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我军师长回乡探亲,途中车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泪惊呼:爹

2022年10月14日21:18:41 军事 1930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2022年,在大连黑石礁干休所,有一位传奇老人。

如今他已经99岁高龄。

其带着一副黑框眼镜,脸上手上全是老年斑,走路也随时需要人搀扶。

但即便年事已高,老人思维仍旧敏捷,目光更是如炬。

而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向来人讲述自己参加革命的故事。

他就是仅剩的4名在世开国将帅之一——王扶之

在王将军数不胜数的革命故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有两件:

一是他的“救命恩人”两只苍蝇;

二是他的“寻父功臣”一位赶驴车的老农。

1953年我军师长回乡探亲,途中车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泪惊呼:爹 - 天天要闻

不过每每提起这两件事,王扶之总是饱含热泪,低头惭愧地说道:

“谢谢......但又对不起......”

少年即从军,立志振中华

1923年,王扶之出生在陕西子洲县一贫农家庭。

他的家乡位于黄土高原腹地。

地面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自然条件非常恶劣。

可想而知,当地人生活非常困苦。

王家共有四口人。

除了王扶之一家三口,还有他爷爷。

而家中老小便靠王父在外帮地主干活,王母做女红挣钱,勉强维持生计。

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

在王扶之5岁那年,其母因病去世。

这本来就困顿的家庭雪上加霜。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王扶之便去地主家放牛。

在别人家里,他什么脏活累活都要干。

只要稍微犯一点错,轻则扣工钱,重则拳打脚踢。

小小年纪的他,在外面受尽凌辱。

1953年我军师长回乡探亲,途中车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泪惊呼:爹 - 天天要闻

今黄土高原

有一次,王扶之正准备去放牛。

地主家的几个孩子堵在门口,硬是不让他离开。

眼看着牛越走越远,王扶之急得跺脚、眼泪直流。

直到他的呼喊引起其他人注意,这才解了围。

尽管王扶之遭受过很多不公的对待,但其还是坚持下来。

就这样,他在地主家呆了整整3年。

等到王扶之8岁时,王家条件稍微有了好转。

更加幸运的是,王父是个有远见、明事理的人。

他想将家中所有积蓄都拿出来供儿子读书。

正所谓,知识改变命运。

只有有了文化,王扶之才能走出这片贫瘠的土地。

抱着这个想法,王父将儿子送到私塾,让他学习最基础的中国古典文学。

1953年我军师长回乡探亲,途中车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泪惊呼:爹 - 天天要闻

可王扶之仅仅读了几个月,家中就再生变故。

彼时,王父不得不做出选择:

是把钱留下来让儿子继续读书;

还是拿钱救家里。

得知这一消息后,王扶之立马主动提出退学。

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的学习时间,但他却爱上了一句话:

“男儿当自强。”

而这也对其之后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后他便回归农作生活。

直到王扶之12岁时, 其所在的村子还很平静。

但此时的中华大地已经风起云涌。

就在这年,华北事变爆发。

1953年我军师长回乡探亲,途中车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泪惊呼:爹 - 天天要闻

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在这里建立了红色根据地。

因此,王扶之的家乡也经常有红军战士来宣传革命思想。

只不过当时他年纪小,并不明白什么是革命,什么是红军。

但正所谓,眼见为实。

那段时间,他亲眼看到红军战士纪律严明,对当地老百姓更是秋毫无犯。

不仅如此,战士们还帮助乡亲打土豪、分田地,一起农作、同吃同住。

种种行为,王扶之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渐渐地,他也萌生出加入红军的想法,立志要与战士们一起解放全中国。

而后,为能顺利加入红军,他甚至撒了个谎。

原来,当时年仅12岁的王扶之担心自己年龄太小军队不收。

他便跟征兵的同志说自己17岁。

1953年我军师长回乡探亲,途中车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泪惊呼:爹 - 天天要闻

王扶之

或许是北方男子,再加上常年劳动,其外表看起来又高又壮。

因此,征兵同志也没有过多怀疑,同意他入伍。

在随部队出发前,王扶之回到家与父亲告别。

听闻儿子的壮志,王父没有多言,只静静地注视着王扶之。

不知过了多久,他才缓缓起身,转头走进卧室。

而其要做的,便是帮儿子收拾行李。

背对王扶之,王父面都有点微微颤抖。

他看似有条不紊地在收东西,其实手忙脚乱。

一会儿洗漱用品装重复了;一会儿把自己衣服装进去了。

其眼泪也不止地滴落在儿子衣服上。

毕竟,不到万不得已,谁又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去经历生死呢?

