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男轻女,应该可以说是划时代的思维了,大锅饭年代早已过去,男人也不是社会主要劳动力,没必要太过去在意孩子的性别。
现在很多人都看开了,认为女孩男孩没什么所谓,只要好好培养他们长大就行了,有一颗感恩的心,女孩也不会输于男孩。
事实也确实如此,如今赡养父母的女儿不知有多少,女儿也能承担相应的责任,何必纠结那么多。
可依然有少部分人,他们会觉得儿子是自己的底气,还能传宗接代,女儿终归是别人家的,后代不跟自己姓,本质上就把女儿当外人。

类似这样的思想,在有些地区还是相当严重,祖祖辈辈相传,非要生一个儿子不可,如果身边人没有儿子,还会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重庆有这样一户人家,两个老人年轻时生了三个女儿后,没和其他人一样,为了儿子继续拼四胎。
后来就成了附近人的笑话,话里话外换都带着嘲讽,觉得他们家绝户,女儿嫁出去了,这个家就没人了。
看似说的是实情,但邻居却不知这些话伤人,三姐妹从小到大,各种各样的议论之声不绝于耳,更能让他们几个人发奋图强。

三姊妹刻苦读书,最后个个都考上了大学,也有不错的工作,后面也都找到了很好的婆家。
如今几姐妹都长大了,也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商量决定给父母从新盖栋楼,大家回去的时候,也可以有一个地方住。
三姐妹一拍即合,就给钱让父亲盖了房子,以往被别人说绝户,就是要给父母争口气,让他们知道,女孩一点也不比男孩差。
房子建好后,又临近春节,三姐妹约好一起回家见父母,看到他们几姐妹风风光光的返乡,邻居又夸她们有本事。

从小就被别人议论,现在那些人又回过头说好听的话,相信换了任何人都会嗤之以鼻,就当他们是一阵风。
据其大女儿描述,父母养育我们三个吃了很多苦,从小一直忍受别人的白眼,就因为我们家没有男孩。
也许正因为他们的鄙视,还有各种各样的言论,让我们几姐妹深知,长大后一定要混出个人样来,回馈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现在我们几个过得都还行,都在城里买了房,抢着接父母去住,可他们就喜欢住在农村,后来我们就商量在老家建栋房子。
一方面是父母有得住,另一方面也是保住父母的念想,老宅是根,父母永远都无法割舍,我们回家还能有一个地方住。
与其勉强他们去城里,还不如按照他们的意愿生活,离得也不算远,我们几个也可以随时回家。
以前嘲笑我们家的那些人,他们家是有儿子,有好几户人家,他们的儿子跟我们几姐妹差不多大,三十五六都还没有结婚。

我的爸妈虽然只有三个女儿,我们长大后都没有让他们操心,生活过得也还算顺利,工作顺心家庭幸福。
看这名女子的描述,也可以说得上经过循环了,曾经那些人认为他们家只有女儿,将来就是绝户,话里话外都是嘲讽之意。
现在也还是那批人,儿子长大后去不上媳妇,谁才是绝户,似乎已经是一目了然。
很多人可能有一种心理误区,认为儿子就有底气,却不知经济社会,钱才是一个人最大的底气,只要把日子过得比他们好,没人敢对你叽叽歪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