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平谷环保】
2024年,平谷区6个国、市考断面平均水质均达到Ⅲ类水体及以上,其中海子水库、马各庄大桥、东店国考断面和英城大桥市考断面平均水质达到Ⅱ类水体。生态环境部公布的1至9月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变化排名中,平谷区马各庄大桥断面排名第2,东店断面排名第8。




做好“五管+1”。管住厂,强化达标排放。汛期累计巡查污水处理厂120余次,出动检查人员500余人次;管住网,开展清管行动。清理排水管网323.8公里,清理垃圾2820.5立方;管住口,削减污染浓度。对全区757个入河排口进行分类分级开展雨前巡查,采取生态措施降低污染物溢流浓度;管住坑,黑臭动态清零。对全区1099个坑塘、岸线进行全覆盖检查,通报180处疑似黑臭水体点位,全部完成整改;管住岸,强化源头管控。开展河流岸线督导检查,出动3608人次,巡河4197.694公里,累计清理垃圾3446.8立方米;分级滞蓄削峰,分质联动处理,根据雨情大小,合理调坝蓄污,降低上游溢流影响。

落实“五包”机制。落实“包厂、包口、包坑、包点、包段”,重点时期每天安排专人带队开展明察暗访;加大检查执法力度,重拳打击违法排污;提高水环境监测能力,增加考核断面、重点断面的监测频次,及时通报、及时预警,指导支持乡镇街道及时解决问题。

探索“五微模式”。一是微创新。各乡镇街道根据辖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通过建设生态沟渠、种植水生植物、生物方法治理等手段对问题水体进行治理。二是微改革。探索社会资本引入,通过包装EOD渔业项目、废弃坑塘建设光伏发电等模式,凝聚多元力量共促水污染防治工作。三是微协商。深入贯彻“接诉即办,人民至上”的理念,以化解矛盾诉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要求居民代表、政府代表、专家等参与,共同协商解决当地地表水污染问题。四是微治理。积极组织乡镇开展“河岸微绿化”活动,在河岸种植本地草本植物,用植物根系稳固河岸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和污染物入河的同时,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五是微循环。通过“千人百村”社会实践活动与高校对接建立合作,通过产、学、研,在辖区内探索建立农村污水“水循环、碳循环、产业循环”生态化微循环模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赋能高大尚平谷建设。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