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特朗普的商人逻辑:用“交易艺术”改写俄乌剧本**
特朗普的治国理念始终带有鲜明的“商人烙印”——将国际关系视为一场可量化、可交换的生意。在俄乌问题上,其核心目标并非传统的地缘政治平衡,而是**以最低成本兑现竞选承诺**(结束战争)并**最大化美国利益**(摆脱“赔本买卖”)。从竞选期间承诺“24小时内结束冲突”到上任后推动美俄直接谈判,特朗普的策略始终围绕两个核心:
- **甩掉财政包袱**:美国对乌援助累计超3500亿美元,特朗普多次抨击“欧洲出钱更少却坐享安全红利”,强调“美国不需要为乌克兰流血”。
- **换取俄罗斯筹码**:通过施压乌克兰接受选举(实质是更换领导人),换取俄方在能源、中东问题等领域的合作空间。例如美俄会谈中达成的“三阶段和平计划”,核心是**停火—选举—签署协议**,本质是将泽连斯基排除在谈判桌外。
这种“止损式交易”完全符合特朗普的“成本收益分析法”——与其在无底洞般的战争中消耗资源,不如以泽连斯基为筹码,完成一场“政治资产重组”。
#### **二、狂人风格:用“极限施压”瓦解基辅抵抗**
特朗普的外交手段向来以“不可预测性”著称,对泽连斯基的打击更是步步紧逼:
1. **合法性否定**:公开质疑泽连斯基的总统任期(原定2024年5月结束,因戒严令延期),称其支持率仅4%,并讽刺其为“没有选举的独裁者”。此举直接动摇乌克兰政府的国际话语权。
2. **军事断供威胁**:暂停对乌军援、限制武器类型,甚至计划将援助改为“5000亿美元贷款”,实质是摧毁乌克兰的长期抵抗能力。
3. **舆论围剿**:通过社交媒体将泽连斯基塑造为“腐败喜剧演员”,指责其“浪费美国纳税人的钱”,削弱西方社会对乌克兰的同情。
这种组合拳并非偶然,而是特朗普“狂人策略”的典型应用:通过制造危机感迫使对手妥协。正如其特使凯洛格所言:“要么接受选举,要么被抛弃”。
#### **三、泽连斯基的困境:夹在“生存权”与“棋子命运”之间**
面对特朗普的施压,泽连斯基的抵制实为**生存本能与政治理性的矛盾**:
- **合法性保卫战**:乌克兰宪法规定战时暂停选举,但特朗普与俄罗斯联手质疑其合法性,甚至提出“停火后立即选举”。泽连斯基若让步,将直接丧失执政基础;若抵制,则面临美国断供风险。
- **谈判权争夺**:泽连斯基坚持“乌克兰必须参与谈判”,但美俄已达成默契,将谈判框架定为“停火—选举—协议”,实质将乌克兰降级为“被处置对象”而非“谈判主体”。
- **欧洲盟友的摇摆**:尽管德国、法国批评特朗普“危险言论”,但欧洲内部对战争疲劳感加剧,部分国家甚至计划“战后派兵维和”,暗示已默认美国主导的结局。
这场博弈中,泽连斯基的抵抗更像困兽之斗。正如俄方直言:“可以谈,但不能和泽连斯基谈”。
#### **四、必然性逻辑:特朗普为何必须“牺牲泽连斯基”?**
1. **兑现竞选承诺的捷径**:结束战争是特朗普2024年胜选的核心承诺之一,而绕过泽连斯基、直接与普京交易是最快途径。
2. **商人式止损逻辑**:美国对乌援助仅2024年即达610亿美元,特朗普认为这笔钱“不如投资国内基建或关税战”。
3. **重塑美俄关系的地缘布局**:通过乌克兰问题与俄罗斯达成能源、中东合作,可对冲中国影响力,符合特朗普“联俄制华”的潜在战略。
正如美俄会谈后流出的“乌克兰三分方案”(亲俄缓冲区、亲美资源区、东部并入俄罗斯),这场博弈的终局早已超越泽连斯基个人命运,成为大国交易的筹码。
#### **结语:一场没有乌克兰人的乌克兰和平?**
特朗普的“商人+狂人”策略,本质是以**美国利益为中心的单边主义**。泽连斯基的抵制虽悲壮,却难改其“弃子”命运——当美俄在利雅得谈笑风生时,基辅的抗议声已被贴上“不合时宜”的标签。这场博弈揭示的残酷现实是:在小国与大国的角力中,生存权往往取决于“被利用的价值”。而特朗普的终极目标,或许正如蓬佩奥透露的:用“成功计划”包装一场“体面的撤退”,让美国抽身时仍能宣称“赢得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