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能力是维持战争的硬性条件,这点在俄乌冲突中已经有了定论。由于俄乌两国工业能力都不强,使得冷战时期库存的弹药消耗殆尽,不得不满世界采购来维持进程,沦为了笑柄,而同样工业能力在继续恶化的也包括美国。据悉,美国已经开始将自身的军舰外包给其他国家来代工,典型的就是下一代导弹护卫舰“星座”级和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外包给澳大利亚的珀斯船厂来维护。这就意味着,象征机密的核潜艇数据将对盟友公开,这是自英国之后,美国第二次对其他国家公开自身的核潜艇机密。
美国之所以会出现工业恶化,根源就在于苏联解体后的“去工业化”表现。由于美国本土的地皮租赁资金和工时成本太高,以及苏联解体后美国军方的订单量骤减,许多企业和公司为了节约成本,不得不将工厂外迁,更有许多工厂企业直接倒闭,改行做其他业务。也因为欧美国家当时的“去工业化”,中国凭借自身的劳动力优势和低廉的生产成本,一举成为“世界工厂”。在一边开倒车,一边在进步的情况下,美国的军工业发展也不得不依赖于国外企业的合作,也因如此,经常能看到美军装备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
如果从军备生产的角度出发,美国现在并不具备独立生产先进武器的能力。以星座级护卫舰为例,全舰电子系统涵盖量超过了37%,这其中难免需要从中国进口稀土资源和电路板材料等。导弹和火炮武器所需要的精密元器件和炸药材料也包含了中国制造的影子在里面。而且,这个项目的规划国家已经交给了意大利,是由意大利来完成项目的资源调配,而非美国本土企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成本的控制,如果交由美国本土企业牵头,军工联合体会通过各种手段来拖延进度,索要更多的资金,然后整个项目大幅度超支。我们经常能看到性能不及055驱逐舰或052D驱逐舰的美军战舰在单价上远超二者的现象,根源就在于此。
而对于自身工业能力的下滑,美国目前的应对做法就是开放政策,允许移民加入,提供廉价的市场劳动力,然后抛出优惠政策,吸引国外企业进驻美国开办工厂。为了招人,美国目前的工厂招工标准一再调整,已经允许一些社会问题人员加入。不过,这样的做法是治标不治本的,美国本质上需要的不单单是廉价的市场劳动力,也包括了优质的精英人才,其中就包括了留学生群体在毕业后是否会选择留在美国工作。眼下,美国在高新技术尖端武器领域已经开始落后于中国,疲软的研发能力和恶化的工业能力,迫使美国不得不集中盟友的资源来共同应对,但这需要时间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