但就在刚刚那几秒对视里,其看到儿子眼里那道革命的火花。

尽管万般不舍和担心,他还是亲自把王扶之送走。

那一刻,王父就站在门前,看着儿子渐行渐远的背影。

谁能想到,这一别就是整整18年。

参军后,王扶之被分到红二十六军“少共营”。

1953年我军师长回乡探亲,途中车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泪惊呼:爹 - 天天要闻

那里都是跟他年纪相仿的少年。

最大的也不过十六七岁。

但别看他们年纪小,有的已经参与过好几场战斗。

属于经验丰富的“老兵”了。

当时红军的武器装备十分落后,少共营更是如此。

只有少部分战友配备了旧步枪和手榴弹

自然,对于王扶之这样的新兵而言,更不可能配有武器。

当时,他手里就只有一把梭镖

但几百年装备不如敌人,少共营还是打出了好几场漂亮的胜仗。

最为经典的就是劳山战役。

1935年10月,陕北革命根据地领导人刘志丹在劳山地区策划了一场战斗。

1953年我军师长回乡探亲,途中车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泪惊呼:爹 - 天天要闻

刘志丹

彼时,他将战士们部署在敌方大本营周围的劳山上。

想等敌人进入包围圈,来个瓮中捉鳖。

果不其然,敌人上钩。

随着指挥官的一声令下,战士们一边高喊,一边往前冲。

少共营的战士紧随其后。

他们之中有人是第一次上战场,但却有着惊人的战斗意志。

凭借灵活的走位和机智的打法,众人把敌人搞得方寸大乱,毫无还手之力。

尤其是王扶之。

只见他扛着梭镖,一下子跑到一个敌人面前。

敌人没想到娃娃兵居然这么不怕死,完全没反应过来。

就这样,他被王扶之顶住了脑门。

“缴枪不杀!”

见状,王扶之大喊。

而这也是他参加革命以来,缴获的第一把枪。

后来,其事迹得到上级和战友们的一致好评。

1953年我军师长回乡探亲,途中车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泪惊呼:爹 - 天天要闻

王扶之

一年后,王扶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接下来的几年里,王扶之因为学习能力强,脑瓜聪明,先后被任命为通讯员和测绘员。

毫不夸张地说,他为华北地区的抗战作出巨大贡献。

出征黑土地,壮气吞残虏

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开始为解放全国做准备。

1947年,王扶之来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的东北战场。

东北战场上的他,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小鬼。

这些年来他在腥风血雨的战场上摸爬滚打,积累到丰富的战斗经验。

彼时,王扶之担任东北民主联军二纵队五师十四团一营的营长。

在他的带领下,战士们立下赫赫战功。

最有名的就是那场姜家店战役。

1947年3月9日,王扶之据上级命令,追击毛家棚附近的敌人。

但而后,他通过研究当时形势,以及分析侦查员带回来的情报,得出不同意见。

其认为敌人应该在姜家店附近。

于是,王扶之坚持将部队带往姜家店进行阻击。

1953年我军师长回乡探亲,途中车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泪惊呼:爹 - 天天要闻

王扶之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当时敌人在姜家店附近部署了一整个加强营。

村子周围都是用黄土和石块堆砌的围墙。

村内几个院落互相连通。

彼此之间可以快速进行支援。

可以说,此时的姜家店像铜墙铁壁一般,易守难攻。

而对于这种情况,王扶之制定了非常严密的进攻方案。

首先,他派尖刀排的战士摸到围墙下面;

计划将敌人的“防卫盾牌”撕出一道口子。

当时,为了不被发现,战士们摈着呼吸,趁夜色作战。

那天是阴天,有点要下雪的样子。

晚上自然更是昏暗,十来米范围内只能看出人影,能见度非常低。

但不成想,他们的还是惊动了敌人的哨兵。

“谁!”

