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的战火尚未熄灭,战壕里依旧埋着尚未冷却的尸骨,但在大洋彼岸的白宫,一场“和平交易”的剧本已经悄然写好。
2025年4月,美国总统特朗普频频在公开场合释放“终结乌克兰战争”的信号。他一边宣称要结束冲突,一边却话里话外暗示:乌克兰不太可能拿回全部失地,“俄罗斯打下的地,死了那么多人,不可能白打。”
听上去像是调停,实则更像是一场为侵略者合法化占领的外交推销会。在特朗普眼中,领土可以折价处理,战争可以对冲收场,只要能换来“和平”这张牌,他愿意忽略代价——哪怕那代价,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完整与百万人口的命运。
但乌克兰人不这么看。在那些被俄军铁靴践踏的土地上,有无数人依旧坚守。他们拒绝流亡,拒绝屈服,只为守住一个信念:“这不是俄罗斯,从来不是,也永远不会是。”
一纸“和平协议”,能卖掉600万人?
此前,特朗普曾在多个场合明确表态:他希望俄乌战争尽快结束,但对乌克兰是否能拿回全部失地,他显得“相当悲观”。他的原话是:“俄罗斯占了很多地,也为之付出了很多代价,死了不少人。”这话听上去像什么?像是在为侵略者找借口,更像是在告诉乌克兰人:“你们家的地,就当送人了吧。”
更讽刺的是,被特朗普“打包谈判”的乌克兰土地,并不是荒无人烟的地图坐标,而是真实生活着600万平民的家园,其中包括超过100万名儿童。而在这些地方,有如zla mavka这样坚持抵抗、坚守文化、坚信光明的乌克兰人组织,正在用生命抗争。
zla mavka,是一支全女性组成的非暴力抵抗组织,名字源自乌克兰民间传说中神秘而自由的森林精灵“mavka”,她们在地下分发乌克兰诗歌、悄悄过传统节日、暗中维护语言和文化的存在。在采访中,该组织一位成员毫不含糊地表示:“人们没有逃,是因为不相信邪恶可以赢。我们在等,我们相信占领终会结束。”
但特朗普的“协议愿景”却是把这些信念一笔勾销,用“他们打了,也死了人”的逻辑,把非法占领包装成“现实主义”。
这不是外交,这是投降的技术性重写;这不是调停,这是屈辱的合法化。
活在俄占区,是一种“日常极权的炼狱”
占领区是什么样子?不是俄罗斯宣传口径里那种“秩序稳定、俄乌一家亲”的幻影,而是一种赤裸裸的日常恐惧:你不能说真话、不能公开使用乌克兰语、不能展示乌克兰国旗,甚至手机里存了什么、朋友圈发了什么,都会成为你被逮捕、酷刑、甚至消失的理由。
记者采访的那位zla mavka成员说,她每天出门前要先检查手机,检查家中有没有“敏感物品”,甚至连收听某首乌克兰歌曲,都可能被举报。她的话震撼直白:“你不能信任何人。”
22岁的乌克兰青年斯捷潘,是这恐惧机器下的亲历者。2022年夏天,他和父母被俄军无故逮捕,理由至今无人告知。他被电击、毒打、单独囚禁,他父母更是消失数月。没有审判、没有罪名、没有解释,有的只是赤裸裸的国家暴力。
直到2025年3月,在乌克兰特种部队“天使”小队的秘密营救下,斯捷潘才逃离俄控区,得以与母亲团聚。而他能讲述这段经历的前提,是媒体不能透露具体行动细节,不能曝光营救方式,不能暴露参与者身份——因为即使是回忆,也可能致人于死。
这不是“战区”,这是极权的现场演示。
俄罗斯护照,不是身份证,是枷锁
随着占领深入,莫斯科早已不满足于军事控制,而是要从身份上“消灭乌克兰”。
2025年3月,普京签署新法令,要求所有乌克兰人必须在9月前“合法化身份”——换言之,要么领俄罗斯护照,要么变成“非法外国人”,被驱逐出“俄属领土”。
