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领跑,韩政变局!

2025年04月13日15:53:03 国际 1689

文丨陆弃

韩国政坛再度站上历史的转折点。根据“盖洛普韩国”最新发布的民调数据,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前党首李在明支持率达到37%,创下今年新高,进一步拉大与其他潜在候选人的差距。在总统尹锡悦因危机重重而黯然下台后,韩国政治格局快速重组,李在明顺势成为最受瞩目的继任者。这场由政坛地震引发的权力更迭,不仅将深刻重塑韩国国内政治生态,也将在地区外交与中美博弈背景下释放更为复杂的战略信号。

李在明领跑,韩政变局! - 天天要闻

从数据来看,李在明的领跑不仅是对他个人长期经营政治形象与政策理念的肯定,更是对尹锡悦政府失败治理的一次全民清算。执政党国民力量党当前几位潜在人选的支持率全面疲软:金文洙仅有9%,其余如洪准杓韩东勋安哲秀吴世勋等人均处于边缘徘徊状态。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代总统韩德洙的支持率也仅为2%,尽管党内有呼声鼓动其参选,但如此低迷的民意基础,几乎宣判了其政治企图的夭折。

国民力量党之所以陷入如今的境地,与其一系列脱离民意的政策推进密切相关。尹锡悦任内的强硬反工会立场、对经济民生问题的忽视、过度依赖对美外交加持而牺牲自主性,加之其在处理日本核污水排海、半导体对华战略等敏感问题上的“外交自残式姿态”,让其逐渐失去原本中间派与年轻选民的信任。最终,在一连串政策失误与执政傲慢中,被提前赶下历史舞台。

李在明领跑,韩政变局! - 天天要闻

在这一背景下,李在明的逆势崛起具有某种“反体制浪潮”性质。他不仅是共同民主党的政治核心人物,更是近年来少有能在南韩中下层群体中构建“草根动员力”的候选人。他以民粹化政策包装经济民族主义,主张对大财阀征收“富人税”、推行基础收入试验、强化国家在住房与医疗中的干预地位,这些立场虽然在财阀与右翼媒体中颇具争议,却精准击中了当前韩国民众最深的焦虑——贫富分化、就业压迫、住房危机与阶层固化。

此次民调也清晰显示出民意风向的变化。当被问及下届总统应优先处理的问题时,近半数受访者表示“经济复苏”,而“外交”与“政治改革”排在末位。这一结果意味着韩国民众已将国家政治核心拉回民生本位。李在明提出的诸如“能源公共化”“青年基础保障金”“强化地方财政权”等政策议程,虽然在执行层面仍面临可行性挑战,但作为竞选话术,却已有效构建起与保守势力对抗的叙事框架。

而此次民调中,共同民主党支持率领先国民力量党11个百分点(41% vs 30%),更是释放出一种不容忽视的结构性趋势:经历执政党的崩盘后,韩国政坛正逐步滑向“左翼民粹”的拐点。祖国革新党、改革新党等“小左翼政党”虽支持率不高,却在舆论场形成助力,进一步削弱保守阵营凝聚力。在结构性通胀与地缘竞争的双重压力下,“民众优先”话术极易放大,而李在明则是其中最有爆发力的代言人。

李在明领跑,韩政变局! - 天天要闻

而在国际层面,李在明的崛起也将对韩国外交路径构成重大影响。作为反对“全面亲美路线”的少数高层政客之一,李在明在多次公开发言中表达出对美韩军事同盟结构的质疑,批评尹锡悦“在对美附庸中失去外交主权”。他主张韩国应重建“战略模糊性”,在中美之间追求更大的政策回旋空间,这无疑与当前白宫将韩国嵌入“印太小北约”战略框架的意图形成强烈冲突。

在美日韩安全三边机制加速运作、中国对韩出口管控不断升级的背景下,若李在明最终当选,首尔外交将面临一次彻底反转的可能。这种反转不一定意味着“脱美亲中”,但很可能意味着韩国将重新在区域战略中寻找“自主权”和“战略缓冲带”。这将深刻影响东北亚安全格局。

当前,韩国站在了政治转向的十字路口。如果保守派无法在接下来的数月内形成有竞争力的“新候选人联军”,那么李在明胜选的几率将继续放大。而他的当选,也将意味着韩国将在内政重返“福利干预主义”,在外交走向“战略再平衡”,其国内的社会矛盾与对外政策的重新布局,将深刻牵动整个东亚区域未来数年的地缘脉动。

国际分类资讯推荐

大货车雨夜侧翻 司机被困 民警变身“人梯”施救 - 天天要闻

大货车雨夜侧翻 司机被困 民警变身“人梯”施救

民警翻过大货车时发现,司机王某已从驾驶室爬出,坐在车门上。由于腿部受伤,加上气温低,王某全身发抖,一时无法自行脱困。于是,民警用身体靠着车身,并提出让司机王某踩着自己肩膀,助他脱困。
今日辟谣(2025年3月28日) - 天天要闻

今日辟谣(2025年3月28日)

详情:针对近日网络流传的《突发!宁波港停摆36小时,船公司发出延误紧急通知》一文,3月27日晚,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经核实后郑重声明,相关推文内容严重失实。
西藏人权事业跨越发展 人民幸福诠释人权真谛 - 天天要闻

西藏人权事业跨越发展 人民幸福诠释人权真谛

28日,国新办发布《新时代西藏人权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以翔实数据和生动案例,展现西藏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其他各项基本权利保障不断向前推进,全面呈现西藏人权事业的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