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上台之后,美国对中国展开了多方位的制裁、围堵和打压,其中科技制裁的手段可谓是“别出心裁”,还起了个名字:小院高墙。
美国动作频频,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给中企造成了困难,但到这些手段无非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到最后中企还是会实现技术突破。
更何况,在一些领域,中国已经处于领先地位,连美国都望尘莫及。对此,美国有媒体说了实话:现在动手已经晚了,根本拦不住了……
美媒这话是意有所指吗?
中国新能源电池行业遥遥领先
今年国外车展一下子成了中国车企的“独角戏”,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可以说吸粉无数:时尚便捷,价格亲民,客户体验超棒!
中国车企的亮相,具有标志意义,它代表了美国特斯拉将迎来强有力的竞争者,一家独大的局面已经终结。
目前,中美是世界新能源汽车的最大市场,但发展情况却截然不同。
美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布局较早,方向主要是豪华奢侈风格,最大的标志性车企就是特斯拉。
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较晚,集中发力也就是近十几年的事儿,定位比较全面,可以满足各类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典型代表就是比亚迪。
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和质量确实惊人。
据统计,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中国是688.7万辆,渗透率是25.6%;美国是99.2万辆,渗透率是6.9%。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可谓是一骑绝尘,把美国甩在后面。
就像咱们政府规划的那样,咱们新能源汽车的跨越式发展,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高速、高质发展。比如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中国的发展也是惊艳全世界。
目前,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正掀起一股走出去浪潮,一大批优秀企业,像宁德时代、重创新航等,纷纷表示要到德国、美国等建厂,扩展海外业务。
而另一家重量级电池企业国轩高科已经率先下完走出去的一步棋,它在德国的电池生产线已经正式运营了,生产线自动化程度达到七八成,可以说的非常高了。
中国的动力电池行业,不仅规模在不断扩大,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新型成组技术等先进技术已经实现应用转化,关键材料出货量达七成以上,配套的智能工厂在生产质量上完全达标,后期电池回收等环节的产业化运营也在不断完善。
今年,中国举办了世界动力电池大会,行业翘楚聚集到一起,共谋行业发展大局。这次会议发布了世界动力电池行业发展前沿信息,从这些信息看,行业排名前五是中韩日美英——中国遥遥领先。
无怪乎美国情报委员会官员急得跳脚了,他们“语重心长”地提醒白宫:在电池技术方面,美国已落后中国20年,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搞新型电池技术研发,跟中国竞争!
但媒体紧接着就泼了一盆凉水:新能源电池领域,中国已经遥遥领先,再围追堵截,可能也无法改变失败的结局。
美国政府倒是不遗余力地打压中国企业,就像媒体说的,问题是有啥效果吗?
美国拦不住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强劲,成就瞩目,必然引起美国的高度戒备。按照美国的一贯作风,它势必要把中国车企进入本国市场的门槛拉得非常高的。
2022年,美国搞了个削减通胀的法案,这里面就包括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并提出动力电池必须本土化生产。这意思很明显,高门槛已经搬出来了。
有了美国带头,欧盟也搞了个新版电池法,说要针对动力电池企业设置一个碳足迹的评级,还要弄一个数值标准,碳足迹数值过高的企业会失去进入欧洲市场的资格。
他们搞得这些门槛,当然是针对有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企业的,至于哪些企业有竞争力,不言而喻。
政府心气儿挺高,但他们的企业凭一己之力能说搞就搞起来吗?也就是说,他们有这个核心技术吗?至少目前来说段位还不够。那怎么办呢?只能找中国企业合作一起搞。
今年9月份,福特汽车宣布,斥资500亿美元要在美国本土建磷酸铁锂电池工厂,它找宁德时代一起合作,由宁德提供筹建、运营以及专利技术授权。
实际上,不仅是美国企业,像法国、土耳其等很多国家的企业都找上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合作,建造本土化动力电池生产厂,甚至有一些是地方政府牵头找中企合作。
比如西澳大利亚州政府就与宁德达成合作协议。
而另一方面,外海在动力电池行业的需求不断增长,也为发展成熟的中国动力电池行业提供了机遇。
据统计,欧洲电动车电池尚有四分之一的市场缺口,在本土生产能力不够的情况下,中国企业有望填补空缺。
为什么是中国而不是美国?因为中国有绝对的优势。
目前,中国在动力电池领域,已经形成了技术、人才、产能、产业链等全方位的竞争优势。
并且依托上游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的飞速提升,中国动力电池保持高水平技术研发的内驱力很强。
一句话,势头猛,后劲足。
而一旦形成全方位的绝对竞争优势,用关税壁垒拉高的门槛也就形同虚设了,因为,别忘了,任何提高关税来提高成本的苦果,最终都会由本土消费者买单。
而中国产品质量过硬,品牌形象足够好,本土消费者就会心甘情愿买单的。
所以,美国政府搞来搞去,再把小院高墙多打几个补丁,恐怕也拦不住。
尤其是在它自身根本没有竞争力的领域,越是高墙竖起,就越是被甩得更远。毫无疑问,白宫需要好好反思了,对华脱钩还能走多远?
