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常年坚守基层的民警,他23年如一日,用脚步丈量辖区土地,用真心守护群众平安,用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警察的忠诚与担当,他就是北碚区公安分局柳荫派出所民警李仲元。
李仲元今年57岁,是柳荫派出所的一名户籍民警,自2002年从部队转业参加公安工作以来,在柳荫派出所一干就是23年。扎根基层这么多年,他忠诚履职,历经多个岗位,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一名“老兵”的敬业精神,期间13次立功受奖,并先后4次被授予消防先进个人、反邪教先进个人等称号。
脱下军装,不忘初心铸警魂
李仲元曾是一名军人,退伍后毅然选择加入警队。他说,军装和警服虽然颜色不同,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是一样的。16年的军队生活磨砺了他的意志,更锻炼了他不断学习向上的精神。2002年退伍转业,面对众多的选择,李仲元毫不犹豫选择了公安系统。

经过三个月的培训,李仲元被分配到了柳荫派出所工作。“我觉得警察就应该走到基层,学习和群众打交道。”在他看来,派出所里的事情虽然杂,但是很接地气,同样也是锻炼人的地方。
由于公安工作发展和派出所内警力资源调配,李仲元先后经历过内勤、社区、户籍等多个岗位的历练。每换一次岗位,李仲元都会从头学习新的公安业务知识,积极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用最短的时间胜任工作,并做出成绩。在内勤岗位上,他制作的各类报表台账清楚详实,较好地发挥了领导参谋助手作用;在社区岗位上,他凭借着一双铁脚板,走遍了辖区大小企业和居民社区,努力做到“责任田”情况清、底数明;在户籍岗位上,他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多次为群众办理疑难户口,受到群众好评。
为民解忧,巧当百姓“和事佬”
“做内勤两年后,我就转岗成为社区民警,先后驻西河、合兴、永兴、柳荫4个村。”李仲元说,早些年村里没有警务室,要想治安好,就得走到群众家中与他们心贴心、话家常。

柳荫派出所辖区地处偏远,工作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当年很多乡村道路没有硬化,出警、走访全靠双脚。为了更好地掌握群众需求,李仲元经常深入辖区走街入户,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提起辖区的情况,他也总是如数家珍,遇到矛盾纠纷,他就会说“我知道他的情况,我去处理”。
“真心感谢李警官,我们两家的结终于解开了。”2006年,永兴村村民冉某特地制作了一面锦旗送到派出所。原来,冉某因建造自家围墙时与邻居陈某发生地界纠纷,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冉某几次准备施工都被陈某阻止,两家人的矛盾一触即发,村委会多次协调未果。
为了避免矛盾升级,李仲元主动充当“和事佬”,他多次上门从法律层面、邻里关系以及人情世故等方面入手,通过“唠家常”的方式进行劝导,耐心引导双方积极协商解决。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握手言和,两家的“积怨”也得以圆满化解。
在李仲元看来,群众事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再小的事情都是大事、再小的案件都要竭尽全力。在派出所工作多年,他用心、用情、用力化解了一桩又一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矛盾纠纷600余起,用实际行动赢得了辖区群众的认可。
坚守一线,为群众排忧解难
2021年4月,辖区群众汪某夫妇找到李仲元求助,称自己在1975年时由于生活窘迫,无奈将自己第三个孩子“送”人抚养,后来孩子的养父母搬迁,就与孩子失去联系。几十年来,小儿子的下落成为汪某夫妇的“心病”,为此常常茶饭不思、夜不能寐。现在年事渐高,汪某夫妇希望能再见孩子一面,但在多方打听,甚至前往湖南湘潭寻找后,仍然杳无音讯,只得求助民警。

了解情况后,李仲元立即展开研判和寻找工作。然而,寻亲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李仲元依据汪某提供的信息进行查找时,发现收养人的户籍早已从湖南湘潭迁往外省。随后,李仲元与外省属地派出所取得联系,最终成功联系上了孩子养父母。
“46年了,是李警官让我们一家团圆,了却了这么多年来的一块心病,谢谢你!”与孩子见面后,汪某夫妇为李仲元送来锦旗和感谢信,感谢他帮其与失散几十年的儿子团聚。
“对于我们来说是日常工作,但对群众而言,可能是关乎他们生活的大事。”李仲元表示,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就应该学会换位思考,从群众的角度出发,充分了解群众诉求,才能更好服务群众。

“有几次机会能离开这里到别的岗位工作,要说为什么没走,可能就是因为跟这里的人太熟了,跟他们处出感情了,他们有什么事儿都信任我、找我,就挺自豪的。”李仲元笑着说道。
冬去春来,步履匆匆。李仲元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只是经年累月的默默坚守;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平凡警事的点点滴滴。如今,李仲元已不再年轻,但他依旧坚守在岗位上……
在基层派出所,像李仲元这样的民警还有很多,他们像一颗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牢牢钉在基层一线,用坚守和奉献守护着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