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驻华使领馆转发了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10月23日在布鲁金斯学会的讲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在生产的产品远超国内需求,以人为低价向全球市场倾销过剩产能,迫使世界各地的制造商倒闭,并对供应链进行卡脖子。为了防止第二次中国冲击,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关键的是,我们看到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伙伴都对产能过剩得出类似的结论,并采取类似的举措来避免他们自己的产业遭到损害...…
从沙利文的这番言论,非常清晰的体现了美西方的无耻和“双标”,把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演绎得淋漓尽致。
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有一个算一个,从二百多年前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哪一个没有向外输出工业产品呢?
从18世纪开始,英国就带领西方列强开启海外殖民掠夺。当时英国的殖民范围达3000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号称“世界工厂”。
在世界工业中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当时大英帝国的煤、铁、纺织品的产量,超过法、德、美三国的生产总和。而英国的工业发展主要依靠从殖民地掠夺各种生产资料,包括获取极其廉价的人力资源!
当时西方列强通过枪炮攻打其他国家,不仅抢劫各种生产原料,还需要向它们支付巨额赔款。以八国联军侵华为例,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清末,大清政府对外赔款总额约为17.6亿两白银,实际支付约为13.35亿两白银。
其中,《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金额为白银4.5亿两(不含利息),但如果把利息计算进去,本息合计高达9.8亿多两。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要赔付2亿两白银,还有赎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和每年请日本人“代守”威海卫的50万两。因清政府无力支付这些巨额赔款,大多通过借款的方式来偿还,涉及复杂的借款年限和还款周期。
这就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积累方式,用枪炮抢夺他国财产,然后向全世界输出工业产品来获取财富。而且,西方还通过这些财富发展科技,并制定有利于自己的霸权规则来保护利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取代了英国的霸主地位,接管了“亲爹”英国的绝大部分殖民地获取利益。在20世纪中叶,美国经历了工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产品广泛销售至全球各地。
其中,汽车工业就是个显著的例子。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等汽车巨头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还将大量汽车出口到世界各地;尤其是欧洲和亚洲市场。例如,福特的T型车就以相对低廉的价格跟欧洲日本汽车竞争,成为了全世界范围最畅销的车型之一。
而欧洲和日本汽车为了抢占市场,前期也采取了大量政府补贴的方式!
在机械制造领域,美国的卡特彼勒公司生产的重型机械,如挖掘机、推土机等,销售到全世界;并在全球范围内参与了众多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欧洲的重建到亚洲新兴国家的发展,都有美国卡特彼勒设备的影子。
在电子工业方面,美国通用电气、IBM 等公司的产品也卖到全世界。通用电气的电器产品,如冰箱、洗衣机等,在许多国家成为了现代家庭的必备品。
美国IBM则在计算机领域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其大型计算机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全世界大型企业和政府机构。使用的相关单位需要支付高额费用,其核心资料往往会被窃取。
在化工领域,美国杜邦公司的各种化工产品层出不穷,如合成纤维、塑料等,大量出口到其他国家。这些原材料被用于制造服装、塑料制品等等各类生活用品和工业用品。
此外,美国和法国的飞机制造业在全球也处于垄断地位;如波音、空客,生产的客机在全球航空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现在许多国家的航空公司都是采购波音飞机和空客来满足航空运输需求。
而且,欧美制定了民航行业标准,其他国家生产客机发展国际民航业务,必须向它们申请适航证才能开展国际业务。
在燃油车的各个领域,美国,欧洲,日本掌握着各种专利技术和行业标准,使得它们在燃油车领域具有超强竞争力,并能够在全世界获得高额的利润。同时,这些专利技术和行业标准,也为西方国家的汽车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市场保护机制和垄断地位。
中国企业在研发和生产燃油车时,很容易面临各种专利侵权风险。中国企业想要发展传统燃油车只有两个途径;要么向它们支付高昂的专利许可费用,要么采用技术含量较低的变速箱。这样一来,美西方就能一直占据全球市场主导地位,以此获取高额利润。
在美西方主导世界工业的时候,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什么呢?