美国需要反思
上个月中美领导人旧金山会晤后,刚有回暖的迹象,但这个月初美国又不安分了,又开始以各种借口对中企搞制裁了。
商务部长雷蒙多更是公开对美国半导体巨头公司放话,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对华尖端科技制裁规定,不要绕道给中国企业搞定制产品服务,产品搞出来第二天就会被列入管制名单。
她直言,中国不是他们的朋友,放下任何幻想。
看白宫的架势,他们还要在小院高墙的路上走到黑,目前没有回头的打算呢。
那么,美国企业又是个什么想法呢?
这个月初,在中国举办的全球产业链博览会上,很多美国企业积极参加,像霍尼韦尔、康宁、惠普等与中国合作多年的跨国企业,纷纷表达了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
比如在改革开放初期就进入中国市场的惠普,目前已经实现中国本土化的研产销一体化,建立了完备的本土产业链供应体系。
做到这样的地步,自然是双方合作已经达到深度互惠互信的程度。
可以看到,相比于美国政界痴迷于搞脱钩、对立,美国企业界更加务实、开放。
就像很多专家提到的,美国政界这种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中国的战略误判。
他们固执地认为,崛起的中国会挑战他们的霸主地位,中国的外交意图就是拉着其他国家推翻现有秩序。
很遗憾,到现在美国政客们依然没有足够的诚意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想法。
中国自始至终的目标就是,带领本国人民实现富裕生活,实现民族复兴,实现本国的现代化。
政府始终装着人民的利益,一直致力于让全国人民生活富裕安康。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取得的瞩目成就,都是这个目标的阶段性成果。未来依然会朝着这个目标继续前进,这个是不会变的。
在对外关系上,中国的外交原则一直都是围绕两个关键词展开的,一个是“独立自主”,一个是“和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建立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都是这一原则的生动体现。
地球上圆的,世界是通的。中国倡导各国求同存异,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共谋发展,正是看到了一个道理:闭关锁国锁住的是自己,小院高墙困住的也是自己,唯有开放包容才能向前发展。美国政客真的需要认真反思了。
结语
中国的崛起,不是靠偷来的,更不是靠抢来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实现的。
中国的发展固然从中美两国友好合作的关系中受益,美国的发展又何尝不是从中获益呢?
美国拦不住中国,恰恰证明了中国凭实力崛起。而美国挽回不了颓势,恰恰证明了问题出现自身。
不过,很遗憾,美国政客似乎看不了太远,因为选票就在眼前。这着实令人感慨。
- 作者:本草纲目
- 编辑:夜雨声烦
- 1.夏小禾.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持续高速增长[N].机电商报,2023-06-19(A07).
- 2.俞立严.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大踏步“走出去”[N].上海证券报,2023-09-21(006).
- 3.白舒婕.脱钩断链?这些美企用行动给出答案[N].国际商报,2023-12-04(002).
- 4.胡诚儒.中美两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比较研究[J].时代汽车,2023,(23):109-111.
- 5.刘珊.中美关系要解决认知和叙事问题[N].南方日报,2023-12-0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