但换证,根本不是自愿行为,而是“要命还是要身份”的残酷选择。
没有俄国护照的人,无法就医,无法工作,无法领取养老金,不能拥有房产,连叫救护车都不行。zla mavka成员就说过:“你叫救护车,对方会问你有没有俄国护照;没有,对不起,不来。”
更可怕的是,拿了护照也未必意味着安全。那些不幸被迫“入籍”的(原)乌克兰男人,接下来就会收到俄军征召令——让你穿上俄军制服,去打你自己国家的亲人。
从文化清洗,到身份剥夺:俄罗斯的“双重占领”
如今的俄占区,已经不是乌克兰人的城市,而是苏联时代的幽灵展览馆。街头重新挂起列宁铜像,学校教授俄罗斯历史,节日也从圣安德鲁节变成“祖国捍卫者日”,商店只剩一些不知名品牌与来源可疑的中国商品。
zla mavka成员说:“就像坐上时光机,穿回了1970年代的苏联。”
这场“文化重置”不只是象征性举动,而是彻底拔除乌克兰身份的尝试:语言、教育、文艺、宗教,都被系统打压。连儿童也不放过——2024年9月,在俄控顿涅茨克地区,举行了大规模“青年军入伍仪式”,乌克兰的孩子被迫换上俄军制服,高呼效忠。
这不是治理,这是殖民。
特朗普的“中立”,实为倾斜
面对如此人道灾难,特朗普却选择了视而不见。他不仅公开表示不认为乌克兰能“拿回全部领土”,还在幕后派遣特使,与俄罗斯代表在沙特接洽“终战方案”。
媒体披露,这些谈判意图明显:为俄方在顿巴斯地区的非法“主权”寻找合法性,换取“战争停火”这一短期成果。
这番政治交换的成本,是上百万乌克兰人的人格、尊严与家园。
而特朗普面对质疑时的回答,更是冷血得令人发指:“战争要结束,总有人要让步。”
问题是:为什么总是让受害者让步?谁给了他把别国领土当筹码的资格?
“你要谈判可以,但别拿我们的家园去讨价还价”
根据sos顿巴斯热线数据显示,仅2024年就接到超过57,000通来自俄占区的求助电话,问题集中在三个核心问题上:如何离开、如何活下来、如何避免被强迫入俄籍。
乌克兰外交部明确表态:保命为上,实在要办俄国文件就办,但“身份依旧是乌克兰人”。然而,对多数人来说,“离开”压根不是现实选项。
因为要离开俄控区,你得先通过“过滤点”——俄军设立的安全检查站。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海关,而是一种“社交媒体法庭”:你手机里有点赞乌军的帖子?有发表不满言论?有亲属曾服役?都可以让你当场被拦、被打、被抓。
而就算你通过这一关,接下来得绕道俄罗斯境内出境,再穿越第三国回到乌政府控制区。在这过程中,你不能带钱,不能带贵重物品,不能卖房,不能带太多行李。你可以逃,但代价是:把你的一生留在后头。
所以许多人选择留下——不是出于妥协,而是出于无奈。他们知道这不是结束,他们还在等待。
特朗普卖的是和平,丢的是道德底线
特朗普可能想靠一纸“停战协议”博得政治筹码,拿下2028年政治版图上的高地。但现实是:他拿乌克兰人的土地做赌资,拿俄罗斯的霸权做妥协,拿自己的权力换别人的家园。
但那些生活在俄军枪口下、在占领下苦苦支撑的乌克兰人已经说得够清楚——
“这不是俄罗斯,从来不是,也永远不会是。”
你可以签协议,但我们不会忘记。
你可以谈领土,但我们不会退让。
你可以让历史翻页,但乌克兰人会用血和信仰,写下属于他们的章节。特朗普愿意谈判是他的事,但请别把别人家的祖坟拿去做筹码,这个世界,还没愚蠢到连正义与耻辱都分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