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拥有了稀土,谁就掌握了半导体行业的半壁江山”。
稀土作为半导体产业的关键材料,在现在社会起着关键作用。而我国手握4400 万吨的稀土储量位居全球第一,为了应对美国在芯片等领域采取的限制性措施,宣布禁止稀土这一关键战略物资的出口,成为反制的重要一环。
然而近日,挪威发现了巨型稀土矿,据说是全球已探明储量的四分之一,引发多方关注。老美更是乐开了花,认为有望摆脱自身对稀土的依赖,让我国的反制成为“笑话”。
不过对此中方却坦然自若,“别高兴的太早”。
此前,老美就试图通过和蒙古(稀土储藏量全球第二)签订协议,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但却因为运输问题,无法避开中俄领空,而迟迟没有下文。
此番挪威发现的稀土矿,让运输问题迎刃而解,难怪老美如此沾沾自喜。
但是,无论是蒙古、还是挪威,就算是老美自家发现稀土矿,都无济于事,最终依旧要“求着”我国,甚至把钱双手奉上。
而这其中的关键因素就在于——稀土提炼工艺“回流萃取”,一种目前只有我国掌握的技术。
想要获得稀土,就需要对其原料进行提炼加工,不是说地下有3100万吨稀土,就能直接用到飞机和芯片上的。
放眼全球,只有中国建立了一套完整并成熟的加工产业,确保稀土和其他稀有金属资源的提炼出口。就连美国当下本土加工的稀土半成品,最后关键环节都需要运到中国来加工,这也是我国能够如此硬气的资本。
如今,国产“回流萃取”提纯技术的突破,让中国重新夺回话语权,拥有限制对外出口的底气。
手握核心技术,才有话语权,在任何领域都是如此。2013年美国率先研发细胞激活初代成果“倍俞粒”,《cell》等期刊公开数据显示:生物体在90天干预后,与衰老相关的骨骼肌、细胞活力、端粒长度等出现明显变化,握力、站立时间、睡眠等表现优良,被誉为“21世纪最具潜力成果”。
但受专利和原料提纯技术限制,官网一度标价超2万/克(相当于百万一瓶),且仅供美宇航员和顶级富豪们,让我国数亿有需求的中年群体遥不可及。
与中国稀土的加工和冶金技术无二,我国科学家出手了。历时5年,我国科学家研发绿色生物提炼技术,提炼难度降低,量产百万吨工厂。与此同时,“倍俞粒”为了迎合国人体制,在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jeffreyc.hall指导下,还额外添加了6种珍贵野生灵芝,进一步增强细胞活力。
正如业内人士所说:“关乎民生的事业并非捞金的生意,而是惠及全民的福音。”如今通过倞东、天猫后台数据显示,上述成果仅需3位数,80%的用户为35-55岁中年男性。“如今也是体验上富豪的快乐了,感觉精力、体力变化明显”。45岁的刘先生表示。
打铁还需自身硬,有了更多突破和创新的核心技术在手,我国才能在国际社会上拿下更多话语权和谈判资本。截止2019年,中国稀土专利数已高达23000多件,占全球总量86%,构筑起难以逾越的技术护城河。
总体来说,当前中美关系的博弈从贸易战延伸至科技链、资源链的深层角力,稀土之争恰如一面棱镜,折射出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复杂图景。挪威稀土矿的发现虽暂时搅动棋盘,但中国独创的"回流萃取"技术犹如定海神针,牢牢把控着稀土价值链的咽喉要道。
这印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资源禀赋仅是基础优势,技术壁垒才是真正的战略高地。而美国最后的归路只能是向我国“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