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内瓦经贸谈判,双方的核心底线


中美经贸高层会谈5月10日至11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

双方一致同意建立中美经贸磋商机制。中美双方将尽快敲定相关细节,并将于5月12日发布会谈达成的联合声明

多国媒体汇集了双方谈判各自坚守的核心底线,它们是——

中国的核心底线

坚决要求美方取消全部加征关税,不接受政治条件换取降税。

稀土与关键矿产出口政策自主决定,拒绝外部干预。

产业补贴、科技自主权及关键领域发展不可削弱。

争端解决以WTO为基础,拒绝美方单边机制。

人民币汇率政策及金融开放节奏自主掌控。

美国的核心底线

关税调整分阶段推进,保留关税作为谈判工具。

确保战略矿产供应安全,不受突发限制。

终止"非市场化"补贴及强制技术转让。

建立高效可执行的争端解决机制。

严控芬太尼前体流出,建立可追责机制。

美方贸易谈判代表向媒体介绍情况。

2025年5月中美日内瓦首轮谈判,将双方的底线挑明,双方以这样的底线对接,接下去会怎么谈?

中美这次日内瓦谈判的核心底线虽然针尖对麦芒,但双方都展现出务实态度,特别是美方在稀土和关税问题上的松动迹象值得关注。

我认为接下来的谈判可能会呈现"先易后难、分层突破"的特点,最终达成阶段性协议的可能性超过60%。

首先,芬太尼前体管控可能成为第一个突破口。中方已经三次扩大列管范围,美方在这一领域的诉求相对具体,且涉及公共安全,双方容易找到共识。

可能的方案是中方进一步收紧出口管制清单,美方则在关税问题上给予一定让步作为交换。这种"小步快跑"的模式既能建立互信,又能为后续谈判积累动能。

关税问题会是最胶着的战场。美方虽然提出分阶段降税的方案,但中方坚持"全部取消"的底线。

这里可能需要引入"动态调整机制"。比如将关税分三阶段降低:第一阶段取消50%的关税,同时设立半年期的观察期;第二阶段根据双方执行情况再降30%;剩余20%作为"履约保证金",在2026年底前视情况处理。这种设计既照顾了美方保留谈判工具的需求,又满足中方"实质性取消"的要求。

稀土博弈将呈现"软对抗"特征。中方已经通过立法建立全链条监管体系,美方想通过关税施压换取稀土松绑的可能性很低。

更现实的路径是建立"稀土供应链预警机制",中方承诺在调整出口政策前提前6个月通知美方,并设立专家小组评估对美影响。作为交换,美方可能允许中国参与其"友岸外包"计划中的稀土加工项目,形成有限度的技术合作。

争端解决机制可能出现"混合模式"。中方坚持WTO框架,美方要求高效执行。双方可能会在WTO现有规则基础上,设立"中美特别仲裁庭",专门处理涉及双方的贸易争端,裁决结果在30天内自动生效。

这种设计既维护了多边主义原则,又满足美方对效率的要求,预计会成为妥协的关键点。

产业补贴和技术转让将进入"规则博弈"阶段。中方不会放弃战略性产业支持,但可能同意建立"补贴透明度清单",定期公布重点产业的扶持政策。美方则可能接受将补贴争议纳入WTO争端解决机制,而不是单边制裁。

在技术转让方面,双方可能会制定"自愿合作指南"。明确禁止政府强制行为,但允许企业间市场化的技术交易。

需要警惕的是,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等"敏感领域"可能成为谈判破裂的导火索。美方在《通胀削减法》中设置的歧视性条款,以及中方在稀土管制上的反制措施,都显示出双方在核心技术领域的零和思维。

如果谈判陷入僵局,可能会出现"关税战+技术封锁"的螺旋升级,但考虑到双方企业界的强烈诉求,这种极端情况发生的概率可能不足30%。

总体来看,这次谈判更可能形成"有限突破+机制搭建"的格局——

在芬太尼、矿产供应等领域达成具体协议,在关税和争端解决上建立框架性安排,而将产业政策、技术竞争等深层矛盾留待后续磋商。这种"积小胜为大胜"的路径,既能缓解当前贸易紧张,又为长期博弈预留了空间。

双方都清楚,在全球经济深度相互依赖的背景下,全面脱钩的代价远超任何短期利益,务实合作仍是唯一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