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前,林彪临阵换将:黄永胜入朝不合适,换成邓华

2022年09月27日06:48:10 军事 1491

1950年,中央召开了一场军事会议,毛主席、周总理、林彪等重要人物悉数到场。

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毛主席所设想的抗美援朝

当时,美国已经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我们和朝鲜之间唇亡齿寒,因此,现在不得不出兵了。只是,当此危急时刻,有哪些部队能够前往朝鲜作战呢?

抗美援朝前,林彪临阵换将:黄永胜入朝不合适,换成邓华 - 天天要闻

临阵换将

周总理提出,不如让四野的13兵团作为先锋,13兵团长期驻扎在边境地带,对朝鲜的环境比较适应。另外,13兵团一向勇猛善战,这也是大家公认的。

林彪对周总理的意见表示同意,但他同时又提出:如果让13兵团去的话,那就要换将,让15兵团的司令邓华,带领13军团前往朝鲜作战。

这个意见听起来可有点奇怪,因为,13兵团的司令原本是黄永胜将军。

黄永胜带领13兵团作战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从理论上来说,黄永胜指挥起13兵团会更加得心应手,对战斗更有利。

抗美援朝前,林彪临阵换将:黄永胜入朝不合适,换成邓华 - 天天要闻

黄永胜

临阵换将,一向是兵法里的大忌,为什么在这样关键的时刻,林彪提出换人呢?

林彪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当然不会平白无故提出这样的建议。

他是四野的领导,对于黄永胜和邓华这两位部下,他非常了解。

他知道,相比于黄永胜,邓华能够更完美地执行国家的决策。

这并不是说黄永胜不好,只是,他没有邓华合适。

黄永胜毫无疑问是个优秀的降领,他从1927年秋收起义开始,就加入了队伍,他能够做到13兵团司令这个位置,是他一步一步打出来的。

抗美援朝前,林彪临阵换将:黄永胜入朝不合适,换成邓华 - 天天要闻

黄永胜

而且,他最擅长打猛仗、打硬仗,面对敌人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流血牺牲,带兵也很有一套,不管多么调皮捣蛋的战士,面对黄司令都是心服口服。

单纯以这些条件来判断,黄永胜并非不能去朝鲜。

只是,有一件事情却让林彪对黄永胜的能力产生了顾虑。

那是解放之前,吉安战役期间,当时在林彪的指挥之下,黄永胜带兵将国民党的整编84军团团包围。

以林彪的构想,这应该是一场漂亮的歼灭战,我军占据了巨大的优势。

但这个时候,黄永胜反而犹豫起来。

抗美援朝前,林彪临阵换将:黄永胜入朝不合适,换成邓华 - 天天要闻

一来,部队没有下明确的命令;二来,黄永胜也对双方的实力判断不足。

所以,他选择了稳扎稳打,结果,这给了敌人喘息之机。一场预料之中的歼灭战,竟然变成了击溃战。

虽然最后也取得了胜利,没有影响大局,但很显然,黄永胜的错误判断为敌人保存了有生力量,也为后续的战略部署增添了困难。

这件事情让林彪非常生气,林彪其实一直是非常看好黄永胜的。可是,这件事情暴露了黄永胜在战场上不够灵活,过于依赖前期的战略部署,在关键时刻不能当机立断。

这些问题如果在战斗中有幸不暴露出来,那都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可一旦暴露,就有可能把整个部队拖入泥潭。

抗美援朝前,林彪临阵换将:黄永胜入朝不合适,换成邓华 - 天天要闻

抗美援朝战场实在太过凶险,一个小失误就有可能让国家的布局毁于一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不能冒险。

再加上黄永胜本人的性格也比较率性,不久前,黄永生还因为违反规定在操场上拉电灯跳舞,遭到了上级的批评,这就让他的形象在林彪的心中又减了分。

综合这些因素,林彪认为,黄永胜虽然是优秀将领,可他恐怕不能够适应抗美援朝战场。

而邓华和黄永胜就不同了,虽然从职务上来讲,他们是平级,但是,在带兵打仗的天赋上,邓华明显更胜一筹。

抗美援朝前,林彪临阵换将:黄永胜入朝不合适,换成邓华 - 天天要闻

邓华

一将难求

四平攻坚战的时候,邓华做了一件事情,给林彪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当时,林彪判断,以敌人的战斗力,我们派出一纵队和七纵队两个纵队就能够取得胜利。

