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鲸探所
编辑|鲸探所
雷达技术已经成为了决定国家战略力量的关键,拥有更强大雷达系统的国家,将在战争中掌握先机。
这场看不见的军备竞赛,关系着每一个大国的存亡。
如何在雷达技术上取得领先,更是成为了各国科技界和军方最为关注的问题。
看穿一切的“海上巨眼”——美国雷达系统的强大与霸权
电磁波是人类洞悉世界的一双眼睛,一百多年前,德国科学家基里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雷达,利用短波电报进行距离测量。
自此,雷达便成为军事侦察的重要手段,各国开始竞相投入大量研发资金,想要实现对空中和海上的全方位监视。
在世界雷达技术树上,美国可谓最先结果实的“佼佼者”。
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各国正积极研发雷达装置用于测距和导航,其中,美国一马当先,1934年便成功研制出世上第一套雷达系统。
而美国海军陆战队就利用雷达系统成功监测到日军战机的进攻,为盟军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时至今日,美国仍然牢牢掌控着全球雷达技术的制高点,他们的“海上巨眼”更是十分引人瞩目。
美国的雷达覆盖范围之广,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海上X波段雷达“海上巨眼”,这座雷达平台可在全球自由移动,其探测距离高达7800公里,堪称“帝国之眼”。
当它驻扎在太平洋之上时,整个美洲大陆尽收眼底,远在大西洋之上,它同样可将俄罗斯全境囊入掌中。
这套系统由美国最著名的军工企业雷神公司研制,单个天线重达1800吨,工作区面积近400平方米。
雷神公司为了研发“海上巨眼”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这个公司聚集了世界一流的雷达专家,并与美国著名军工企业洛克希德马丁进行了广泛合作。
为了测试雷达系统的性能,他们在海上建立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平台,连续不断地进行实验和调试。
最终克服种种技术难题,才成功研制出了性能卓著的“海上巨眼”。
有了“海上巨眼”这个移动的海上哨兵,美军可以随心所欲地监视全球任何海域的一举一动。
2009年,当朝鲜发射导弹之际,美国就派出“海上巨眼”前往朝鲜附近海域实施无死角侦察。
一旦发现可疑目标,雷达数据会立即传送至美军指挥中心,作出精确打击,“海上巨眼”在这次侦察行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美军获得了宝贵的战场情报。
与“海上巨眼”相比,美国的陆基雷达“铺路爪”就逊色了些,不过它5000公里的探测距离,也已足以监控美国本土周边数千公里的范围。
这两者之间的配合,为美国构筑起了一个无所不在的雷达屏障。
美国的雷达技术可谓五花八门,陆海空各具特色,比如美军使用的AN/SPY-1相控阵雷达系统,它能同时追踪100个以上空中和水面目标,提供极快的反应速度。
这套雷达系统首次安装在提康德罗加级导弹驱逐舰上,后来又被选为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标准配置。
在海湾战争中,它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联军提供了及时的预警和目标信息。
目前,美国依然在持续加大雷达技术的研发投入,一系列更新换代的雷达系统陆续问世,在探测距离、解析度和作战能力上不断刷新纪录。
俄雷达战略:从苏联时代至今持续进化与升级
上世纪30年代初,苏联科学家开始自主研发雷达系统。
他们经过不懈努力,在短短几年内成功研制出多种雷达,为苏联在二战期间战胜德国奠定了基础。
这些早期雷达类型包括机载雷达、对空警戒雷达等,尽管性能不高,但为苏联空军战斗提供了重要支援。
50年代起,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苏联雷达系统开始朝多样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各种功能的雷达层出不穷,比如可识别敌我飞机的识别敌我雷达,可追踪导弹的追踪雷达,可预警敌机和导弹的预警雷达等,60年代,苏联率先研制出可探测隐形目标的反隐形雷达,这也给西方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他们的雷达技术积累,并保持更新换代。
2007年,俄罗斯在格鲁吉亚冲突中首次大规模使用新型雷达进行作战指挥,获得胜利,此后研制的S-400防空系统,更是配备了多种模块化可拆卸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成为了一大亮点。
目前,俄罗斯正研发亚波长、相控阵等新型雷达,这些雷达精度更高,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更强。
俄罗斯在西伯利亚建立大规模地面雷达网,实时监视北约导弹动向,同时也在逐步完善海上和太空雷达系统,以此来构建立体的监测体系。
2018年,俄罗斯在北极地区部署“北极之眼”雷达,填补了北极区域的监测空白,而在空基方面,俄计划在轨部署100余架雷达卫星,这将大幅提升俄罗斯的雷达监测和防御能力。
可以说,从苏联时期至今,俄罗斯的雷达技术一直在持续演进和升级,在战略预警、反隐身探测等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雷达技术
中国的雷达道路蜿蜒曲折,从无到有,从有到精。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就开始自主研发雷达,1958年,首台用于导弹制导的雷达问世,这开启了中国雷达技术发展的先河。
1960年代初期,中国利用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仿制出了几种雷达,这也为中国自行研制雷达积累了经验。
60年代中期,中国工程师凭借自身技术实力,成功研制出了早期预警雷达,而这种早期预警雷达具有250公里的探测距离,可提前警告敌机进入中国领空,为国防作出重要贡献。
不仅如此,中国还着手研发舰载雷达和地面搜索雷达,这些雷达投入使用,大大增强了中国海空军的监视能力。
70年代,中国成功研制了航空雷达、地面搜索雷达,用于军事防空,其中,371型预警机上的“敏羚-1”雷达实现了对低空目标的360度搜索,提高了预警机对战术飞机和空对地导弹的监测能力。
2000年代初,中国率先在歼-10战斗机上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这是中国战机雷达技术的一次突破。
相控阵雷达的快速扫描功能,可实现全方位覆盖,更是大大提高了作战效率,在这之后,相控阵雷达开始部署到052C/D驱逐舰上,这使舰艇具备了远距离对空对海监视能力。
在航母雷达方面,中国最初采用的是俄制系统,2012年中国第一艘国产航母辽宁舰下水时,仍使用了俄制米格-29K战斗机的雷达。
2017年第二艘国产航母山东舰面世,标志着中国航母雷达技术取得进步,而山东舰上安装的中国自主研发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与辽宁舰相比具有更强的对空对海监视和目标跟踪能力。
近年来,中国积极开发新型雷达技术,如多模式相控阵雷达、被动相位阵雷达、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等,这将大大提升中国军队的对空对海监视和指挥能力。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