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俄乌冲突停火谈判取得初步进展,双方就停止攻击能源设施及保障黑海航行安全达成一致。然而,围绕扎波罗热核电站的归属争议却如同一根尖锐的刺,深深扎入谈判进程的核心。这座欧洲最大、全球第三的核电站,不仅是俄乌领土争端的缩影,更成为美俄乌三方角力的焦点。俄罗斯外交部近日明确表态:扎波罗热核电站“绝无可能”交还乌克兰或由第三方接管。这一声明,为原本复杂的局势再添火药味。
扎波罗热核电站的历史可追溯至苏联时期,其前五座反应堆于1985年至1989年间建成,苏联解体后归属乌克兰。2000年,乌克兰增建的第六座反应堆投入运行,使其供电量占全国总量的20%,堪称乌克兰能源命脉。俄乌冲突爆发后,俄军于冲突初期迅速控制核电站及周边区域,并将其纳入俄核工业体系。乌克兰多次强调“核电站属于全体国民”,要求俄方归还;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甚至试探提议由美方“托管”,但均遭俄方强硬回绝。
从战略视角看,俄罗斯的立场基于三重考量。其一,核电站所在的扎波罗热地区已被俄实际控制,若放弃这一关键设施,意味着俄军对周边领土的掌控面临连锁松动。其二,核电站作为乌克兰能源系统的核心,掌握其控制权等同于扼住对手咽喉,从而在谈判中占据筹码优势。其三,俄方反复指控乌军曾炮击核电站设施,称移交将导致“不可控的核灾难风险”。值得关注的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多次警告核电站安全形势,但俄乌互相指责对方破坏设施,使得问题陷入“罗生门”。
对于乌克兰而言,失去扎波罗热核电站的代价远超领土损失。该国约55%的核能电力依赖该站,能源缺口或将迫使乌方加大进口化石燃料,进一步拖累战后经济重建。美国及北约虽表态支持乌克兰主权诉求,却未在核电站归属问题上采取实质行动。有分析指出,西方更关注核材料安全,担忧冲突引发“第二个切尔诺贝利”,从而对施压俄罗斯有所保留。
扎波罗热核电站的归属争议,已然超越俄乌双边范畴,成为牵动全球神经的地缘政治难题。俄罗斯的“一锤定音”虽暂时封死谈判空间,但核设施的安全隐忧始终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无论是乌克兰的能源焦虑、俄罗斯的战略需求,还是国际社会的核安全关切,各方利益的激烈碰撞让这座巨型核电站深陷漩涡。当军事对抗与外交博弈交织,如何平衡主权、安全与发展,或将决定这场冲突最终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