七纵队正是由邓华带领的,他在接到任务之后,没有立刻执行命令,而是进行了一番严肃的思考,并且在前线进行实地考察。

最后,他得出结论,两个纵队远远不够,想要取得胜利,就需要再多派一个纵队,三线作战,重重包围,集中最大的优势。

很快,邓华就把自己的意见报告给了林彪。

抗美援朝前,林彪临阵换将:黄永胜入朝不合适,换成邓华 - 天天要闻

邓华

最初,对于邓华的意见,林彪并没有重视,认为自己判断的没有问题,但很快,战争的局势让林彪意识到,邓华的报告是有理有据的。

敌人的战斗力比想象的更加强大,两个纵队打起仗来自顾不暇,很难完全歼灭敌人。

四平攻坚战的结果并不理想,我军进行了14天顽强的战斗,但最终还是失败。

林彪当然非常痛心,但同时,他对邓华也多了一份欣赏,林彪仔细翻看了邓华当初提交的报告,对邓华的军事能力愈发肯定,并认为,只要加以培养,邓华会成为一颗耀眼的将星。

千金易得,一将难求。

抗美援朝前,林彪临阵换将:黄永胜入朝不合适,换成邓华 - 天天要闻

尽管新中国成立时期,我国将星如云,可这些将领之间的能力依然是参差不齐的,像邓华这样具有超前战略眼光的人并不多。

所以,林彪非常重视邓华这个人才,在抗美援朝战争即将打响的时候,林彪第一个想起了邓华。

抗美援朝战争对我们太重要了,这是一场立国之战,一旦打输了,让美国长驱直入,我们辛辛苦苦取得的革命成果将付诸东流。

正因为它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把最好的将领派过去,基于这样的考虑,林彪才决定临阵换将,他根本的出发点是为了国家利益。

抗美援朝前,林彪临阵换将:黄永胜入朝不合适,换成邓华 - 天天要闻

林彪对周总理详细阐述了邓华和黄永胜的区别。周总理考虑后,认为林彪的建议可行。

就这样,邓华成为了13兵团新的司令,并且在第一时间带领13兵团入朝作战。

事实证明,林彪这个临阵换将的决定是正确的。

因为,早在接到入朝作战的命令之前,邓华就抢先一步预测到了美国人接下来的战略动向。

美国最初对朝鲜动兵的时候,邓华就已经开始关注朝鲜半岛上的局势,当时,国内对这个问题还争论不休。

一部分人认为,我们和美国之间必有一战,要加强警惕。

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美国不敢轻易的把中国投入战场,所以没有必要过度关注。

抗美援朝前,林彪临阵换将:黄永胜入朝不合适,换成邓华 - 天天要闻

邓华

邓华明显是支持前者,他明白朝鲜的战略意义,也明白在美国燃起的战火之中,作为朝鲜邻国的中国根本不可能幸免。

所以,此时此刻,我们要关心的不是朝鲜的命运,而是自己的命运。

邓华针对美军一系列的军事行动进行了自己的分析。

1950年7月,邓华向中南海提交了一份报告,其中指出:

美军很可能在朝鲜东、西海岸中腰部实施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登陆作战。

8月31日,邓华又在兵团党委会上明确指出,美军可能在平壤汉城一带大举登陆。

抗美援朝前,林彪临阵换将:黄永胜入朝不合适,换成邓华 - 天天要闻

当时,大部分人不太相信邓华说的话,美军的动向又怎么是他人可以预测的呢?