好在因为天黑看不清。

敌人哨兵只能大喊,以此确认身份。

1953年我军师长回乡探亲,途中车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泪惊呼:爹 - 天天要闻

听闻这话,尖刀排排长一下子反应过来,立马回答:

“自己人,自己人。”

就在敌人的哨兵还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时,尖刀排已经顺利摸进围墙之内。

接下来,其他连队陆续突进。

就在全员都将要进入村子时,王扶之通过微弱的光亮发现西南角居然有一座炮楼。

这意味着,整个部队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千钧一发之际,王扶之迅速调整进攻方向。

他随即下达命令,由本人带着三连攻占炮楼,其他战士负责掩护。

王扶之领导下的三连没有辜负大家期待。

面对敌人的炮火,他们毫不畏惧。

王扶之更是身先士卒,端着冲锋枪就冲了上去。

敌人从来没见过这样拼命的队伍。

还没来得及反抗,他们就被战士们用枪顶住脑门。

见状,敌方纷纷丢枪举手,示意投降。

1953年我军师长回乡探亲,途中车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泪惊呼:爹 - 天天要闻

就这样,三连顺利占领炮楼。

攻下炮楼后,战场形势瞬间改变。

三连利用炮火力量压制住了敌人,使其丧失抵抗意识。

就在此时,王扶之和当年扛着梭镖一样,站在炮楼上高喊:

“你们投降吧,民主联军优待俘虏!”

闻言,敌人一个个排着队投降。

这场战斗历经近1小时。

解放军仅以伤19人,亡7人的代价,俘敌副营长以下350余人,毙敌150余人。

同时,他们还缴获步枪250余支,重机枪两挺,81迫击炮9门,107化学迫击炮6门。

战后,王扶之被授予一等功

解放战争期间,他随部队转战东北、华北、华中等战区。

从东北松花江打到广西镇南关,征程上万公里。

其获得的战功、嘉奖更是不计其数。

而等到全国解放,他又义无反顾投身于抗美援朝战役

1953年我军师长回乡探亲,途中车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泪惊呼:爹 - 天天要闻

1950年,美国在朝鲜发动战争,并逐步将战线逼近中朝边界。

东北地区从战略后方成为战争的前哨站,局势岌岌可危。

当时的新中国历经战乱,百废待兴。

面对这样的局势,中共中央经过慎重考虑,决定采取紧急措施,调遣兵力支援东北。

以此应对可能扩大的战局,

然而,面对中方的军力部署,美国非但没有进行收敛;

反而愈加猖狂,竟然轰炸了我国的丹东地区。

是可忍孰不可忍。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在彭德怀的带领下,雄赳赳气昂昂,分批次入朝。

那个时候,王扶之担任的是三十九军五师三团的团长。

这支队伍也是首批入朝的部队之一。

跃马鸭绿江,不死有后福

王扶之老将军打了一辈子硬仗恶仗,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

但要说到最为凶险、印象最深的战斗,还是在朝鲜战场上。

因作战英勇,指挥有方,王扶之被任命为一一五师的代理师长。

1953年我军师长回乡探亲,途中车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泪惊呼:爹 - 天天要闻

他担任师长之后,曾组织战士们攻打下一处战略高地。

而这场战斗是以少胜多的典范。

为此,志愿军总部还专门派《人民日报》记者刘鸣去到一一五师,采访王扶之。

当时,一一五师驻守在临津江以东。

该处属于战略要地。

敌军每天会在这里倾泻数万吨的炮弹。

阵地上到处都是碎石残渣。

王扶之的指挥部就设置在阵地下方的坑道里。

那里简陋但很整洁。

凿了几个小洞作为窗户;

放了一个木头桌子,上面铺着作战地图。

1952年8月2日晚上,记者刘鸣来到指挥部见到王扶之。

他听其讲述作战经过及心得体会后,便伏在桌子上写起新闻报道。

为不打扰刘鸣写作,王扶之点了根蜡烛,带着作战参谋到坑道的深处讨论接下来的战斗部署。

1953年我军师长回乡探亲,途中车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泪惊呼:爹 - 天天要闻

王扶之(左)

然而,正当大家聚精会神工作时,突然“轰”的一声巨响。

敌人的炮弹正好落到指挥部上方。

炮弹将指挥部完全摧毁,现场漆黑一片。

产生的气浪将所有人推向四周,大家都被压在瓦砾与碎石之下,生死不明。

不知过了多久,王扶之渐渐清醒,艰难地爬了起来。

环顾四周后,他很快弄清目前的处境和任务:

必须马上救助被困的战友。

但此时,坑道的入口已经被完全堵住。

无奈,他只能先一边尝试与外部取得联系,一边找寻被困的其他同志。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坑道里,王扶之一遍遍呼喊着战友的名字。

然而,任他喊破喉咙,也只有作战科苏科长和陈参谋发出了微弱的回应。

听到他们的声音后,王扶之立马往声音来源爬去。

好在他顺利找到了被掩埋的科长和参谋。

1953年我军师长回乡探亲,途中车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泪惊呼:爹 - 天天要闻

抗美援朝志愿军

两人当时都身受重伤,无法动弹。

王扶之自知,一定要尽快想办法出去。

他想了很多办法与外界联系。

敲水桶、敲脸盆、用石头敲墙面......

