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同志治丧工作委员会2月7日发布讣告: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代理)、名誉所长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 岁。
兹定于2025年2月10日(星期一)上午10时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殡仪馆举行黄旭华同志遗体送别仪式。

黄旭华生平
黄旭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3月生,广东揭阳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9所名誉所长、原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在某次深潜试验中,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作为总设计师亲自随产品深潜到极限。
黄旭华分别获1985年和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4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9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成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隐姓埋名30年“再回头 我还会选择类似工作”
在从事核潜艇研制的30多年里,黄旭华一直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直到1987年,他带领设计人员克服难关,在一篇长篇报道中被称为“中国核潜艇项目的总设计师”,那时他的母亲才终于明白为什么儿子在过去的30年里无法回家。

再回到家乡的时候,母亲已是95岁高龄,自己也已经是两鬓斑白。这是功勋赫赫、竭尽忠诚的三十年,也是背井离乡、情债累累的三十年。誓言无声,奉献了“大家”,亏欠了“小家”。
他说:“我理解上边的要求,隐姓埋名在里边好好干工作,这是国家的需要,作为一个党员,我寻思一定不辜负国家的希望,我就没回去。30年没回家。”
对远在天边的父母兄妹,黄旭华亏欠良多;对近在眼前的夫人孩子,他也无暇照料。对这个把自己献给国家的人,他的亲人选择以爱包容。

据央视新闻2017年的报道,每天早上,黄旭华院士都会来到办公室,尽管当时他已是93岁高龄,他每天仍会工作一上午。他说:“从1958年一直到今天,我从没离开我的岗位。整个时间花在这上边很有意思,无怨无悔。再回头,我还是选择类似这种工作。”
从想当医生到决定科学救国
在黄院士的记忆里,有这样一些时间,难以忘记。
小时候,黄旭华想的不过是继承父母的志愿,当一名好医生,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安心读书,他徒步走了四天山路,脚都起了血泡,到了广西桂林,然而想象中的净土并不存在。

他在采访中说:“日本鬼子的飞机在上边飞来飞去,我们就躲到山里面去。如果这一天警报不解除,就得在山洞里面饿一天,心里非常愤怒。我问了老师三个问题,老师回答得很简单,一句话中国太弱了,太落后了,就要受人家的宰割,这是必然的规律。这时候我心里就开始想,我要科学救国。”
后来,他进入了上海交大造船系。1958年,他被选中成为首批参与研制核潜艇的人员之一。
62岁亲自带队 完成4小时下潜试验
4小时,240分钟,14400秒,无法预知成败与生死的一场“大战”,还需他身先士卒——家门可以不入,舰艇不能不登。
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了核潜艇的研制,但哪怕没有条件,也得“排除万难”,绝不等待。
从1970年到1981年,中国陆续实现了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在南海作深潜试验,62岁的黄旭华亲自带队,下潜水下300米,完成了4个小时的下潜试验。回顾这次实验,他坦言:“一个钟头到两个钟头到三个钟头到四个钟头。我比谁都紧张,但我不能表现出来,为什么?如果我的紧张流露出来,就会影响到大家,那大家情绪就很难控制了。”
在耄耋之年,黄旭华院士的日程依旧排得很满,他经常到校园、到科研院所做讲座,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我们的国家能早日建成科技强国,从“跟跑者”变成“领跑者”。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
愿黄老先生一路走好!
综合:央视新闻、中新网、广州日报往期报道
海报/陈希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