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晚年懊悔不已,曾感慨:最大的失策是没把精锐部队撤出东北

2022年10月06日19:14:05 军事 1305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8年11月2日,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国民党军队将近50万精锐灰飞烟灭。从此,国民党政府的败亡迅速进入倒计时,全国解放的速度之快将超出毛主席的预料。

蒋介石在败退到台湾后,开始总结自己当上伪省长的原因。

蒋介石晚年懊悔不已,曾感慨:最大的失策是没把精锐部队撤出东北 - 天天要闻

蒋介石

在日记里,他把1945年底来中国“调停”的马歇尔大骂了一通,说如果不是马歇尔逼他把精锐部队调到东北,那南京就不会空虚。

而同时,他又说自己最大的失策是没有把精锐部队撤出东北。

这就奇怪了,自从马歇尔1946年底回国以后,蒋介石就“自由”了。从那时起到辽沈战役开始之前有将近2年的时间,他是有大把的时间和机会可以把东北的国民党军队撤走的,但他却没有做。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蒋介石犯了这么大的“错误”呢?

“九一八的真相”

我国东北地区作为“共和国的长子”,最早的建设要追溯到张作霖时期。

别看张作霖是个“胡子”出身,但搞建设还是挺有一套。东北资源、物产丰富,张作霖用这些能够变成真金白金的宝贝从国外换回来很多现代工业机器设备,并建设了大量的工厂,产业工人队伍也随之起步。

蒋介石晚年懊悔不已,曾感慨:最大的失策是没把精锐部队撤出东北 - 天天要闻

张作霖

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张作霖同样重视军工企业的发展,奉系是当时国内少有的武器弹药可以自给自足的军阀。因此,工业加农业给了张作霖“逐鹿中原”的底气。

但是,天不遂人愿,随着皇姑屯的一声巨响,张作霖“壮志未酬”,其“霸业”的实现只能依靠儿子张学良了。

如果把张学良当成一个纨绔的公子哥,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真是这样,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以后要么会“咔嚓”了他,要么就把他当宠物养,而不是一直把他软禁起来。

蒋介石晚年懊悔不已,曾感慨:最大的失策是没把精锐部队撤出东北 - 天天要闻

张学良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帅府挂起来“青天白日旗”,“散装”的中华民国终于凑齐了最后一块“拼图”。但在实际上,东北也只是换了个旗子,蒋介石心里明白东北到底谁说了算。

彼时,国内各大“山头”里,军工搞得最好的还是东北军,其次是“阎老西”的晋绥军,最后才是蒋介石的中央军,或者可以说是“浙军”,因为蒋介石是江浙地主买办阶级的总代表。

东北易帜”以后,和“穷得掉渣”的桂系李宗仁伸手找蒋介石要钱、要枪不同,“财大气粗”的张学良把东北军搞得蒸蒸日上,自制加上外购的武器,还有海、空军,东北军在1930年时是中国国内最精锐的军队,没有之一,在当时绝对是让蒋介石“一点想法都没有”的存在。

蒋介石晚年懊悔不已,曾感慨:最大的失策是没把精锐部队撤出东北 - 天天要闻

不过,蒋介石“没想法”,不代表张学良同样没想法。

1929年的“中东路事件”中,东北军吃了亏,所以张学良在东北与苏联接壤的边境部署了重兵,先把自己的后方稳住。

1930年,新军阀之间的中原大战爆发。张学良看准机会,带着东北军打着“帮”蒋介石的名义入关参战,虽然在名义上,蒋介石的中央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实际上,张学良的收获才是最大。

战争结束时,张学良已经把河北、京、津纳入掌中,并不断向这些地区增兵,同时,他还在天津大力建设军工厂。

蒋介石晚年懊悔不已,曾感慨:最大的失策是没把精锐部队撤出东北 - 天天要闻

张学良和蒋介石

“傻子”都能看明白张学良的“雄心”了。人家少帅“易帜”根本不是到南京入股的,人家是想来当“董事长”的。这让蒋介石痛感“如芒在背”。他知道如果张学良南下,中原地区的那帮军阀肯定起不到屏障的作用,他的核心利益区域、中南五省肯定有麻烦。

