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祝贺中国国庆,借机示好,想促成中美多个领域的合作!虚惊一场,美国政府差点关门,美媒却炒作“中国正在等着看笑话”!中德重启高层对话,德国能否不负中方重托?
布林肯贺国庆,想谈中美合作?
众所周知,自民主党入主白宫以来,中美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就变得相当微妙。一方面,白宫不断推出一轮又一轮的对华遏制政策,从原先特朗普时代的贸易层面限制,开始上升到技术层面封锁,也就是所谓的“小院高墙”,并且试图推动同中国进行不公平的战略竞争,试图不战而胜。另一方面,又疯狂向中国释放对话信号,强调美国不愿意同中国发生冲突,尤其是从今年六月份布林肯访问中国以来,中美在政府层面上的接触出现罕见的热潮,双方围绕着经济贸易组建了多个工作组,这是在特朗普时代当中,前所未有过的局面。
而在文化交流上,为了让两国人民更加深入了解彼此,美国方面也展示出了相当大的接触积极性。根据香港《南华早报》的报道称,9月29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发布新闻通稿,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国庆日。据悉,布林肯在讲话中表示,随着美国继续与国际社会合作解决最严峻的挑战,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应对共同挑战方面上的合作,包括气候危机,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禁毒和全球宏观经济稳定。美国祝愿中国人民在新的一年里,和平、幸福、繁荣。
值得注意的是,较早之前,美国总统拜登在其个人社交媒体平台X上,还发布了中秋节贺电,他在推文中写到,祝愿每一个欢聚一堂,感恩和祈祷的家庭都能开心快乐,丰衣足食。
对于这种倾向,香港科技大学名誉教授巴里·索特曼认为,布林肯所释放的庆祝信息是“外交惯例”,但此举也同时表明,尽管美国共和党领导下的国会对华持“鹰派立场”,拜登政府仍然不打算在对抗中国这一方面上“走的太远”,因为在不隶属于共和党的诸多中美专家当中,许多人担心这种“鹰派立场”,会让中美关系受到损害,而美国政府本身对此事负有重大责任,尽管现阶段的中美关系面临挑战。
布林肯贺电不简单,背后包含深层次考量
而单纯从布林肯的这一表态上来看,我们会发现,即便是贺电,背后的主基调依旧是推动中美合作,证明现阶段的美国政府,似乎依旧不想让中美关系闹得太僵。而且布林肯在讲话当中,提到了五个中美潜在的重大合作着力点,释放的信息也显得相当微妙。比如说在打击毒品方面,同样是在九月,拜登刚向国会提交报告,想把中国列入所谓的“主要毒品来源国”,但中国打击毒品的高压态势众所周知,现如今布林肯大谈特谈对华“反毒合作”,颇有一股唱红白脸的意味所在。
所提到的食品安全领域也是如此。由于气候变化和战争的影响,亚非拉诸多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粮食危机,而美西方将这问题的根源,全都归咎于俄罗斯终止《黑海粮食谷物运输协议》,阻止乌克兰粮食运出海外。其言下之意,就是想让中国在粮食问题上同美西方进行合作,向俄罗斯施压,进而从舆论场上影响到俄乌战场的局势。
至于说所谓的全球经济问题,更是美西方咎由自取。由于美元和能源直接挂钩,故而,历任美国政府都沿用了里根时代的大举债策略,通过超发货币来填补政府财政的亏空,用小额的新债务偿还旧债务,在经济学上讲,这叫做凯恩斯主义。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政府债务开始出现入不敷出的倾向,这导致美联储的经济政策愈发的激进,引发全球经济震荡,大量国家开始抛售美元乃至弃用美元,推动外汇储备多元化。而此举,恰恰又直接影响到了美国的经济信用评级,让美国的债务问题雪上加霜。
更要命的是,出于对环保主义的考量,从奥巴马时代开始,美国开始推动本土的去工业化,将部分中低端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等欠发达国家地区转移,以降低本土高昂的劳动力成本。这引发的严重后果就是,美国本土缺乏重量级实体产业支撑,面对金融危机时的抗风险能力极差,这也是布林肯希望中国,能在“宏观经济调控”上配合美国的主要原因。
但站在中国的角度上来看,我认为布林肯的想法未免太过天真了。现阶段,中美之间的矛盾,其根本原因众所周知,无论美国的高级官员们如何修饰,都难以掩盖拜登政府打压中国发展的决心,尤其是中国制造2025计划,数次在中美谈判当中被美方官员摆上台面,要求中方放弃该计划,以换取美国的制裁解除,那这本身是一种脾气蛮横的,干涉内政行为,严重危害到了中国的发展权。
在地缘问题上也是如此,在美国的怂恿下,菲律宾近期在南海地区,数次对华发起挑衅,重新入驻巴拉望的美国军队,和次数频繁的多国南海联合演习,都极大地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在东北亚方向,日美韩三国同盟构建“亚太小北约”的倾向愈发强烈,先前逼近黄海核心区的演习,更是为中国敲响了警钟。在这一系列的大前提之下,美国指望中国能够“拉一把”,无异于是痴人说梦。
中国想看美政府关门?美国被害妄想症发作
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美国政府对于中国也存在天生的不信任感,指望深入合作恐怕难上加难,典型案例就是债务问题。
根据美国多家媒体的报道称,由于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围绕着2024财年拨款问题相持不下,美国联邦政府罕见在五年内面临第二次停摆危机。而据英国路透社、美国彭博社的消息,在9月29日下午,美国众议院议长麦卡锡,提出了一项新的法案,通过削减支出和实施边境移民和安全限制,借此换取将政府资助延长30天,以避免联邦政府停摆。但该法案以232票对198票遭到了当场否决,有21名共和党议员在此次投票中临阵倒戈,让麦卡锡颇为尴尬。