比如毛绒玩具、衬衫、内裤、鞋子等人工密集型低端产业。因为这是低端产业利润很低,人工成本太高,美西方国家不愿意生产。于是,中国和东南亚长期沦为美西方发达国家生产低端产品的代工厂。
美西方发达国家生产一架飞机、一艘轮船产生的利润是低端产业工厂几辈子都无法获取的利润。
最关键的问题是,就连我们生产这些低端产品的原材料和相关设备还是控制在它们手里。在产品价格方面,它们已经算死卡死了,只能赚一点人工钱。很多低端产业工厂赚的钱,修一次机器就没了,因为连配件也是它们生产提供的。
咱们中国是人口大国,在产业链不能自主的时候又需要解决就业,西方摆明了就是要吃你的人口红利。很多网友对于经济逻辑和科技殖民没有概念,总认为老板是那个剥削者。
在九十年代,我们晋江一带的工厂都是老板全家齐上阵,再请几个工人。老板都是身兼数职,送货、业务、维修等;请工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压榨他们,而是让自己能够空出来干更多事情,这样才能够承接更多的业务,不然赚不到钱。
如果光是请几个工人就能轻松赚钱,老板干嘛要把自己累得吭哧吭哧的呢?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低端产业要拿什么给工人提供高工资和高福利呢?
在九十年代有多少人想过自己这辈子能够买得起小汽车?
在九十年代有多少人想过自己能够买得起手机?
以前装一部固定电话需要多少钱?
以前打电话是不是卡着时间打?
以前买个黑白电视能够轰动全村,能装部固定电话洋气得不行,很多人都会约定时间来接电话。在2000年前后,要买一部手机,很多人可能需要省吃俭用至少半年以上才能实现,话费还巨贵。
为什么那时候会那么贵呢?
因为核心部件是西方的,连打电话的网络信号都是用它们的,咱们要用就得支付高额的使用费。换而言之,只要中国无法突破美西方的科技封锁,我们只能一直停留在那个时代。
美国前黑人总统奥巴马在澳大利亚的演讲中宣称:如果让超过十亿的中国人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人相同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将无法承受!
为什么奥巴马会说这句话呢?
其中的本质就是,当中国实现工业生产自主以后,它们就会失去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无法再继续享受金字塔顶端的利益。我们生产低端产品是蹲着,甚至半跪着给他们送钱。
中国经过几代人接力,忍辱负重,不断突破科技封锁进行产业升级。现在我们也开始造轮船,造芯片,造汽车,甚至都要造飞机了,它们说我们产能过剩了,不能卖到中国之外的市场获取利润。
难道只允许美西方生产高端产品卖到全世界赚钱吗?
只准中国生产低利润产品,中国人只能蹲着或跪着挣钱?哪有这个道理?
在网络上,有些网友在西方媒体煽动下跟着指责新能源车提供补贴的事情。
稍微懂一点经济逻辑的都知道,产品从研发到投入生产,再到获取利润,这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某个产品研发出来只是成功的第一步,关键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能够持续获取利润的核心逻辑在于拥有市场竞争力,这是支撑员工薪资和持续创新突破的根本。
有些人没有做过生意的逻辑是,只要你产品质量好,自然就有人买。相信很多人都有买过西瓜或者橘子,通常人家都可以让你先尝一下,很多水果店还会推出很多优惠活动。
懂得这个逻辑的人,就很容易明白买新能源车会获得补贴的核心原因。
有句话说得好,商场如战场!
在高端产业市场,美西方已经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上百年,中国企业想要在市场上杀出一条血路就像攻城拔寨。
看过战争片的都知道,先头部队消耗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都需要后勤补给,还需要补充兵力才能攻下阵地。中国这个后起之秀想要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必然面对西方资本的联合围剿,一旦这些企业在西方围剿下倒闭,那就是大规模失业潮。
所以,新能源车提供补贴扶持是极其正常的行为。美国、欧洲和日本在展开市场竞争的时候也是这么做。国家政府本来就应该帮助本国企业持续发展,以此来提供就业率和提升待遇。
现在美西方面对正在崛起的中国产品进入全球市场,就联手围堵打压,厚颜无耻的指控中国产能过剩,本质就是它们的产业链失去了竞争力。在华为没有突破,中国新能源车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美西方从不说苹果产能过剩,也不说它们的燃油车产能过剩,更不说它们垄断的芯片和半导体产能过剩。
这就是典型的强盗逻辑和“双标”,认为这个世界必须由它们主导才行!
网上有部分人的逻辑很奇怪,可能是崇洋媚外太久了站不起来,他们认为中国要继续生产低端产品;同时,还要提供高工资和高福利,让大家能买得起西方的高价产品才行。
难道中国通过科技创新突破,把以前西方主导的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打成白菜价,让大家都触手可及不行吗?
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要努力让中国人民奔小康,实现共同富裕,让以前那些绝大部分人都可望而不可及的商品能够走进千家万户。
当年美国为了发展高科技和金融来殖民全世界的路线,提出了去工业化。然后把高端产品放到欧洲生产;中端产品放到日韩生产,低端产品放到中国生产。它们幻想通过科技封锁来遏制中国发展,吃中国的人口红利,维系金字塔顶端的利益。
现在中国开始往全产业链上游突破,西方各种抹黑打压就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