不过,蒋介石所有的担心都随着一个电话烟消云散了。

1931年9月18日深夜,张学良打电话找蒋介石求援,蒋介石心里悬了快3年的大石头可算能落地了。在电话里,他很遗憾地对这位“把弟”表示自己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劝张学良别和日本人硬来。

其实,“九一八”在某种程度是张学良给了日本人机会,东北军北防苏联,南下关内准备争霸,结果自己的腹地反而空虚了,这给了日本关东军趁虚而入的大好时机。

同时,南京政府和军队里有大量曾经的“日本留学生”,石原莞尔比张学良更清楚蒋介石绝对不会帮他,因此在他的计划里重点是如何对付东北军,可张学良却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

蒋介石晚年懊悔不已,曾感慨:最大的失策是没把精锐部队撤出东北 - 天天要闻

石原莞尔

为了保存东北军的实力,张学良直接把东北军撤往关内了!军阀的自保思维让这位少帅在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同时也给“西安事变”埋下了伏笔。

蒋介石就更不用提了,日本人帮他干掉了东北军这支让他寝食难安的对手,自己没费吹灰之力就捡了个大便宜,他乐还还来不及呢。

虽然,东北军旧部在东北广大人民的支持下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而且起义军的规模一度达到30万之众,并包围吉林市,剑指未来伪满洲国的“首都”长春,但缺粮少弹的补给困境也随之而来。

蒋介石晚年懊悔不已,曾感慨:最大的失策是没把精锐部队撤出东北 - 天天要闻

在他们向国民党政府求援之际,蒋介石考虑的却是东北光复以后的利益问题。他认为起义军是以东北军旧部为主,如果把日本人赶走了,那自己等于是给张学良“做了嫁衣裳”,同时还会得罪日本人,所以,蒋介石拒绝给起义军提供任何援助,只是告诉大家可以退回国统区,但必须接受改编。

随后,大起义失败,东北沦陷达14年之久。

由此可见,蒋介石所代表的江浙地主买办阶级只关心自己家族门阀的得失。东北?太远了,只要不影响自己的利益,那就给日本人吧。

远有三国时期,张昭代表江南豪族劝孙权投降曹操,稍近的明末“东林党”把崇祯折腾到上吊,蒋介石和他背后的利益集团自古以来在心中就没有什么“家国”的概念

所以,只有从阶级利益的角度出发,才能清楚地了解蒋介石对于东北得失的心态。

“纠结”的老蒋

国民党统治阶级的“地主买办”属性使他们对“钱生钱”的金融行业很有热情,而投资回报周期很长的工业则不是他们感兴趣的重点,纵观整个民国时期,政府的工业投资率最高也就是5%左右。

反观日本人对工业可比蒋介石重视多了。东北作为南下侵略中国,北上进攻苏联的重要基地,日本人的投入可谓不惜血本。

截止到1939年,日本人在东北的工业投资率已经高达29%,从1939年开始到1941年,日本人又建了一大批工厂和矿山,工业整体规模以大约10%的速度增长。当时东北的人口只有全国的十分之一,但工业总产值在全国的占比却超过了三分之一!

随着日本战败的倒计时,凡是对国家发展有清醒认识的人都知道东北的重要性。不过,这不包括蒋介石。说他不重视,也有点“冤枉”他,只不过他关注的点“与众不同”。

蒋介石晚年懊悔不已,曾感慨:最大的失策是没把精锐部队撤出东北 - 天天要闻

抗日战争后期,蒋介石亲自指挥的豫湘桂会战以大溃败告终,这使中国彻底失去了国际棋局中的棋手地位。雅尔塔会议上,丘吉尔都算是配角,蒋介石就更别提了,斯大林罗斯福都没想叫他去。

于是,雅尔塔协议的出台根本就没中国商量,美国只是在几个月后“礼貌性”地通知蒋介石派人签字。

悲哀!

