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人文社
编辑 | 人文社
«——【引言】——»
2025年5月23日,日本突然发布一条重要声明,让不少日本网友心里一紧。
那么,这个决定,会给两国关系带来怎样的变化?
友谊的“使者”
消息是由日本和歌山县的“冒险世界”动物园发出的:中国的大熊猫要回家了。
准确来说,是四只:24岁的“良浜”,她的三个孩子“结浜”“彩浜”和“枫浜”。
它们将在6月28日离开生活多年的日本,返回中国。
消息一出,不少日本家庭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了当年第一次带孩子去“冒险世界”看“彩浜”打滚、看“枫浜”爬树的视频。
其实那些视频年代久远,画质还停留在720P,但记录的,是一个国家对大熊猫的深厚感情。
这次不是道别,是归还。
但对很多人来说,这却像是一段长达30年的陪伴,终于走到尽头。
大熊猫在日本,不是“萌宠”,而是“国民记忆”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大熊猫“出国”这件事,在国际上其实属于高规格操作。
每一只旅居海外的大熊猫,基本都是以科研合作的名义,经过中方和对方政府层层协议批准,再配合专业机构管理。
并不是谁出得起钱,就能“租”一只大熊猫。
和歌山县的“冒险世界”动物园从1994年就开始与中国合作,专门参与大熊猫的繁育计划。
要知道,当年在日本养大熊猫这件事几乎是“上野动物园”的专利,谁也没想到,一个地方动物园竟然能养出全球领先的繁育纪录。
“永明”这个名字,很多中国人可能不熟,但在日本,那是“熊猫界的教父”级人物。
这只1992年出生于北京动物园的大熊猫,在旅居和歌山的这些年里,创下了单只旅外大熊猫繁殖后代最多的纪录:足足有17只。
科学界都震惊了。
2023年,31岁的“永明”被送回中国养老,许多日本网友自发在网上发起“送永明回家”的纪念活动,有人在机场守了一夜,就为了看它最后一眼。
“良浜”是“永明”的伴侣之一,24岁高龄,相当于人类的七八十岁。
这次回国后,中方将为它安排更完善的医疗和营养环境,安度晚年。
而“结浜”、“彩浜”、“枫浜”这三只年轻的大熊猫,则将进入中国的繁育项目,为延续这一珍稀物种的血脉贡献基因。
有人说,大熊猫是“软萌外交官”,也有人说,它们更像是连接中日人民情感的“非官方大使”。
在日本,很多孩子的童年记忆都和这些熊猫密切相关。
熊猫离开,不只是动物园里少了几只明星,更像是一本长久连载的绘本,突然翻到了最后一页。
日本突然宣布归还,为什么是现在?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送还?不是还没到合作截止吗?
其实,大熊猫的运输讲究非常多。
6月虽然还在合同期内,但气温还没到夏季最热的时候,最适合长途飞行。
而且越往后拖,熊猫的身体承受力越差。
尤其是“良浜”,年纪不小了,哪怕是搭乘配备恒温系统的专机,从日本飞到成都也得五六个小时,途中还要全程监控心率、肠胃反应、呼吸频率,每一个环节都要悉心照顾。
说到底,这不是简单的“动物调运”,而是一次对生命体征极高标准的医学考验,难度可不小。
此外,还有更现实的考量,根据早前日媒报道,冒险世界的熊猫展馆维护成本极高,每年在人工饲养、医疗、饲料上的投入远超普通动物品种。
而在没有新合作协议、没有明确续租计划的前提下,继续留养熊猫既不经济,也不合规。
换句话说,这次归还,其实早在“永明”返国时就已注定,只是时间问题。
而“冒险世界”这个名字,在中国或许不够响亮,但在国际大熊猫科研圈里,它的地位不亚于卧龙基地、成都繁育研究中心。
