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中央召开了一场军事会议,毛主席、周总理、林彪等重要人物悉数到场。
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毛主席所设想的抗美援朝。
当时,美国已经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我们和朝鲜之间唇亡齿寒,因此,现在不得不出兵了。只是,当此危急时刻,有哪些部队能够前往朝鲜作战呢?
临阵换将
周总理提出,不如让四野的13兵团作为先锋,13兵团长期驻扎在边境地带,对朝鲜的环境比较适应。另外,13兵团一向勇猛善战,这也是大家公认的。
林彪对周总理的意见表示同意,但他同时又提出:如果让13兵团去的话,那就要换将,让15兵团的司令邓华,带领13军团前往朝鲜作战。
这个意见听起来可有点奇怪,因为,13兵团的司令原本是黄永胜将军。
黄永胜带领13兵团作战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从理论上来说,黄永胜指挥起13兵团会更加得心应手,对战斗更有利。
黄永胜
临阵换将,一向是兵法里的大忌,为什么在这样关键的时刻,林彪提出换人呢?
林彪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当然不会平白无故提出这样的建议。
他是四野的领导,对于黄永胜和邓华这两位部下,他非常了解。
他知道,相比于黄永胜,邓华能够更完美地执行国家的决策。
这并不是说黄永胜不好,只是,他没有邓华合适。
黄永胜毫无疑问是个优秀的降领,他从1927年秋收起义开始,就加入了队伍,他能够做到13兵团司令这个位置,是他一步一步打出来的。
黄永胜
而且,他最擅长打猛仗、打硬仗,面对敌人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流血牺牲,带兵也很有一套,不管多么调皮捣蛋的战士,面对黄司令都是心服口服。
单纯以这些条件来判断,黄永胜并非不能去朝鲜。
只是,有一件事情却让林彪对黄永胜的能力产生了顾虑。
那是解放之前,吉安战役期间,当时在林彪的指挥之下,黄永胜带兵将国民党的整编84军团团包围。
以林彪的构想,这应该是一场漂亮的歼灭战,我军占据了巨大的优势。
但这个时候,黄永胜反而犹豫起来。
一来,部队没有下明确的命令;二来,黄永胜也对双方的实力判断不足。
所以,他选择了稳扎稳打,结果,这给了敌人喘息之机。一场预料之中的歼灭战,竟然变成了击溃战。
虽然最后也取得了胜利,没有影响大局,但很显然,黄永胜的错误判断为敌人保存了有生力量,也为后续的战略部署增添了困难。
这件事情让林彪非常生气,林彪其实一直是非常看好黄永胜的。可是,这件事情暴露了黄永胜在战场上不够灵活,过于依赖前期的战略部署,在关键时刻不能当机立断。
这些问题如果在战斗中有幸不暴露出来,那都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可一旦暴露,就有可能把整个部队拖入泥潭。
抗美援朝战场实在太过凶险,一个小失误就有可能让国家的布局毁于一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不能冒险。
再加上黄永胜本人的性格也比较率性,不久前,黄永生还因为违反规定在操场上拉电灯跳舞,遭到了上级的批评,这就让他的形象在林彪的心中又减了分。
综合这些因素,林彪认为,黄永胜虽然是优秀将领,可他恐怕不能够适应抗美援朝战场。
而邓华和黄永胜就不同了,虽然从职务上来讲,他们是平级,但是,在带兵打仗的天赋上,邓华明显更胜一筹。
邓华
一将难求
打四平攻坚战的时候,邓华做了一件事情,给林彪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当时,林彪判断,以敌人的战斗力,我们派出一纵队和七纵队两个纵队就能够取得胜利。
七纵队正是由邓华带领的,他在接到任务之后,没有立刻执行命令,而是进行了一番严肃的思考,并且在前线进行实地考察。
最后,他得出结论,两个纵队远远不够,想要取得胜利,就需要再多派一个纵队,三线作战,重重包围,集中最大的优势。
很快,邓华就把自己的意见报告给了林彪。
邓华
最初,对于邓华的意见,林彪并没有重视,认为自己判断的没有问题,但很快,战争的局势让林彪意识到,邓华的报告是有理有据的。