但邓华绝不是在胡言乱语,他是仔细分析了朝鲜半岛的地形、美军近期的军事动向、兵力部署,过往美军的作战经验、还有自己过去统兵作战的经验,综合分析出的一个结论。

而不久之后,邓华的这个想法被验证了,美军果然大举进行了仁川登陆

仁川登陆震动了整个亚洲,美军的行动速度之快,让朝鲜方面措手不及,战线被节节推进,就连我国的东北边境也受到了侵扰。

正是因为形势不利,所以,我国才紧急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

抗美援朝前,林彪临阵换将:黄永胜入朝不合适,换成邓华 - 天天要闻

原本,在仁川登陆之前,我国对是否抗美援朝还有争议,但此时美军的行动却告诉我们,再不行动,我们将沦为下一个朝鲜。

保家卫国

邓华出色的战略眼光,决定了他能够成为朝鲜战场上优秀的指挥官。在率军入朝之前,邓华又向中央提交了一份报告。

在这次报告中,邓华要求加强兵力。

当时,我国原定先往朝鲜派遣两个军、两个炮兵师。

但依据此前的观察,邓华认为,美军的火力要远远超过我们想象,所以应该让四个军、三个炮兵师一起前往朝鲜,只有这样大规模的兵力,才能够抵御美军的进攻。

抗美援朝前,林彪临阵换将:黄永胜入朝不合适,换成邓华 - 天天要闻

毛主席接到邓华的报告之后,认为在这件事情上应该尊重前线指挥官的决定,于是毛主席拍板同意将沿线的兵力全部调往朝鲜。

来到朝鲜之后,邓华和彭德怀成为了一对配合默契的搭档。因为邓华对战局的判断十分准确,所以彭德怀常常对人调侃说:“不听邓华言,吃亏在眼前。”

1952年,彭德怀回国之后,邓华开始接替彭德怀的任务,成为了朝鲜战场上主要的指挥官。同样是在1952年,爆发了那场震撼人心的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的规模是空前的,双方都希望能将这次战役作为一个转折点,尤其是美国。

抗美援朝前,林彪临阵换将:黄永胜入朝不合适,换成邓华 - 天天要闻

经过两年的战斗,美国人意识到,自己距离当初的战略目标越来越远。所以,他们迫切地需要通过上甘岭的战斗,把优势重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美国派出了规模空前的军队,地面上的陆军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边。天上的轰炸机也是一刻不停,以至于上甘岭的丘陵都被夷为平地。

美军具有巨大的火力优势,相比之下,志愿军的火力却严重的短缺,我们的后勤线常年受到美军的破坏,而且空中力量几乎为零。

在这种情况下去和美国硬碰硬,所有人都认为中国必败无疑,但邓华却想出了办法,那就是利用坑道战的优势。

抗美援朝前,林彪临阵换将:黄永胜入朝不合适,换成邓华 - 天天要闻

坑道战是我军一个十分伟大的发明,坑道可以看作是战壕的改良升级版,它不仅能够抵御美军的炮火轰炸,而且也可以成为生活场所,战士们在里面吃饭、睡觉都不成问题。

最重要的是,坑道可以极大地削减敌人正面进攻的力量,发挥我军的优势,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囤积物资,避免我军陷入弹尽粮绝的境地。