蒋介石晚年懊悔不已,曾感慨:最大的失策是没把精锐部队撤出东北 - 天天要闻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经过斯大林和罗斯福的讨价还价,离散14年的东北虽然在主权上回归了中国,但苏联仍保有在南满和中东两条铁路、旅顺和大连两个优质不冻港的特权,在一定性质上,东北从日本的殖民地变成了苏联的“半殖民地”。

这一切都是拜蒋介石在14年前的那场算计所赐。

彼时,收回东北主权对于蒋介石来说,更多的是一个面子的问题,里子上他的想法一直没什么变化,他的注意力还是在自己的江浙核心统治区域上。在他看来,离这里更近的我党中原解放区才是心腹大患,至于东北,放到第二步再说吧。

蒋介石晚年懊悔不已,曾感慨:最大的失策是没把精锐部队撤出东北 - 天天要闻

当时,东北有两大股势力,一股是东本军旧部,但这些人基本都是地主出身,对我党天生就有敌意。另一股则是当地的“胡子”,这帮土匪受了蒋介石的“加封”,又收了钱和武器,自然与我党是对立的。

蒋介石的盘算就是让这两股势力先消耗我党的实力,等他把中原和华北“平定”之后,凭自己的武力,东北自然也是囊中之物了。

可就在蒋介石“如意算盘”打得噼啪响的时候,1945年底“钦差大臣”马歇尔来了。美国也有自己的盘算,苏联在东北已经有了特权,如果蒋介石还这么不紧不慢的,那东北就成了苏联的势力范围,这怎么行!

蒋介石晚年懊悔不已,曾感慨:最大的失策是没把精锐部队撤出东北 - 天天要闻

马歇尔

于是,马歇尔先和斯大林确定了一下“雅尔塔协议”的有效性,在斯大林点头后,他就开始死催活催地让蒋介石赶快发兵占领东北。

当时国民党还是山头林立,蒋介石能调动的也只有自己的中央军,虽然他想留着这些自己的“亲儿子”在关内作战,但别人的话可以不听,美国人的话不能不听,蒋介石只能在美国军舰和飞机的协助下,开始“慢吞吞地”从大西南把精锐部队向东北运送。

毛主席对东北的重视程度和蒋介石绝对不在一个维度上,抗战时期,我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就一直在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蒋介石晚年懊悔不已,曾感慨:最大的失策是没把精锐部队撤出东北 - 天天要闻

毛主席

抗战胜利以后,我党为全国和平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但毛主席也洞若观火地看清了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反动嘴脸。我党当时的根据地普遍经济实力较弱,更别提工业了。所以,为了应对国民党全面进攻这个最坏的局面,我党很快就抽调精锐的干部和部队到东北去收复失地。

看到我党的行动后,蒋介石来神了,东北给日本人没事,给苏联人也没事,但是绝对不能给共产党!

于是,不用美国人督促了,蒋介石自己开始卖力气地把新1军和新6军这样的绝对精锐部队调往东北。1945年11月的山海关大战后,国民党军队杀入东北,到1946年5月的时候,在东北的国民党军队总计超过百万,而我党的部队也就在30万左右,而且已经退守到松花江北岸。

蒋介石此时“飘”了起来,认为共产党的军队“不过如此”,于是做出了关外“大打”的决定,而这个决定他就不能再怪马歇尔了。随后,6月26日,蒋介石信心满满地发动了全面内战,马歇尔的“调停”失败,在临走前他留下了一句“美国纳税人的钱彻底‘打水漂’了”。

自讨苦吃

战争打的就是“民心向背”。

我军在东北战场的初期阶段确实遭受了一系列挫折,但是我党有自己的法宝“土改”,这一政策大大激发了东北人民拥护我党我军的热情,人人争相参军,我军的实力不断壮大。

而反观国民党方面,蒋介石拒绝了很多人提出的“让张学良主政东北”的建议,坚决派自己嫡系到人生地不熟的东北去搞接收。而这帮对东北一点感情都没有的接收大员们一通“五子登科”下来,使得东北的民心尽失。同时,原来倾向于国民党的东北军旧部也看清了蒋介石的真实嘴脸,纷纷与我党建立了合作。

国民党的军队在东北死一个少一个,根本无法解决兵源补充的问题,只能不断地从关内各地抓壮丁进行补充,可这些新兵到了东北以后,看到的唯一希望就是向我军投降,然后再打回老家去。

就是这样的此消彼长,让杜聿明一直纳闷“共产党的军队损失也很大,但怎么会越打越多呢?”

