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7岁的我,从市高中高三毕业班应征入伍,到了中原一个地级市的市区部队服役,之后辗转许多地方的部队,2011年,在部队服役28年的我,以行政副团、专业技术正团,上校军衔转业,成了一名自主择业干部。
学生时代,我就对当兵羡慕。记得小时候,我们村里有一个在部队服役三年的哥哥复员回来。那时我大约在七、八岁的样子,听小伙伴们说哥哥当兵回来了,我们就天天围在人家的院子里,听哥哥讲部队的故事,到天黑了妈妈叫回家吃饭,也不肯离去。
后来,村里放映战争电影,如《南征北战》、《奇袭白虎团》……我们一放学,顾不上吃饭,就早早搬着小板凳,在银幕前占位置。多少年过去了,电影的一些情节,至今仍能记起,我从军的梦想被点燃了。
后来,大约上了高中,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放映,我周末一个人在家听广播剧,梁三喜、靳开来一个个英雄的故事,感动的我哭得稀里哗啦。
从那时起,我就想当兵。
我上高三的一天,父亲下班回来,问有一个当兵的机会,你去不去?父亲知道我高中学习成绩一般,班里50多名同学,我一直很稳定地呆在二十五、六名,考大学不一定有戏。父亲在县级市的市委上班,从同事那里知道部队开始征兵了,就有意让我去当兵,可以减轻家里负担。我弟兄五个,都到了半大孩子,走一个去吃国家饭,能帮助家里减轻许多负担,还安排了工作。父亲的话音刚落,我就十分急迫地回答:“去!去!去!”
之后报名、体检什么的一路很顺,到了九月二十号左右,武装部就通知了我父亲,我验上兵了。
十天后,我们这个县级市80多名到一个方向的新兵到武装部集合,领导讲啥的记不清了,给我印象最深是在武装部的晚饭,炒肉丝,绿豆牙,鸡蛋汤,白馒头,尤其那个绿豆牙,短胖短胖的,酸辣口,吃起来嘎嘣脆,当时心想,部队的饭就是好吃,实际上那是我们矿区招待所厨师的手艺。
当天晚上登上绿皮火车,我们新兵用了两个车厢,大约半夜时分,我们到了部队。
当兵走时,父亲给了我20元钱,说到部队会发津贴的,先给你一点到部队买点肥皂牙膏什么的。待我很亲的大姑在我走时,悄悄塞给我30元钱,大姑父是地级领导,他们家条件好,经常接济我们家。
在新兵连,一天的伙食是1元多,那时新兵连没有餐厅,开饭时10个人围坐在地上,中间放一大盆菜,八十年代初的伙食管饱。
记得头一个月连队司务长发津贴,我们新兵一人10元,发了津贴,我买牙膏、肥皂、信纸和信封贴票什么,花了3块多,还剩余不少。
新兵训练结束,我分到了通信一连。我们连是男女混编连队,一多半男兵一少半女兵,而我是我们班个子最低的新兵,之后几个班都是女兵。
下连后新兵夜里在楼道站岗,我经常是我们班最后一班岗,一般都在夜里十一点到凌晨两点之间,估计我是新兵,就把这最困的岗安排我站了。
我交岗时,找到女兵窗户外喊接岗的女兵名字,不敢大声喊,喊两声听到屋里有人答应就赶快站到一边等着。女兵站岗都是两人一班,有时一个女兵出来的早,就不让我离开,让我陪着再等一会,待一个人出来后才让我走。
我们通信业务训练结束后,我们就正常值班了。我听说战士可以考军校,就利用业务晚上和周末的时间,经常一个人在小会议室里复习文化课,天冷天热都抓得很紧,女兵中也有学习成绩好的,有后来两个女兵也和我们一起复习。
到了85年7月,我参加全军军校招生统一考,8月下旬的一天,指导员通知我被军校录取了,我十分的高兴,可后来我又听说,连里参加考试的另外6人,有的已经复习考试了3年都没考上。那几天里,战友们看到我都投来羡慕的眼神,他们说我这人话不多,学习还怪下劲哩,付出总会有收获!
两年的军校毕业后,我到部队当了一名排长,那时我才20岁,排长第一个月的工资100多一点。
之后的20多年里,我数次到军校进修,在仓库机关宣传工作岗位12年,在研究所工作过13年,当过6年的研究所宣传科科长。后来,为解决我正团职务,领导把我从副团职科长位置,调任基层研究室的副主任,从事副团职行政领导工作,专业技术职务套改为9级并同时晋升为8级,享受正团级干部待遇。
2011年,在部队工作了28年的我,不愿在两年后满服役满30年时退休,不顾妻子反对,主动提出自主择业,在部队发的最后一个月的工资是8900多元。
当时我想走的原因,是我在部队工作了这么多年,一直和文字和机关打交道,厌烦了一些人一些事,虽然走时主要领导不想放,但我执意要脱军装。现在想想,那时的我考虑问题还很幼稚,我如果再在部队干些年,职务是再上调一两级也很正常,最起码退役工资会更高一点。
28年的军旅生涯,我从一个青年学生到师团级单位机关宣传干部,有领导的关怀不假,但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无数次的挑灯夜战,无数次的失败与奋起,我用手中的笔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用一篇篇公文和新闻稿为我铺就了成长道路。
幸运的是,2019年,我在离开部队5年后,又应召再回部队,以聘用专家的身份继续为部队建设服务,至今又是5个年头,我的聘用工资是8000元,聘用人员中最高的。
如今,我年近六十,回首大半辈子的军旅生涯,在每个部队的经历犹如一幕幕电影从脑海划过。我经历过重大场面,执行过重大任务,到过祖国边陲,每一个军中的日子都让我难以忘怀。
最后,我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束此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读过此文,也请说说你或你的亲友的从军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