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一个位于东南亚的城邦国家,这个面积728平方公里,只有600万人口的袖珍小国,却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人均GDP高达10万美元,是目前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新加坡在经济社会和国民教育等领域的发展和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相比起来是相对优秀的,甚至可以说完全处于不一样的水平。这样一个优秀的国家,大家可能认为他们独立时是举国同庆,沉醉在欢乐的海洋中,1965年8月9日,当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宣布独立时,对于当时新加坡人来说,不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独立对他们来说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情况,更像是一个被强家在他们身上的枷锁,甚至是一种耻辱,因为新加坡是一个被开除的国家,是另外一个国家的弃子,而把新加坡开除的国家就是他们的邻国马来西亚。
究竟新加坡是如何独立的,为何他们是被迫独立,而不是自己争取独立?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之间又有什么恩恩怨怨呢?
1959年1月1日,在马绍尔、李光耀、吴庆瑞等新加坡政党领袖的带领下,新加坡成功从英国人手中取得了完全的自治权利,从此开始饱经苦难的新加坡终于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自治时代。但取得自治后,总理李光耀却发现他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新加坡取得自治之后的发展也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
二战后的英国实力大减,对殖民地的管辖有心无力,放弃新加坡是早晚的事,新加坡只是一个面积狭小的岛屿城市,人口也非常稀少,若是凭着自身的力量,恐怕在未来连国家的安全和生存都难以保障。
新加坡国内资源非常匮乏,淡水更是紧缺,单靠本地水源无法满足国民日常所需。在面临各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李光耀把目光投向了马来亚,李光耀深知与马来亚合并组成一个强大的联邦国家,才能让新加坡这个狭小的岛屿城市取得长远的发展。
新马两地无论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都是天然整体,尽管二战后两地被英国政府分割为两个独立的政治单元来管理,但两地依然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新马合并计划的提出后,虽然有人会认为这将抹杀了新加坡在地理位置上的独特优势,但对于两地政府而言,合并无疑是最符合双方利益的做法。
对于新加坡而言,新马两地的合并将有利于在两地之间建立一个单一的共同市场,使用共同的货币共享资源。新加坡需要马来西亚作为经济腹地和销售市场,而对于马来亚政府而言,合并后复苏的新加坡将向中央政府上交一定的财政税收,这笔税收不仅可以弥补马来亚政府的财政赤字,也能把濒临破产边缘的马来西亚救过来,而最为重要的是合并后可以容许马来亚政府更有效的打击共chang国际在新加坡的活动。
这个计划生活两地政府的欢迎,双方随即展开谈判的事宜,但在谈判的过程中,双方却在一个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那就是种族人口比利益平衡的问题。
新加坡是一个有着100多万华人的社会,并入马来亚后将会打破马来亚原本就非常脆弱的种族平衡,华人的比例将从37百分比上升到42百分比,超过马来人,成为了全国最大的民族。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掌握马来亚政权的巫统来说,这将会威胁他们在马来亚的绝对统治地位。
1961年5月27日,马来亚首相东姑.阿杜拉曼在提出了马来西亚计划,在马来西亚计划中将成立一个包括马来亚、新加坡、文莱、沙巴沙拉越在内的政治大联盟,各地政府希望把上述地区结合成一个新兴的强大经济体,这样各地区可以互通有无,消除彼此之间的贸易壁垒与经济竞争,还能维持马来人的人口优势。
在经过两年的磋商和斗争后,新加坡政府于1963年9月16日正式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与马来亚、沙拉越、沙巴共同成立了马来西亚联邦。1963年9月16日当天,新加坡更和吉隆坡一起举办全国庆典,共同欢庆马来西亚演方面的成立。
马来西亚联邦成立后,新马两地政府合作无间,双方你来我往,之前的合作计划在正式合并后也得到了一个完美的展开。
