皮继续带队向敌占区外的苏区方向行进,表面上装作仍在执行任务,实则暗中寻找脱身机会。他对彭雪枫的存在始终心存忌惮,一路上不断伺机,甚至动了杀心,企图除掉政委以绝后患。
所幸彭雪枫警觉性极高,对郭炳生始终保持警惕,没有给他可乘之机。眼看暗算无望,计划难以得逞,郭炳生干脆撕下伪装,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带着几名心腹悄然脱队,径直前往乐安投靠敌军。
当彭德怀得知郭炳生叛逃的消息后,震怒至极,咬牙切齿地骂道:“叛变投敌,子不如父,真是可耻至极!”
蒋介石
而另一边,蒋介石却将郭炳生视为“投诚楷模”,当成宝贝供起来,立即任命他为新编第三十七师师长。
郭炳生为了表现忠心,立刻请战,参与了第四次对中央苏区的“围剿”行动,竟将枪口对准了昔日的战友。
彭德怀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毫不犹豫地下令:“步枪成排,乱枪打死!”郭炳生最终死在了曾经并肩作战的红军枪下。事后彭德怀数日茶饭不思,心情沉重,将这份痛楚深埋心底,并在内心向自己的老班长郭得云默默致歉。
彭德怀
郭炳生死时年仅25岁,年纪轻轻便已官至一师之长,这样的高度是许多人终生难以企及的。但他却不知珍惜,不懂感恩,一味追逐私利,最终踏上背叛之路,落得身败名裂、命丧枪下的下场。
他用自己的结局印证了那句话——贪欲不止,必招毁灭;背叛理想,绝无善终。对于背叛革命、出卖同志的人,绝不能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