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克兰前几天表示,炸克里米亚大桥是驱逐俄罗斯的“第一步”时,俄罗斯就给泽连斯基送上了一堆“惊喜”,包括首都基辅在内的各大乌克兰城市都遭到了俄军导弹的轰炸。其中有一枚,甚至打到了泽连斯基办公室附近。
对此,泽连斯基慌张的表示“俄罗斯打算将他们从地球上抹去”。然而就俄军发射的导弹数量而言,此次打击仅仅只发射了75枚,说明俄罗斯并没有用尽全力。如果普京真的想毁灭泽连斯基政权的话,那使用大规模战术核武器就可以达成目标了。
现在俄罗斯之所以没用,必然是不希望这场冲突进一步扩大,从而演变成两国之间的全面战争。这样不仅会让美国有趁势加入战局的可能,甚至其他北约成员国也将会参与直接对抗俄军的战斗前线。
只不过,现在一些欧洲国家还暂时不想为了乌克兰去牺牲自身经济利益,宁愿通过全程旁观,偶尔送点军援的方式去间接支持乌克兰,这势必让泽连斯基感到非常恼火。所以,为了让欧洲更容易直接介入俄乌冲突,乌方已经采取了新措施。
根据国内媒体“观察者网”报道,10月11日,乌克兰能源部长宣布从当天开始,将暂停向其他国家出口电力,主要原因是为了保障乌国自身能源系统的稳定。
对于这个决定,乌能源部认为这可能会“加剧欧盟的能源压力”。一些欧洲国家的媒体对乌克兰这一决策也感到不满,认为泽连斯基是在北溪管道爆炸后“落井下石”,辜负了对乌克兰进行军援的欧洲国家。
当然,暂且不论小泽是不是辜负了欧盟的军援,就拿乌克兰遭俄军大规模打击一事来说,乌克兰现在电力要自保都很困难,更别提对外出口。更重要的是,乌克兰政府可能希望借此决定让欧盟国家更深度的“绑定”到俄乌局势中,从而让欧盟不得不加大力度支援乌军。
不得不说,小泽这招对欧盟而言,着实有些“釜底抽薪”了。在德国断了从俄进口天然气的念想后,大多数欧盟国家必须得从美国高价进口天然气,否则就等着国内工厂出现严重停工。更重要的是,大量欧洲工业公司对当地失去了“信任”。
在对欧盟各国政府信任缺失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欧洲企业很可能会选择到中国、美国、印度去选址发展,使得欧洲国家进一步走向“去工业化”的窘境。也就是说,多年后的欧洲将成为一个高度依赖于“金融经济”而非“实业经济”的泡沫经济地区。
这将让欧洲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极差,同时欧盟各国将严重依赖于美国的军事控制、俄罗斯的能源贸易。或许美乌两国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自然而然也就倾向于把欧盟国家当成“提款机”一样去竭泽而渔式的利用。
同样要让欧盟走向完蛋的不止有小泽,还有英国的新任首相特拉斯。根据国内媒体“环球网”10月11日的报道,英国政府发表声明称,在俄军对乌克兰基础设施实施打击后,英国首相特拉斯将在11日举行的“七国集团领导人线上会议”上,呼吁召开北约领导人紧急会议。
什么意思呢?特拉斯是打算让北约集团重视俄军的此次打击,然后在会议上大放厥词,试图忽悠一些欧盟国家,比如德国、法国直接参与到与俄军的战斗中吗?
事实上,按照特拉斯以往极端反俄的政治态度来看,还真有一些可能。只是英国现在经济与政治局势都不是很好,如果非要拉着一些欧盟国家去对抗俄罗斯的话,要是激怒了普京,恐怕英国也自身难保。
所以比起自己带盟友介入局势,英国更有可能采取忽悠德法等国介入俄乌冲突的策略。当然,朔尔茨与马克龙也不是傻子,要他们支援乌军装备可以,但是不太可能派遣本国军队到前线参战。不过波兰作为一个跃跃欲试的“地区性军事强国”,可能会考虑和俄罗斯过过招。
总而言之,现在的欧洲局势在乌克兰表示电力不出口,以及英国烘托紧张气氛的情况下,已经越来越不稳定了。只是欧洲各国现在碍于美国的影响,并不敢主动把矛盾挑明,联合起来和美国的金融霸权对抗。
毕竟,在戴高乐与默克尔等老练的政治家不再左右法德两国后,欧盟内剩下的大量政客要么就是亲美派,要么就是反俄派,真正能够保持实用主义立场的很少。在意大利兄弟会崭露头角后,也许有更多新右翼势力会开始崛起,从而降临整个欧洲吧。
只是这一次,德国应该不再是法西斯策源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