但仅仅过了一个月,马来西亚联邦政府就开始和新加坡政府发生了矛盾,双方不仅对经济政策有着不同的看法,甚至连治国方针也出现了巨大的分歧。1963年12月21日,新马政府之间第一次发生了公开矛盾,在马来西亚国会上,新加坡政府代表李光耀批评了马来西亚,批评政府没有给予新加坡足够的预算,反而要新加坡承担了比其他州属更庞大的税务,双方也各持己见,互不相让。
在马来西亚计划的谈判时,新加坡就曾经建立在新马沙拉月和沙巴之间建立一个单一市场,马来亚政府当时也同意在合并后逐步的去实现。单一市场政策条件是新加坡要给沙拉月和沙巴贷款1亿5000万令吉,必须在15年内还清这笔债务,但是在合并后新加坡单方面遵守了承诺,反观联邦政府不仅没有实行单一市场的进展,还要求新加坡增加贷款数额,并把还款期限拉长至20年。
在经济上的矛盾很快就演变成了政治上的矛盾,最主要的原因是以东姑阿杜拉曼为首的联邦政府秉承的是马来人至上的政治原则,他们希望建立一个马来人的马来西亚,而以李光耀为代表的新加坡政府,希望的是建立一个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这两个政治原则看似只有两个字之差,但内涵其实是天渊之别。
马来亚的主体民族是马来人,摆脱殖民统治后,翻身做主的马来人,当然希望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当马来西亚联邦成立后,华裔、印度裔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口比例都获得大幅度的上升,其中华裔不仅成为了马来西亚的第二大族群,也成为了马来西亚经济的角度者,华人的人口优势加上马来人与华人之间的巨大贫富差距,使得掌握马来西亚政权的马来政客们时刻都在担忧,有一天华人会取代他们掌握,马来人领袖开始抹黑新加坡,说新加坡的政策是导致许多马来人贫困的主要原因。
华人和马来人原来的和睦也开始出现了变化,最终在1964年的7月21日,两族在新加坡的亚龙爆发冲突,造成了有23人死亡,45054人受伤。
1964年9月21日,新加坡又再一次爆发种族暴乱,造成了12人死亡,109人受伤。
1965年5月3日,李光耀极具争议的言论为种族暴乱后的新马关系送上了致命的一击,这一句话彻底摧毁了两地合并的最后一次希望。他声称马来人1/3的新移民是最近100年内移来的,马来人认为这是对他们特权的一种调整,也是对国教伊斯兰教作为国教的意识形态挑战。
1965年7月,马来西亚暴风雨式的政治紧张气氛依然没有任何缓和的意向。为此时任马来西亚首相东姑阿杜拉曼为了避免再一次发生族群冲突事件,便在马来西亚国会中提出了把新加坡驱逐出马来西亚的议案。
经过了长达一个月的讨论和表决后。在1965年的8月9日,马来西亚国会中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同意将新加坡开除出马来西亚联邦。同一时间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召开记者会,含泪宣布新加坡共和国正式成立,从此开始新马经过了100多年的纷纷和和后最终分离为两个独立的国家,两地从此开始也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发展之路,至今一个已经成为了发达国家,而另外一个国家则在分裂的种族政治环境中努力的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纵观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分裂时,有人会认为马来西亚把新加坡开除联邦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也有人会以新加坡的标准来衡量两地的发展进程,但大家可以想一下,马来西亚把新加坡开除出联邦真的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吗?以新加坡的标准来衡量两地的发展,这对于马来西亚来说真的公平吗?
换个角度思考,虽然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地无论在政治、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同时也因为历史的原因,使两地人民之间的价值观有着截然不同的取向。打从18世纪英国殖民新加坡和马来亚开始,两地之间其实就朝往不同的方向发展。
新加坡在英国人的统治下是一个自由开发的贸易城市,而马来半岛则是相对保守的,意识形态的不同,让英国殖民者必须采取不一样的方式来对待两地人民,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从一开始就不适合合并在一起,虽然说现在新加坡发展确实比马来西亚好,但毕竟两国情实在不一样。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完美的国家,只有一个最适合人民居住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