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价值1420亿美元的军售协议!
总额超过6000亿美元的投资项目!
特朗普的中东之行似乎颇为成功,仅仅是他对于沙特的访问,就让美国获得了数额如此的庞大的军售合同和对美投资项目。
然而,就在沙特同特朗普相关协议之后没多久,沙特却悄然转身,与中国签署了57项务实合作协议,涵盖农业、能源、科技等多个领域。
从这里也能看出,特朗普的中东之行,虽然看上去“光鲜亮丽”,却似乎失了人心……
数字泡沫下的战略透支
特朗普的中东之行被媒体形容为“敛财狂欢”,其核心成果是与沙特签署的1420亿美元军售协议,以及沙特承诺的对美投资6000亿美元,远期目标甚至高达1万亿美元。
这些天文数字乍看令人震撼,但细究之下,却充满水分。
回顾2017年特朗普首次访沙时宣称的1100亿美元军售协议,最终落实金额不足15%,此次协议中约950亿美元仍是意向性条款,涉及F-35战机等敏感项目,受以色列反对和《沃尔夫条款》技术转让限制,短期内难以落地。
更严峻的是,沙特2025年国防预算仅780亿美元,财政赤字率高达8.7%,巨额军购承诺远超其支付能力。
这种“数字泡沫”不仅难以兑现,还暴露了美国“交易型外交”的短视。
特朗普的策略旨在通过军售为美国军工复合体(如波音、洛克希德·马丁)谋取即时利益,但却埋下了长期战略隐患。
沙特采购的“萨德”反导系统升级版雷达引发伊朗强烈反弹,促使其加速与中俄的军事协作,例如采购中国歼-10C战斗机。
以色列则因美国在耶路撒冷问题上的“暂时让步”而愤怒,启动了“新型核威慑计划”,进一步加剧中东军备竞赛。
更令人侧目的是,特朗普此行被指夹杂家族利益:卡塔尔赠送价值4亿美元的波音747-8专机,阿联酋主权基金投资其家族加密项目,沙特与卡塔尔主权基金向其女婿库什纳的私募基金注资35亿美元。
这种“公私利益交织”的模式在美国外交史上罕见,不仅削弱了美国政策的公信力,也让沙特等盟友对美国的战略承诺产生怀疑。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怀疑并非空穴来风,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我们需要的是伙伴,而不是只想卖武器的商人。”
特朗普的“狂欢”看似为美国赚足了面子,却因过度追求短期利益而输掉了里子。
而沙特的目光,已经转向了更务实的合作伙伴——中国。
中沙之间的务实外交
在特朗普的军售协议喧嚣未散之际,沙特与中国签署的57项合作协议却以低调而务实的姿态,迅速成为中东地缘政治的焦点。
这些协议涵盖农业、能源、科技等多个领域,总金额达37亿美元,旨在助力沙特“2030愿景”摆脱石油依赖。
与美国的“支票簿外交”不同,中国的合作直击沙特经济转型的痛点,展现了“发展型外交”的独特魅力。
在农业领域,中沙合作聚焦粮食安全与资源高效利用,沙特90%的蔬菜依赖进口,淡水利用率低下,农业发展长期受限。
中国通过引入滴灌技术、沙漠渔场和椰枣废料制生物燃料等项目,帮助沙特提升农业自给率。
2025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中沙农业论坛上,双方签署的合作合同总值超40亿美元,涉及从种子培育到农产品加工的全产业链,这些项目不仅解决了沙特的实际需求,还通过技术转移为当地培养了专业人才,真正实现了“授人以渔”。
能源与科技领域的合作则进一步凸显了中沙伙伴关系的深度。沙特正从传统的能源出口国向科技枢纽转型,中国企业成为其关键伙伴。
双方建立的“石油-人民币”结算试验田已覆盖30%的交易量,削弱了美元在能源贸易中的霸权地位。
华为参与利雅得5G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中国电建承接全球最大单体光伏项目,这些合作不仅推动了沙特的能源结构多元化,还为其数字经济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中国通过联合研发与本地化生产,例如与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和愿景工业公司合作建设风力涡轮机工厂,帮助沙特培育了新能源产业生态。
沙特投资大臣哈立德·法利赫曾在有关论坛上总结道:“中国不是来赚快钱的,而是来和我们一起种树的。”
而这种“种树”式的合作模式,与美国“卖武器”的短期逐利形成鲜明对比。
沙特的抉择并非简单的经济考量,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战略对冲:在军事上继续依赖美国,经济上拥抱中国,能源上联合俄罗斯。
此种外交模式不仅增强了沙特的外交自主性,也为中东国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模板。
中东的变局
沙特与中国的合作热潮,只是中东地缘政治变局的一个缩影。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东国家正从传统的“依附大国”模式转向“战略自主”,而中国“发展型外交”的崛起,成为这一转型的重要催化剂。
与此同时,美国霸权的衰落与战略收缩,则为中东国家的多元平衡策略创造了空间。
特朗普的中东政策暴露了美国“既要霸权护持,又要战略收缩”的矛盾。
尽管军售与投资协议维持了美国在中东的表面影响力,但其无力阻止沙特等盟友“向东看”。
数据显示,2024年沙特对华贸易额达1200亿美元,超过对美贸易额的650亿美元;沙特主权财富基金在华投资总额已达1500亿美元,涵盖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
相比之下,美国对沙特的投资更多集中在军工与传统能源,缺乏对沙特经济多元化的长期支持,这种差距,让沙特在战略选择上越来越倾向于中国。
中国的竞争力在于其“发展型外交”模式,与美国的“零和思维”不同,中国通过技术转移、市场开放和共同安全倡议,为中东国家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例如,中国促成的沙特与伊朗复交,不仅缓和了地区紧张局势,还为红海停火创造了条件。
这些外交成果展现了中国作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者的责任感,也赢得了中东国家的广泛信任。
沙特王储穆罕默德在2024年的一次演讲中表示:“中国是我们实现‘2030愿景’的理想伙伴,因为他们尊重我们的选择,也分享我们的梦想。”
中东国家的战略觉醒,是这一变局的核心动力,沙特、阿联酋等国逐渐意识到,在大国博弈中,“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才是生存之道。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崛起并未引发中东地区的“阵营对抗”。
与冷战时期的“零和博弈”不同,中国强调“共生逻辑”,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2030愿景”的对接,为中东国家提供了融入全球化的新机遇。
参考资料
央广网:《沙特与美国签署经济、国防等领域合作文件》2025年5月14日
千龙网:《“中国(北京)-沙特农业产业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现场签约总金额超40亿美元》2025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