敌人的战斗力比想象的更加强大,两个纵队打起仗来自顾不暇,很难完全歼灭敌人。
四平攻坚战的结果并不理想,我军进行了14天顽强的战斗,但最终还是失败。
林彪当然非常痛心,但同时,他对邓华也多了一份欣赏,林彪仔细翻看了邓华当初提交的报告,对邓华的军事能力愈发肯定,并认为,只要加以培养,邓华会成为一颗耀眼的将星。
千金易得,一将难求。
尽管新中国成立时期,我国将星如云,可这些将领之间的能力依然是参差不齐的,像邓华这样具有超前战略眼光的人并不多。
所以,林彪非常重视邓华这个人才,在抗美援朝战争即将打响的时候,林彪第一个想起了邓华。
抗美援朝战争对我们太重要了,这是一场立国之战,一旦打输了,让美国长驱直入,我们辛辛苦苦取得的革命成果将付诸东流。
正因为它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把最好的将领派过去,基于这样的考虑,林彪才决定临阵换将,他根本的出发点是为了国家利益。
林彪对周总理详细阐述了邓华和黄永胜的区别。周总理考虑后,认为林彪的建议可行。
就这样,邓华成为了13兵团新的司令,并且在第一时间带领13兵团入朝作战。
事实证明,林彪这个临阵换将的决定是正确的。
因为,早在接到入朝作战的命令之前,邓华就抢先一步预测到了美国人接下来的战略动向。
美国最初对朝鲜动兵的时候,邓华就已经开始关注朝鲜半岛上的局势,当时,国内对这个问题还争论不休。
一部分人认为,我们和美国之间必有一战,要加强警惕。
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美国不敢轻易的把中国投入战场,所以没有必要过度关注。
邓华
邓华明显是支持前者,他明白朝鲜的战略意义,也明白在美国燃起的战火之中,作为朝鲜邻国的中国根本不可能幸免。
所以,此时此刻,我们要关心的不是朝鲜的命运,而是自己的命运。
邓华针对美军一系列的军事行动进行了自己的分析。
1950年7月,邓华向中南海提交了一份报告,其中指出:
美军很可能在朝鲜东、西海岸中腰部实施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登陆作战。
8月31日,邓华又在兵团党委会上明确指出,美军可能在平壤或汉城一带大举登陆。
当时,大部分人不太相信邓华说的话,美军的动向又怎么是他人可以预测的呢?
但邓华绝不是在胡言乱语,他是仔细分析了朝鲜半岛的地形、美军近期的军事动向、兵力部署,过往美军的作战经验、还有自己过去统兵作战的经验,综合分析出的一个结论。
而不久之后,邓华的这个想法被验证了,美军果然大举进行了仁川登陆。
仁川登陆震动了整个亚洲,美军的行动速度之快,让朝鲜方面措手不及,战线被节节推进,就连我国的东北边境也受到了侵扰。
正是因为形势不利,所以,我国才紧急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
原本,在仁川登陆之前,我国对是否抗美援朝还有争议,但此时美军的行动却告诉我们,再不行动,我们将沦为下一个朝鲜。
保家卫国
邓华出色的战略眼光,决定了他能够成为朝鲜战场上优秀的指挥官。在率军入朝之前,邓华又向中央提交了一份报告。
在这次报告中,邓华要求加强兵力。
当时,我国原定先往朝鲜派遣两个军、两个炮兵师。
但依据此前的观察,邓华认为,美军的火力要远远超过我们想象,所以应该让四个军、三个炮兵师一起前往朝鲜,只有这样大规模的兵力,才能够抵御美军的进攻。
毛主席接到邓华的报告之后,认为在这件事情上应该尊重前线指挥官的决定,于是毛主席拍板同意将沿线的兵力全部调往朝鲜。
来到朝鲜之后,邓华和彭德怀成为了一对配合默契的搭档。因为邓华对战局的判断十分准确,所以彭德怀常常对人调侃说:“不听邓华言,吃亏在眼前。”
1952年,彭德怀回国之后,邓华开始接替彭德怀的任务,成为了朝鲜战场上主要的指挥官。同样是在1952年,爆发了那场震撼人心的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的规模是空前的,双方都希望能将这次战役作为一个转折点,尤其是美国。
经过两年的战斗,美国人意识到,自己距离当初的战略目标越来越远。所以,他们迫切地需要通过上甘岭的战斗,把优势重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美国派出了规模空前的军队,地面上的陆军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边。天上的轰炸机也是一刻不停,以至于上甘岭的丘陵都被夷为平地。
