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蜡笔小新
编辑|科技大怪兽
前言
谁都没有想到,伊朗抓捕的间谍中,竟然大部分是阿富汗和印度人,直接反映出了伊朗内部存在严重的疏漏。
要知道,印度可是伊朗曾最信任的盟友,此次被揭穿,这不仅是一场间谍风暴,更是一场信任之间的崩塌。
那么,这件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要从何说起?
伊朗间谍危机
2025年6月,伊朗情报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一次前所未有的反情报清查行动。行动的导火索,是伊斯法罕核设施外围遭遇数次精准打击后,伊朗军方怀疑信息遭内泄。
随着调查的深入,伊朗革命卫队与国家安全部门在霍尔木兹甘、德黑兰、克尔曼等地展开多轮突袭,累计拘捕超过700名涉嫌为外国势力服务的人员。
在这批嫌疑人中,最引发伊朗政界震惊的,是其中多达数十人拥有印度护照,这些人并非潜伏特工或非法偷渡分子。
网络图片
而是在伊朗合法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项目顾问、IT系统维护员,他们多数受雇于伊朗能源、基础设施、通信等战略领域项目。
并通过工作身份进入关键岗位,长时间对内网环境、军用坐标、调度信息等进行情报采集。
印度作为曾与伊朗签署恰巴哈尔港协议的重要战略合作国,其公民大规模参与间谍活动被伊朗政府视为重大背信行为。
更令人愤慨的是,这些印度籍间谍并非自行其是,而是被明确指证与以色列情报机关协同作业,在行动策划、目标标定、数据传输等环节高度配合。
部分间谍甚至为以色列无人机提供精确定位信息,直接助力了对伊朗关键军事设施的打击。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国家也参与了进去。
网络图片
另一个背后捅刀的群体
相比印度人的身份明确、职能集中,阿富汗间谍的渗透则更为分散、隐蔽和难以识别。
自2021年美军撤离阿富汗以来,伊朗作为邻国接纳了大量阿富汗难民,至2025年初,非官方估算在境内的阿富汗人已超过450万。
其中相当一部分为非法滞留,依附于边缘社区,以劳工、零工、走私中介等身份维持生计。
网络图片
其中一批被捕人员来自坎大哈地区,多为普什图族,曾在美军驻阿富汗时期担任翻译或后勤人员,极有可能早已被摩萨德事先接触并长期控制。
这些人并不具备高技术能力,但其对伊朗本地地理、民众生活习惯的熟悉,使其在策反、爆破、引导型任务中极具实用性。
摩萨德为其提供资金、联络设备与行动指令,而他们则依靠在伊朗的庇护身份与散居结构,形成了天然的隐秘网络。
网络图片
在技术掩护与制度漏洞的双重作用下,伊朗社会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现实,过去所收容的“他者”,正在成为安全体系的直接威胁。
后门早就装好了
伊朗与印度在过去十年建立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框架,特别是在伊朗受到西方制裁限制高端技术引入的背景下。
印度成为为数不多仍可公开向伊朗输出技术服务的国家之一,正因如此,印
度工程师、系统集成商和软件顾问得以大规模进入伊朗政府项目,包括通信基础设施、民航导航、石油能源调度系统乃至国防网络模块。
2025年被清查出的印度籍间谍中,至少17人长期参与伊朗关键系统的“升级”与“维护”工作。
他们涉及的数据传输协议、机场调度程序、防空雷达信息处理链条等,成为外部势力精准攻击的重要突破口。
内塔尼亚胡
以色列在数次无人机打击中展现的情报精准度,即体现了对伊朗雷达盲区和预警空窗期的深度掌握,这背后正是系统性技术后门在起作用。
技术层面,这些后门并不依赖植入硬件,而是通过操控调度参数、修改反馈延迟、植入系统调用链的“监听代理”等方式,以合法运维名义维持常态运行。
一旦激活,后门可以向外回传系统响应参数、设备启停周期、数据流向等关键信息,这使得以色列在突袭行动中能够“先一步知晓”伊朗的部署、反应与盲点。
网络图片
面对渗透规模、破坏广度的不断扩大,伊朗政府采取了严厉且迅速的反制措施。
13名印度间谍被迅速审判并执行绞刑,政府以此为震慑手段,试图向国内与国际传递“零容忍”的立场。
间谍渗透的悖论
伊朗的反间谍危机不仅源于外部入侵,更难在于内部边界的模糊,当前被捕的间谍中,超过一半为持合法工作签证的“外籍合作人员”。
网络图片
其身份在系统中与普通外籍员工无异,部分长期定居、与伊朗人通婚甚至拥有居留权的个体,也被发现参与情报收集与传递。
这种“本地化”间谍具有高度隐蔽性,他们熟悉本地行政流程、语言、技术架构,能够不引人注目地长时间嵌入目标系统。
伊朗在长期依赖外援技术的过程中,未建立对“关键岗位外籍人员”的长期审查与动态监控机制,使得这些“内线”几乎等同于本地技术骨干。
网络图片
外交、安全与移民管理的交错牵制,使得伊朗在间谍“灰色身份”治理上始终无法形成统一战略。
技术依赖、制度疲软与治理模糊之间的矛盾,正在一点点侵蚀伊朗国家安全的根基。
利益缠绕
印度在伊朗、中以以及中巴之间,长期扮演着多重角色的“墙头草”状态,印度通过恰巴哈尔港项目与伊朗合作,以平衡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背后的中巴战略轴心。
网络图片
而且印度又在科技、军事和情报领域与以色列保持紧密合作,尤其在网络战、无人机技术、卫星侦察等方向,已与以色列构成事实上的战略共同体。
从2022年开始,美国对印度在中东的角色施加更强的战略整合压力,将印度视作遏制伊朗和我国影响力的潜在杠杆。
在这种背景下,印度选择与美以共享情报体系,通过技术输入、项目合作的方式在伊朗内部布下深层“触角”。
网络图片
伊朗在中东格局中因此处于日益被动的位置,对伊朗而言,与印度合作本意是打破西方制裁封锁,借助印度的工程和技术力量维持国家运作。
但事实证明,这一合作反而成为信息安全的重大破口。
未来走向
伊朗接连暴露出间谍渗透问题,并对外籍技术人员采取极刑处理,表面看是安全反制,但实际上暴露了伊朗在地缘与经济双重困境下的结构性危机。
网络图片
对伊朗来说,此次大规模间谍风暴,不仅削弱了与印度等国的技术合作基础,更在中东格局中加速了其与西方乃至区域国家的隔阂。
此次伊朗间谍案,在区域局势与全球博弈中掀起巨大涟漪,中东这片土地,历来是大国角力的缩影。
此次伊朗被渗透事件,不仅是一场国家安全危机,更是全球地缘政治棋盘上权力、经济、技术交织博弈的缩影。
伊朗在风雨飘摇中试图寻找新的平衡,但在全球化与制裁的拉锯下,无论是对印度、以色列,还是对中国,每一份合作都藏着未解的疑问。
莫迪
未来,伊朗的抉择不仅关乎它能否恢复国家安全,更关乎它如何在被制裁、被孤立、被利用与被争取的多重角色中,重新界定“谁是自己人”。
结语
当信任被利用,身份变成掩护,伊朗经历的不只是国家安全危机,还有一场关于地缘政治系统下的信任崩塌。
间谍的渗透无处不在,只有重新构建国家逻辑,才能尽可能避免。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鲁中晨报2025-06-25伊朗逮捕700多名涉嫌为以色列从事间谍活动人员
参考消息2025-06-25伊朗逮捕多名摩萨德特工 情报网作用显著
江苏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