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一个多月以来,好几个发达国家都不怎么太平,各家的政坛操作是一个比一个骚。10月27日的日本众议院选举中,自民党自2012年重新执政以来第一次在众议院席位没有过半,政府沦为少数。
11月6日,德国总理朔尔茨解雇了财政部长以后,执政联盟,号称“交通灯联盟”中的FDP党宣布党内所有部长退出联合政府,联盟破裂,政府沦为少数。
12月3日,韩国总统尹锡悦发布戒严令,结果6个多小时就又宣布解除。支持率跌到13%不说,还得跟老百姓道歉,而这一次不光是反对派强烈要求下台,就连他所在的执政党国民力量党党首都说了,“提早下台不可避免”。
12月4日,法国国民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动议,5日,才当了仨月的总理给总统马克龙交了辞职信,这是自1962年以来法国政府首次被议会推翻。此人还不属于马克龙的政党,也就是说法国总统即便不是“光杆司令”也差不多了。
反正总的来说吧就是昨日勾心斗角,今天干烧大脑,德法日韩少与老,齐胯党的领导。通胀罢工养老,女权难民环保,LGBT萝莉岛,风景那边更好。发达国家这么多奇葩事件凑一块儿,是不是巧合呢?在解密狗看来不是。它们之间是不是有某种关联呢?观众老爷们大家好我是解密狗本期视频解密狗就跟观众老爷们聊一聊这些个小问题。一键三连过后咱们马上发车!
日本的前一位首相是岸田文雄,因为支持率一路走低,关键是自己组建的“岸田派”小圈子收黑钱的事儿被曝光,所以就自己拍屁股走人了。而这也给自民党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众议院席位没有过半,继任者石破茂面临的是“朝小野大”的困局。就是说反对派比自己人和盟友加起来多,政令很难顺利推行。
要想放一放手脚干干事儿,那就得跟能说的上话的其他政党组成执政联盟。德国法国就是这么干的,比如德国2021年的议院选举,获得选票最多的是社会民主党,但也只占全部席位的28.1%,但是跟绿党、FDP党组成执政联盟以后,就占全部席位的56.25%,超过半数了。也有组了队还超不过半数的,比如法国。执政联盟拥有212席,反对党却拿到了364席。所以当总理拿出一份增加600亿欧元税收和削减开支的2025年预算的时候必然不会获得议会通过。当然啦,反对党里有的觉得不该增加税收,有的是觉得不该削减开支,有的是觉得动了自己的蛋糕,有的单纯为了反对而反对,反正总的来说就是过不了。而总理动用宪法条款强行通过以后,就被议会给罢免了,那他推出的预算也泡汤了。
不过组了超过半数的执政联盟也不是说就高枕无忧了,能合在一块儿,就能破裂。比如德国就是,FDP党退出执政联盟以后,联合政府的席位占比就从56.25%降到了44.15%,本来队里就经常吵,这下好了,有个队友还反水跑对手里了,政令还怎么好好推行啊。
这还算好的,毕竟还有人愿意跟自己个儿组队,不愿意组队的更糟糕,比如韩国。韩国国会一共300席,尹锡悦所在的执政党国民力量党和它的卫星党只有108席不说,反对党共同民主党居然有170席,已经超过半数了。这种情况下自然就没有必要跟执政党组队,再加上尹锡悦那个老婆成天一屁股屎,擦都擦不完,已经成为反对党攻击尹锡悦的活靶子,那尹锡悦肯定就很糟心,干脆赌把大的,下令军方戒严。可是军队出工不出力,干活不彻底,放任共同民主党党首李在明和议员们翻墙进入国会,投票结束了戒严。美国也宣布“没有提前告知”,十分明显的割席断义,使得尹锡悦成为冢中枯骨,面临清算。
这么一捋,那就是政局动荡的德法日韩这四个国家的执政党都属于弱势政党,无法成为“一言堂”。这也就代表这四个国家的领导人近些年来的执政水平和效果并没有得到大多数国民的认可,所以老百姓才不选他们所在的政党,造成了如今的弱势局面。比如朔尔茨刚当选的时候支持率是51%,什么水平呢?比默克尔刚当选的时候还高。那现在是多少呢?11月15号的时候只剩16%。马克龙刚上任的时候支持率62%,10月份的民调只剩22%。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组成的内阁、韩国总统尹锡悦自然也一样,一个从59%跌到了20%,另一个则是从52.1%跌到了现在连13%都没有。
那么老百姓究竟是哪些方面最不认可呢?按德国媒体的说法是,自担任德国总理以来,朔尔茨面对了一连串的挑战,比如俄乌冲突啊、能源危机啊什么的,而老百姓认为他根本“没有展现足够的领导力。”日本老百姓不支持岸田内阁的主要理由是运营方式糟糕、政策不佳、缺乏领导力,法国老百姓中的反对者则是不支持马克龙削减政府预算和包括养老金在内的个人补贴和福利,这仨相对来说还好理解一点,老百姓挣的少了,花的多了,日子过得艰难了,预期变得悲观了。尹锡悦的就比较抽象了,根据《中央日报》11月的舆论调查,问他最令人满意的事儿是什么,居然有74%的人回答没有或者不知道,做的最差的那可就多啦,老婆拖后腿、扩大医学院招生名额动了在职医生的蛋糕、物价上涨经济状况恶化、甚至总体表现不佳这样的评论也不是少数。
总得来看,得出一个法德韩日这四个国家近些年来领导班子不仅没有做大蛋糕,而且分蛋糕的手法上特别糟糕的结论,应当是没什么大毛病。而且这四位的经济表现有多糟糕,未来预期有多乏力,那观众老爷们懂的都懂。
德国日本嘛,解密狗已经从很多角度引用很多数据聊过很多次,尤其是德国,这儿就不细聊了。对于这俩汽车传统强国来说,即便是只拿它们的汽车销量、均价等等数据管中窥豹,也能可见一斑。