外界普遍认为,由于该提案的失败。美国联邦政府将在10月1日陷入停摆。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麦卡锡在9月30日提出的新提案得到通过,对联邦政府的拨款延长45天,同时冻结对乌克兰的援助,这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美国民主党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在投票结束后表示,美国人民可以松一口气了,今晚政府不会关门。
然而可笑的是,对于美国政府内部上演的这一出大戏,却又有人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华盛顿无党派智库民主保卫基金会中国研究员雷格·辛格尔顿,在接受一家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北京已经做好准备,利用美国政府的部分停摆事件来大做文章,北京是不会让美国政府关门这件大事的信息来白白浪费掉的。
辛格尔顿声称,中国经常利用这种关键时刻,来强调其集中式治理体制和美国民主体制之间的差异,即将发生的政府关门事件为北京提供了一个机会,来强调其主张,即西方民主体制从根本上存在缺陷,而中国的治理模式更加优秀。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报道当中,他们还列举了中国官媒对于此事的报道。比如,在9月29日的文章中,标题直接以《美国政府又双叒叕闹关门危机》为题,点出了美国国内的党争问题,并大以讽刺,让人联想到美国畅销书《第22条军规》当中的黑色幽默、悖论、无解。
为此美国媒体却疯狂找补,声称“民主有时候的确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他们援引华盛顿政治大学教授贝尔特的话称,尽管民主有时候看起来会很混乱,但最终会得到一些妥协。停摆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军队拿不出薪水,国家公园关停,广场上堆满垃圾堆积,这就是“民主的代价”。
在报道中最后,辛格尔顿还不忘发出警告,在美国精力被分散的情况下,中国很可能会在国际事务上尝试弥补领导层的空缺,将自己宣传为全球舞台上的替代者,如果停摆延长,中国也可能借机停止减缓美中交流,作为对美国政治不可预测和不稳定性的务实选择。
从这一系列报道上来看,美国人似乎认为,中国会抓住一切机会,来宣扬美国民主体制的不足之处。但从事实上来说,倘若民主政治真如他们所想、所说的那样,如此完美,又怎么会出现政府停摆,工人拿不到工资的窘境。
这从来不是意识形态上的争论,因为冷战早已离我们远去数十年,而是两国政府在治理水平上的大比拼,美国政府显然没有尽到“责任心”。美国国会当中的民主共和两党,已经将党派利益,置于国家利益至上,比如这次的停摆危机,就是共和党想借此来敲诈执政的民主党,逼迫其在策略的制定上做出重大让步。
冻结的乌克兰援助看似不痛不痒,但俄乌冲突已经进入关键期,再过几个月就是降温的寒期,双方都无能力发起进攻,美国此时不给力。乌克兰就难以取得胜利,而这直接影响到的是,美国在北约和欧地区的影响力,显然,”好处”是党派拿的,“代价”是国家出的。
而且我们退一万步来说,美国政府的停摆,也不见得对中国是一件好事。
中德重启高层对话,德方期望很大
聊完了中美关系,接下来我们再把目光转移到欧洲方向。
根据中国外交部在先前发布的消息称,10月1日,中德双方在德国开展第三次高级别财政金融对话,中方由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牵头,德方则派出了联邦财政部部长克里斯蒂安·林纳德带队,光是从阵容上看,双方都非常有诚意。
另据英国路透社的报道称,一名德国政府的消息人士透露,德国方面希望在此轮对话当中能实现德国金融机构,在中国实现市场准入,同时,进一步希望增强法兰克福“作为中国银行在欧盟的中心地位”。报道还指出,上一次的中德高层财金对话在2019年举行,迄今为止已经过去四年多,双方签署了加强金融、银行和资本市场的协调协议,同时,对进一步开放金融合作作出重大承诺。
所以,对于此次的第三轮会面,中方也是高度重视,单单是把时间定在了中国国庆节,就是向外界释放出了不一般的信号。实际上,在中方元首先前在访问德国时,就曾对中德关系下过定义,诠释为“现代化道路上可信可靠的合作伙伴”。“现代化道路”这一词表明,中方认可德方的发展路线,并且对此表示尊重,“可靠可信”表示中方对德方高度信任,并且抱有高度期望,无论是在经济层面上,还是在政治层面上。“合作伙伴”则强调,中德两国不是对手,在各个领域上的合作大有可为。
现阶段国际形势扑朔迷离,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不久之前就宣布对中国电动车启动反补贴调查,一度让中欧关系陷入动荡,此前的所谓贸易“去风险化”也是如此,中方也曾发出警告 一不留神就会变成去机会化,去合作化。而此次的中德高层对话能够重启,证明外界的局势变化对于中德两国的合作影响较小,双方依旧存在合作空间,而非已经陷入零和博弈,欧盟委员会释放的负面信号,并没有让中方陷入误判,这对于中德两国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而且中德两国同为工业强国、制造业强国,在崛起的方式和文化路线上,也存在大量的共同语言,必然存在合作空间。这一系列动向的背后,似乎还释放了一种信号,德国正在寻求“独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