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美达成部分贸易协议,美国稀土申请暴增;而另一边,欧盟却因“磁铁荒”而焦头烂额。就在这时候,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向欧盟传话,只要欧盟满足一个条件,中方就会放开稀土出口限制。
4月初,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产品加征新一轮关税。中方并未立刻强硬反制,而是有针对性地对“关键矿产”出手——特别是稀土类产品,实行出口许可制度,精准打击对方在新能源、军工等领域的原材料供应。
5月以来,中美先后在日内瓦、伦敦展开密集磋商,并在7月前达成初步协议。美方最终选择“低头”,以换取部分稀土出口配额。据美国商务部自曝,协议后短短几周内,美方就向中方提交了数万份稀土出口申请,可见其依赖程度之深。
另一边,欧盟就没那么幸运了。先是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在G7峰会期间指责中国“将稀土武器化”,后又有欧盟工业专员鼓吹建立稀土战略储备、筹划“以牙还牙”的贸易回击。但一边骂,一边求,欧盟最终发现自己并没有太多筹码。
欧洲驻华大使甚至直接“卖惨”:我们磁铁不够用了,中国能不能体谅一下我们企业的恐惧?而这时候,传来一条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消息:中方愿意对塞尔维亚放开稀土出口,前提是——你得是真朋友。
武契奇的这番话并不是空穴来风。他在公开演讲中透露:中方已承诺将加快关键矿物的出口许可,特别提到“中国不会将出口限制用于像塞尔维亚这样的友好国家”。也就是说,中国不是把稀土当成武器,而是作为一种合作工具,奖惩分明,合作就给,不合作就收。
这样的态度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中方的战略方向:稀土不是任人采买的“白菜”,更不是被滥用的“补丁”,而是一张外交和经济的双重王牌。
过去几十年,欧美国家在关键矿产方面高度依赖中国,却从未正视这一“依赖事实”,动辄以制裁、关税、科技封锁相逼。而如今,中国明确将稀土纳入战略资源体系,出口审批机制、品类细化、终端用途追踪,一个都不少。
如果你还想“吃着中国的饭,砸着中国的锅”,对不起,这碗饭以后没得吃了。而像塞尔维亚这样始终坚持对华友好、不随美欧起舞、并积极参与中欧班列、“一带一路”的国家,当然可以获得优待。中方这波操作,可谓点到为止、杀伤精准。
在这个全球产业高度依存的时代,谁掌握了原材料,谁就有了话语权。武契奇这番“传话”其实更像是一种外交信号:中国不是拒绝合作,而是在重新定义合作方式。
过去那种“谁出价高、谁先到谁得”的买卖模式正在被抛弃。如今,政治立场+贸易信用+产业协同才是新准则。
而武契奇也非常清楚如何从中传递价值。他不仅代表塞尔维亚“喊话”,还进一步指出:这一承诺将惠及所有在塞投资的企业,包括欧美车企。例如斯特兰蒂斯这类欧洲-美国合资企业在当地建厂,未来将能顺利获得电动汽车所需的稀土磁材。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欧洲企业如果想要摆脱资源短缺,就必须换一种思路——不是继续在布鲁塞尔搞“对抗政策”,而是要脚踏实地推动与中国的正常对话。
更重要的是,这种“间接供给”的方式,正好打破了美国试图阻断中国与外资联系的战略图谋。美方想通过限制外资流入中国,来封堵中国高科技发展之路。但现在,中国用稀土把话语权打了出去,不但不孤立,反而赢得了新的“桥头堡”。
不得不说,现在的欧盟陷入了“战略焦虑”。一方面,政治上越来越倾向于跟随美国,军事、外交、技术领域频频表态“抗中”;但另一方面,产业界却不得不面对稀土、太阳能电池、动力电池原料等多项“卡脖子”问题。
这时候还妄图靠自建供应链或者提高对华关税解决问题,无异于饮鸩止渴。现实已经给出答案:不是中国依赖欧洲,而是欧洲离不开中国。就拿稀土来说,全球70%以上供应来自中国,中国不仅掌握资源优势,还拥有全链条的分离、提纯、加工技术,全球范围内找不到可替代国家。
更讽刺的是,欧盟所谓的“自主稀土计划”连个像样的开采项目都没有,大多数成员国甚至连环保审批都无法通过。既然如此,与其抱怨、指责,不如如武契奇所示,拿出诚意,参与建设新型全球产业秩序,而不是在旧秩序崩塌时还幻想当“老大”。
放眼全球,这几年其实已经是地缘与经济高度重构的阶段。美国搞“印太战略”、欧盟鼓吹“经济去风险”,本质上都是对中国发展的焦虑反应。
而中国没有硬碰硬去回击,而是悄悄把手中的稀土牌“打软”——不是一刀切封锁,而是看人给量、看态度设限。对手越强硬,中国就越精准;合作越诚意,中国就越开放。
这就是新型博弈方式。它既不是“封锁式对抗”,也不是“开放式妥协”,而是一种分层次、看对象、讲信用的精细型战略。而稀土——恰恰是这种战略的“核心接口”。
从武契奇的一句传话,到美方提交数万份申请,再到欧盟焦头烂额“求情”,这一切都在说明一个事实:中国正在改变过去“老好人”式的资源出口逻辑,走向更成熟、更自主的战略博弈之路。
这一次,中国没有封死合作的大门,而是明确告诉世界:只要你尊重我,合作就能继续;但如果选择对抗,那资源不会再白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