从1994年合作开始,30年间,冒险世界共参与繁育了17只大熊猫,其中大部分都健康成长,不少还回到中国参与繁殖。
这在国际大熊猫合作项目里,是非常亮眼的成绩单,你可能不知道,大熊猫在人工环境下繁育难度极高。
熊猫本身发情期就很短、排卵时间不稳定,雄性又常常“傻乎乎”找不到配对节奏,全靠饲养员“眼力”和科学手段辅助。
而冒险世界能在有限场地、资源下,达到中国境外最高的繁育成功率,靠的是超常规投入。
动物园工作人员曾公开过一组数据:每年为熊猫定制的“竹子空运计划”里,几乎每天都有从中国空运的新鲜竹子、竹叶、竹笋,全程冷链、严格监测农残,费用远高于市场价格。
还有日本本土为熊猫专设的健康护理团队,包括兽医、营养师、心理行为观察员等等。
正是这样不计成本地付出,让和歌山的熊猫,在几十年间成为日本国民级别的“共同记忆”。
留在身后的,只有上野的“晓晓”和“蕾蕾”
截至目前,日本境内仅剩东京上野动物园的两只大熊猫“晓晓”和“蕾蕾”。
它们是2021年出生的双胞胎,当时还因“封园”一度推迟对公众开放。
两只熊猫的现身,曾一度让“上野动物园预约系统瘫痪”,成为那一年“最难抢的门票”。
但有一个事实值得注意:截至目前,中国方面没有宣布未来是否还会向日本派遣新的大熊猫。
日本媒体也曾多次呼吁延续熊猫合作项目,但得到的答复一直是“正在商讨中”。
如果未来几年内没有新的合作,2025年6月之后,日本就将只剩这两只大熊猫。
那种“全国有多只熊猫可供参观”的盛况,或许真的要告一段落。
为什么把珍贵的大熊猫送出去?
这几年,国内也有部分声音质疑:为什么总是把大熊猫送出国?这是国宝啊!
其实,大熊猫对外交流,早已从最初的“赠送式外交”演变成今天的“科研型合作”。
每一只旅外的大熊猫,背后都有明确的期限协议、养护标准、技术共享、繁育义务。
大熊猫从某种程度上,不只是“国礼”,更是科研资源。
“冒险世界”在过去30年里,不仅提供了优质饲养环境,也帮助中方科研团队采集了大量繁育、健康、行为学数据。
很多后来在中国成功推广的“人工配种”“行为诱导育崽”等关键技术,早期的模型验证就发生在和歌山。
这才是中国同意将大熊猫送去日本的真正原因。
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讨好”,而是因为对方确实有能力、有诚意参与到这一全人类层面的物种保护中来。
最后的看一眼,有些告别不只是形式
这次回国的消息一出,日本各大平台上迅速掀起了“告别潮”。
有家长连夜买票,计划在6月中旬再带孩子去和歌山看最后一眼“结浜”,也有摄影爱好者整理出历年拍摄的熊猫成长记录,准备出本影集。
更有甚者,还有小学生写信给冒险世界,感谢“彩浜”陪伴了自己的整个小学时光。
这些朴素的情感,不是演出来的。
它是一个国家对另一国家的“使者”产生的真实情感,也是“熊猫外交”超越国家和制度的某种温柔体现。
“结浜”还在树杈上翻跟头,“彩浜”依旧爱赖在玻璃窗边假装“打瞌睡”。
它们不知道,自己身上承担了多么复杂的人类情绪,但正是因为不自知,它们才更让人感动。
结语
6月28日,大熊猫们将踏上归国旅程,离开熟悉的和歌山,前往遥远的四川。
那里是它们的出生地,也是最适合它们生活的地方。
这不是一个悲伤的结局,而是一段合作的自然过渡。
三十年的陪伴,留在了照片里、视频里,也留在了一代又一代日本孩子的记忆里。
“良浜”会在更安全的医疗环境中安度晚年,“结浜”们会迎来自己的繁育新生活。
而属于“冒险世界”的熊猫时代,虽然落幕,但它留下的意义,远不止可爱。
它是一段记忆的缩影,也是一次跨越国界的温柔合作的注脚。
参考资料:央广网——日本和歌山县4只大熊猫将于6月28日送返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