美军具有巨大的火力优势,相比之下,志愿军的火力却严重的短缺,我们的后勤线常年受到美军的破坏,而且空中力量几乎为零。
在这种情况下去和美国硬碰硬,所有人都认为中国必败无疑,但邓华却想出了办法,那就是利用坑道战的优势。
坑道战是我军一个十分伟大的发明,坑道可以看作是战壕的改良升级版,它不仅能够抵御美军的炮火轰炸,而且也可以成为生活场所,战士们在里面吃饭、睡觉都不成问题。
最重要的是,坑道可以极大地削减敌人正面进攻的力量,发挥我军的优势,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囤积物资,避免我军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
邓华用坑道缩短了我军和美军之间硬性条件的差距。美军本来十分自信,以为几天之内可以结束战斗,但却万万没想到,上甘岭战役把美军往失败的悬崖边推了一大步。
上甘岭战役进行到后期,美军意识到,他们又要成为失败者了。这时候,美军竟然决定进行第二次仁川登陆。
其实,准确地来说,美军计划中的第二次仁川登陆是一个疑兵之计。
他们大张旗鼓地派出海陆空部队,在东西海岸上骚扰,做出要大规模登陆的样子,希望以这种骗术让我军在海岸线上加强部署,分散上甘岭的兵力。
当然,美军也做过构想:一旦上甘岭失败,就实际进行登陆。不过,以上构想在邓华面前全都失败了。
邓华当初能够成功预测出美军在仁川登陆,这一次,自然也能够把握美军的想法。
眼光超前
在上甘岭战役打响之前,邓华早就已经在东海岸进行了严密的部署,对美军进行防范。
虽然海岸线上的兵力远不如上甘岭,但是,想要提防美军的小动作还是远远足够了。
这就让美国失去了先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在了我军的视线之下。
而在美军大张旗鼓地宣称要进行登陆的时候,邓华又敏锐地判断出,这只是美国人的骗局。
因为之前仁川登陆的教训,所以,面对美军这种行动,我军内部难免有些恐慌情绪,不少人都建议要加强兵力,而邓华则顶住压力,按兵不动,继续把优势兵力集中在上甘岭。
邓华指出,只要上甘岭的战斗结束,美军所谓的第二次仁川登陆将不攻自破。
战斗的结果又一次证明,邓华所说的是对的,我军在上甘岭取得胜利之后,曾经耀武扬威的美国海军也偃旗息鼓。
但这并不意味着危机解除,因为,美国很明显还有第二套方案。
上甘岭战役不成功,会让美国陷入更加疯狂的境地,他们很有可能在西海岸展开偷袭,如果让他们成功,那第二次仁川登陆就要成为现实了。
不过,这个问题,邓华在1952年12月回京作报告的时候,已经和毛主席讨论过,毛主席指出:
“应从敌人肯定要从西海岸登陆的判断出发,加强备战,坚决阻敌登陆,决不允许敌在西海岸登陆。”
最后,依照毛主席的指示,邓华亲自前往西海岸进行军事指挥,在海岸线构筑了一道如同长城一般坚固的防线。
与此同时,我军在正面战场上也一直都坚决地同美军作斗争,双管齐下,让美国终于放弃了挣扎的念头。
1953年,双方开始针对停战进行谈判,7月27日,双方正式签署停战协议。
美国人意图通过占领朝鲜、进犯亚洲的计划彻底破灭,新中国在这一次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也由此为后世子孙换来了几十年的和平。
抗美援朝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这次战斗的胜利,离不开邓华的优秀指挥,邓华可以说全程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这次战役,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功绩。
不过,因为邓华为人低调,加上他回国后离开了部队,前往地方工作,以至于如今很多人提起抗美援朝战争,已经想不起邓华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邓华本人所求的,是保家卫国,而不是青史留名,但作为后人,我们不该忘记。
当我们谈起抗美援朝,也应该记起邓华这个名字。
参考资料:
张东岳《抗美援朝中的邓华将军》
吕平《抗美援朝志愿军临阵换将内幕》
孙景悦《抗美援朝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