邓华用坑道缩短了我军和美军之间硬性条件的差距。美军本来十分自信,以为几天之内可以结束战斗,但却万万没想到,上甘岭战役把美军往失败的悬崖边推了一大步。

上甘岭战役进行到后期,美军意识到,他们又要成为失败者了。这时候,美军竟然决定进行第二次仁川登陆。

抗美援朝前,林彪临阵换将:黄永胜入朝不合适,换成邓华 - 天天要闻

其实,准确地来说,美军计划中的第二次仁川登陆是一个疑兵之计。

他们大张旗鼓地派出海陆空部队,在东西海岸上骚扰,做出要大规模登陆的样子,希望以这种骗术让我军在海岸线上加强部署,分散上甘岭的兵力。

当然,美军也做过构想:一旦上甘岭失败,就实际进行登陆。不过,以上构想在邓华面前全都失败了。

邓华当初能够成功预测出美军在仁川登陆,这一次,自然也能够把握美军的想法。

抗美援朝前,林彪临阵换将:黄永胜入朝不合适,换成邓华 - 天天要闻

眼光超前

在上甘岭战役打响之前,邓华早就已经在东海岸进行了严密的部署,对美军进行防范。

虽然海岸线上的兵力远不如上甘岭,但是,想要提防美军的小动作还是远远足够了。

这就让美国失去了先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在了我军的视线之下。

而在美军大张旗鼓地宣称要进行登陆的时候,邓华又敏锐地判断出,这只是美国人的骗局。

因为之前仁川登陆的教训,所以,面对美军这种行动,我军内部难免有些恐慌情绪,不少人都建议要加强兵力,而邓华则顶住压力,按兵不动,继续把优势兵力集中在上甘岭。

抗美援朝前,林彪临阵换将:黄永胜入朝不合适,换成邓华 - 天天要闻

邓华指出,只要上甘岭的战斗结束,美军所谓的第二次仁川登陆将不攻自破。

战斗的结果又一次证明,邓华所说的是对的,我军在上甘岭取得胜利之后,曾经耀武扬威的美国海军也偃旗息鼓。

但这并不意味着危机解除,因为,美国很明显还有第二套方案。

上甘岭战役不成功,会让美国陷入更加疯狂的境地,他们很有可能在西海岸展开偷袭,如果让他们成功,那第二次仁川登陆就要成为现实了。

抗美援朝前,林彪临阵换将:黄永胜入朝不合适,换成邓华 - 天天要闻

不过,这个问题,邓华在1952年12月回京作报告的时候,已经和毛主席讨论过,毛主席指出:

“应从敌人肯定要从西海岸登陆的判断出发,加强备战,坚决阻敌登陆,决不允许敌在西海岸登陆。”

最后,依照毛主席的指示,邓华亲自前往西海岸进行军事指挥,在海岸线构筑了一道如同长城一般坚固的防线。

与此同时,我军在正面战场上也一直都坚决地同美军作斗争,双管齐下,让美国终于放弃了挣扎的念头。

抗美援朝前,林彪临阵换将:黄永胜入朝不合适,换成邓华 - 天天要闻

1953年,双方开始针对停战进行谈判,7月27日,双方正式签署停战协议。

美国人意图通过占领朝鲜、进犯亚洲的计划彻底破灭,新中国在这一次艰苦卓绝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也由此为后世子孙换来了几十年的和平。

抗美援朝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这次战斗的胜利,离不开邓华的优秀指挥,邓华可以说全程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这次战役,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功绩。

不过,因为邓华为人低调,加上他回国后离开了部队,前往地方工作,以至于如今很多人提起抗美援朝战争,已经想不起邓华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抗美援朝前,林彪临阵换将:黄永胜入朝不合适,换成邓华 - 天天要闻

邓华本人所求的,是保家卫国,而不是青史留名,但作为后人,我们不该忘记。

当我们谈起抗美援朝,也应该记起邓华这个名字。

参考资料:

张东岳《抗美援朝中的邓华将军》

吕平《抗美援朝志愿军临阵换将内幕》

孙景悦《抗美援朝记事》

军事分类资讯推荐

突发!美军发动空袭 - 天天要闻

突发!美军发动空袭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4月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平台“真实社交”发布一段视频,称视频中的也门胡塞武装分子正在集会接受发动袭击的指示,随后空袭发生。特朗普称,视频中的这些武装分子再也无法发动袭击。特朗普未说明此次袭击发生的时间和具体
两岸已释放了积极信号?外来者干预,会被瞬间打脸的 - 天天要闻

两岸已释放了积极信号?外来者干预,会被瞬间打脸的

近期,台海区域出现多组异常动向。有观察人士注意到,某些团体通过争议性表述加剧了区域紧张氛围。例如,个别官员使用带有明显倾向性的地域称谓,部分民间人士也发表涉及敏感议题的言论,这些举动被外界解读为对现有局势的刻意挑衅。作为回应,我国解放军于2
规则将变?美军研制“太空航母” - 天天要闻

规则将变?美军研制“太空航母”

文︱陆弃美国商业航天公司Gravitics最近宣布,他们已经获得美国太空军的投资,开始研发一种前所未有的“轨道运载机”,投资金额高达6000万美元。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太空军事化的一次巨大飞跃,也让全球太空格局的未来变得扑朔迷离。
北约,避谈格陵兰 - 天天要闻

北约,避谈格陵兰

文︱陆弃北约的最新表态,不仅让人感到震惊,更让全球瞩目。就在美国试图谋取格陵兰岛主权的关键时刻,北约秘书长吕特却宣布自己“置身事外”,将焦点转向“更重要”的北极安全问题。
特朗普采购48艘破冰船,与中俄争夺北极航线 - 天天要闻

特朗普采购48艘破冰船,与中俄争夺北极航线

瞄准中俄合作大局,特朗普开辟新战场,48艘大船疯狂涌入 近些年,北极航道的象征意义已悄然升级为全球三大强国——中、美、俄之间无声而激烈的博弈舞台。 就目前来说,在这个寒冷却暗流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