只可惜,这些行为都没能得到反应。

但其实,在王扶之他们被困坑道下面时,地上同志也在紧张组织救援。

当时,彭老总得知这一消息,第一时间指示三十九军,一定要设法找到王扶之。

三十九军的军长吴信泉,在长征时期就是王扶之上级。

可以说,他是亲眼看着其一步步从青年成长为现在的样子,对王扶之有非常深厚的感情。

他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救出王扶之。

为了更好的执行救援任务,吴信泉从军直属工兵营抽调了工兵参与挖掘;

与此同时,他还派一一五师的政委沈铁兵、参谋长程国璠一起到现场指挥救援。

尽管如此,众人还是没有被困人员的任何线索。

眼见这个情况,沈铁兵含泪让人找了几个大坛子,准备放置烈士残骸。

当时,程国璠在一旁更是攥紧拳头,声音微颤地说:

“我们师长个子高,还是找个棺材吧。”

听闻这些话,吴信泉十分悲痛。

1953年我军师长回乡探亲,途中车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泪惊呼:爹 - 天天要闻

吴信泉

后来,他给彭老总发电报,告知王扶之已经牺牲。

收到噩耗,彭德怀迅速回电,嘱咐道:

“哪怕牺牲了,也要将遗体送回祖国安葬。”

接这样,在志愿军干部名册里,王扶之被标注为“牺牲”。

但尽管如此,战士们还是没有停止挖掘。

一直找到第二天晚上。

就在大家已经快要失去希望时,工兵连副连长刘文才发现石头缝里飞出来两只苍蝇。

这意味着,王扶之他们可能还活着。

对此,刘文才欣喜若狂。

他赶忙将这个信息报告给吴信泉。

吴军长当即指示:

“加派人手进行救援!”

至此,战士们重新燃起希望,再次开始搜寻。

铲子挖断了,就徒手挖。

哪怕大家的双手和指甲被石头割出了裂痕,手掌上全是献血,也没有停下来。

终于,刘文才搬开一块石头后,看到了已经奄奄一息的王扶之、苏科长和陈参谋。

大家赶紧小心翼翼将他们抬出,后送到战地医院。

不幸的是,记者刘鸣在这场意外中牺牲了。

1953年我军师长回乡探亲,途中车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泪惊呼:爹 - 天天要闻

王扶之获救的消息传到志愿军总部。

彭老总得知消息后长舒一口气,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晚年回忆起此事,王扶之很感谢当初没有放弃他们的战士;

更是把苍蝇称为“救命恩人”。

只不过说到在那命悬一线之际,他心中想的是什么。

王扶之不禁红了眼眶,小声说道:

“父亲......”

漂泊十余年,终见老父亲

事实上,王扶之12岁离开家乡。

算起来,到1953年,他已经18年没有回去过.

尽管在外人看来,其是铁血硬汉。

但每到夜深人静时,他还是忍不住望向窗外,思念家乡的景色。

尤其是家中的老父亲。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王扶之被送到医院进行休养。

在医院和平安宁的环境下,王扶之愈加思念家乡。

1953年我军师长回乡探亲,途中车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泪惊呼:爹 - 天天要闻

之前因为一直征战,加上为保护家人,王扶之从来没有与家里通过信。

现在国内的局势基本稳定,他的伤势也渐渐好转。

于是,王扶之便向上级申请,回家看望自己的老父亲。

得到批准后,他准备动身回乡。

临走前,为防止打扰地方上的同志,他没有带警卫员。

只见其身穿一身便衣,手提一些家常礼品就出发了。

其实,王扶之这一路上心事重重。

毕竟多年没回去,家人还健在吗?

他们会不会搬家了?

他们还能认出自己吗?

......

种种问题盘旋在他的脑海里。

几经辗转,王扶之终于来到离家乡最近的县城。

可即使这样,从县城到村子还有几十公里。

当时的交通又很不方便。

王扶之站在路旁,看着远处的家乡,望眼欲穿。

1953年我军师长回乡探亲,途中车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泪惊呼:爹 - 天天要闻

就在他焦急时,一辆驴车从旁边经过。

王扶之见状,赶忙将驴车拦了下来,礼貌问道:

“大伯,你准备去什么地方啊?”