咱们重点说说法国。法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可挺多,首当其冲就是政府欠了一屁股债,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是110.7%,这个比例可是相当高啊。但这一点能全怪马克龙吗?解密狗觉得不能。为啥呢?因为他2017年5月他刚上台的时候,这个比重就已经在100%徘徊了,2017-2020年还一度下降,是2020年以后才开始攀升的,原因嘛……观众老爷们懂的都懂。再加上2022年的俄乌冲突和2024年的奥运会,法国的债务甚至能从2021年接近120%的最高点降下来,其实已经可以算差强人意啦。
然后就是税率很高,企业和老百姓的税负非常重。还是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法国的总税率是全欧洲最高,60.7%;根据经合组织的测算,法国的综合赋税占GDP的46.1%,远高于成员国的34%。高也可以理解,毕竟高福利得靠高税收才有钱发嘛。比如法国在2023年的社会福利支出就占GDP的31.6%,连续八年问鼎欧洲。但高也有坏处,比如资本外流,法国每年有700-800户巨富家庭放弃法国国籍,这就导致大量资本流失海外。
所以马克龙为了释放企业活力,减少资本外流是倡导减税的,而且也做了不小的努力。可是减税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税收少了,国家欠的钱就不好还了,另一方面给企业减税,那富人税肯定也被减了呀,也很容易让老百姓给扣上“富人总统”的帽子惹人嫌,关键是,老百姓可不傻,砍税那就等于砍福利呀!一边要求平民税不能加,一遍要求富人税不能减,马克龙非要逆着来,那“黄马甲”运动就爆发了嘛。
当然,这一方面是马克龙的能力问题,另一方面这个问题也确实难办。毕竟是虎口夺食。法国这革命老区的老百姓可不好惹,事儿不敢办太轻,话不能说太重,谁敢动我大蛋糕,那是一言不合就运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法国的几次福利改革基本是胜少败多,不乏领导为此下台包括奥朗德在内。马克龙能坚挺到现在,解密狗个人觉得还是挺不容易的。至于什么产业空心化、难民导致的就业、治安等等问题那都是老生常谈。反正总结起来的话,就是虽然马克龙有两把刷子但不多,但法国的这口锅全甩给他也并不现实。
同样的道理,德国日本吃老本儿都不知道吃了多少年,而且对这俩能源极度依赖外部的国家,俄乌冲突带来的巨大冲击足以致命。锅全扣一个人身上,显然也不太合适。相对来说,韩国稍显例外。由于地缘放在全宇宙都属于最烂那一档,所以韩国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一直都很大手笔。比如根据OECD数据,2021年,以国内研发支出总额衡量的创新投入就占GDP的4.93%,全球第二。但韩国资源匮乏,韩国企业核心矿物归属产量只占全球不到1%,很多时候都是东西研发出来了,没资源规模化,那就很难办呀。关键是,韩国是美国实际上的附属,它的科技一部分来自美国不说,而且必然有天花板存在,所以只能面临被东大超越的结果。
韩国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在今年2月份发布过2022年度的评估结果。怎么说的呢?韩国人分析了11个科技领域的136项关键技术,如果把美国的发展水平当成100%,那么欧盟94.7%,日本86.4%,东大82.6%,韩国81.5%,东大在韩国自己发布的榜单中取得领先还是第一次。所以韩国在科技方面的紧迫感越强,就越只能抱紧美国的大腿。毕竟在政治上靠美国,经济上靠东大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在民意上,由于韩国官方和民间的夜郎自大,信口雌黄,使得韩国老百姓对咱们也有不少误解。两方面双管齐下,相当于拉了尹锡悦一把。
而等到美国露出要靠盟友回血的獠牙之后,韩国一看自己一个没点还得搭一个,比如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中,要求汽车必须在北美总装下线才能拿补贴,就是对韩国汽车产业的大打击,要是把周边产业链都算上,那得少撬动多少钱少创造多少就业岗位少养活多少人呐!那尹锡悦的根基很显然被动摇,再加上他那个不省事儿还惹事儿的老婆,下台也就理所应当了。
总的来说吧,法德日韩这四国政治动荡的根儿,还是自身不论人口、资源、发展潜力都无法与真正的大国相提并论,一旦大国开足马力,打破之前的分配体系,那么被局部超越后陷入混乱就是迟早的事儿,甚至可能会被美国拿来当做回血包。被超越,就意味着蛋糕可能怎么分都不够,或者怎么分都不能另所有人满意的局面;有被吃掉的风险,那国内的政治必然会吵吵嚷嚷,有的人觉得自己会被吃掉,所以着急忙慌喊什么独立自主喊什么“第三极”,有的人觉得自己底子够厚别人会先被吃掉所以大可妞照泡舞照跳,有的人觉得之前被吃的时候也没什么所谓,干脆躺平,有的人觉得只要抱紧大腿就不会被吃,所以“买办化”。大家无能为力只剩吵吵嚷嚷,那必然会陷入一片混乱的境地。
盟友们一片混乱,美国自己又何尝不是呢?旧秩序必然瓦解,新秩序必然诞生,目前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某种程度来说,也不过是这俩之间的“阵痛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