蒋介石晚年懊悔不已,曾感慨:最大的失策是没把精锐部队撤出东北 - 天天要闻

杜聿明

从1947年开始,国民党在东北战场的形势急转直下,刚愎自用的蒋介石根本听不进去周围高级将领的专业意见,他认为“守住东北”这是个很大的面子问题,直接关乎他统治地位的稳固与否。所以,不管谁提出把主力撤出东北,他一律不听,在他的瞎指挥下,不管是杜聿明、陈诚还是卫立煌都不能再阻止国民党军队的一溃千里。

等蒋介石终于看清形势,不得不做出撤退命令的时候,随着1948年10月26日廖耀湘兵团前线指挥部被我军东野三纵彻底摧毁,他那离港口不足百公里的几十万大军顿时群龙无首,辽沈战役以最大规模的一次围歼战胜利结束。

1949年1月,蒋介石第三次下野,12月,逃往台湾。

蒋介石晚年懊悔不已,曾感慨:最大的失策是没把精锐部队撤出东北 - 天天要闻

他在日记里“痛心疾首”,后悔没有及时把东北地区的几十万“精锐”撤到关内,以至于自己的一败涂地,但即使撤出来又能怎样呢?

被历史淘汰出局的命运在“九一八”那晚,他接到张学良电话的那一刻起就早已注定。

军事分类资讯推荐

巴基斯坦:击落6架印军机,包括3架新锐“阵风” - 天天要闻

巴基斯坦:击落6架印军机,包括3架新锐“阵风”

当地时间5月7日凌晨,印度空军对巴基斯坦境内9处地点发动空袭。连日紧绷的印巴局势彻底升级。巴基斯坦方面称,击落印军6架战机。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巴基斯坦安全部门消息人士透露,巴方“出于自卫”击落3架法制“阵风”战机、1架苏-30战机和1架米格-29战机。此外,印度1架“苍鹭”无人机也被击落。另一名巴...
美印太司令,向全美国公开承认:中方让我“夜不能寐”! - 天天要闻

美印太司令,向全美国公开承认:中方让我“夜不能寐”!

近日,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罗在一场公开论坛上坦言:“解放军的迅猛发展让我夜不能寐”。能让美国高级将领发出这样的感慨,佐证了美国在军事领域面对中国时,日益增长的无力感与焦虑。这种焦虑是被一系列现实数据和事件推着产生的。
巴菲特大举进军日本股市,为何不来A股?看懂这一点就看懂大A本质 - 天天要闻

巴菲特大举进军日本股市,为何不来A股?看懂这一点就看懂大A本质

巴菲特又宣布退休了,在股东大会上,他着重提到自己非常看好日本股市,然而全程未提及中国市场,这着实令人感到疑惑。中国作为当前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大国,却未得到这位 “世界股神” 的关注。并且多年来,巴菲特基本不涉足中国公司投资,唯一广为人知的比亚迪投资,在其
特朗普执政100日,11个州长起诉了他,连哈佛大学也把他给告了 - 天天要闻

特朗普执政100日,11个州长起诉了他,连哈佛大学也把他给告了

特朗普执政 100 天,真的创造了一个历史记录,基本上把该得罪的、不该得罪的都得罪光了。你以为他只是得罪中国吗?并非如此,他得罪更多的是美国内部的人。哈佛大学起诉他,11个州也起诉他,3 位美国前总统出来批评他。连他的好搭档、好战友马斯克,现在也打算辞去美国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