闻言,车上走下来一个老农。

他看起来倒是像当地人。

高颧骨、黑皮肤、头戴白毛巾,脸上和手上布满皱纹,仿佛书写着沧桑的岁月。

更巧的是,老农要去的地方正好是王扶之老家。

后来,听闻其是归乡探亲,老农更是热情。

彼时,他一脸慈祥地看着王扶之,莫名从眉宇间感受到一丝熟悉。

因为是老乡,老农也没多想,还邀请他上车跟自己一起走。

就这样,两个人一边赶路一边聊天,非常投缘。

眼见老农和自己父亲差不多岁数,王扶之不由得问老农:

“老伯,你就是这附近的人吗,家里都还好么?”

老农呵呵笑了一声,说:

“家里挺好,现在新中国成立了,大家都在加紧时间进行建设。

我们家里也分了地,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

但是家里面现在只有我了...”

老伯说着说着,低下了头,情绪有些失落。

1953年我军师长回乡探亲,途中车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泪惊呼:爹 - 天天要闻

王扶之

突然,老农突然想起了什么,说:

“我还有个儿子!只不过他很小就离家出去参军。这十几年兵荒马乱的,也不知道他怎么样了。”

听到这里,王扶之突然心里一紧。

他赶忙问道:

“大伯,你的儿子是多少岁的时候出去的,他叫什么名字?”

眼见其情绪激动,老农有点恍惚,顺口答道:

“儿子12岁就出去了,他叫王扶之。”

听到这里,王扶之再也无法抑制情绪。

没想到日夜朝思暮想的老父亲竟然就在自己眼前。

他眼含热泪,紧紧握住老农的手,说道:

“爹,我就是王扶之啊。”

原来,王扶之早早离家后,身材样貌都变化很大。

自己的父亲在这些年也苍老了很多。

1953年我军师长回乡探亲,途中车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泪惊呼:爹 - 天天要闻

王扶之

两个人在车里聊了一路,竟都没有认出彼此。

而得知这个消息,老伯也同样很意外。

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过了这么多年,居然会在驴车遇到儿子。

此刻,王父早已老泪纵横。

他颤颤巍巍地将王扶之的手拉到自己怀里,仔细打量着自己儿子,说:

“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啊!”

两个人抱头痛哭了好一阵,才向着家的方向继续驶去。

看过父亲后,王扶之将他接到北京,和自己一起居住。

这个从小离家的孩子,终于有机会和家人一起生活了。

后记

王扶之回到部队后,前往南京军事学院进修。

毕业后,他相继担任三十九军参谋长等职位,协助邓小平指挥珍宝岛自卫战和西沙海战,为共和国的军队建设作了突出贡献。

1953年我军师长回乡探亲,途中车夫提及一名字,他含泪惊呼:爹 - 天天要闻

王扶之

1964年,王扶之被授予少将军衔。

时至今日,他是在世的4位开国将军之一。

老将军的一生波澜壮阔,为祖国解放奉献了自己毕生心血。

参考文献

王子恒.大难不死的将军王扶之[J].文史春秋,2005(02):14-15.

佚名.两只苍蝇救了将军王扶之[J].政府法制,2011(11):52.

《王扶之将军的铁血柔情》

军事分类资讯推荐

让人大开眼界!歼10CE带着余威飞入马来西亚,被围的水泄不通 - 天天要闻

让人大开眼界!歼10CE带着余威飞入马来西亚,被围的水泄不通

连图纸都没有?央视首次披露歼10研发细节,让印度破防了印度破防了,因为两件事。(印巴爆发激烈空战,印度战机损失高达5架,事后巴基斯坦公开感谢中国)一个来源于特朗普,其抢在莫迪之前,当众宣布印巴达成停火协议,期间不忘自夸之所以有这样的成果,完
联合飞机首发铂影T1400无人机,已启动适航认证工作 - 天天要闻

联合飞机首发铂影T1400无人机,已启动适航认证工作

北京商报讯(记者 关子辰 牛清妍)5月23日,联合飞机集团的纵列式重载无人机铂影T1400在2025世界无人机大会上亮相。目前,铂影T1400已启动适航认证工作,迈出了走向市场化的第一步。据介绍,铂影T1400采用纵列式布局,最大起飞重量高达1400kg,最大载重650kg,最大航程超过900km。搭载双130kw发动机与智能旋翼系统,最高升...
抗联复装的美国雷明顿7.62mm弹药 - 天天要闻

抗联复装的美国雷明顿7.62mm弹药

这是7.62×54mmR弹药 。“7.62mm” 是弹头直径,“54mm” 是弹壳长度 ,“R”代表凸缘弹(rimmed cartridge) 。这种弹药由美国雷明顿兵工厂(Remington Arsenal )为一战时期俄国订单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