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赵襄子在位三十二年后去世,赵襄子去世之后,继位的赵氏君主都比较平庸,赵国实力没有得到提升,直到赵武灵王诞生之后才发生改变。

但从赵襄子到赵武灵王这一百多年的时间内,赵国还是发生过几件大事的。

第一,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正式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此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从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赵国位列“战国七雄”之一。虽然是七雄之一,但赵国的实力和其他六雄相比,实力并不强劲。

第二,此阶段的赵国频繁参加合纵连横行动,或攻秦,或攻齐。

第三,赵国的威胁变得越来越多,除了要对付中原的秦、齐、楚等强国,还要在东北方向与入侵的东胡作战,在北面抵御匈奴的入侵,在西北方向与林胡与楼烦短兵交接。

这些危局只等赵武灵王来破。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其子赵雍继位,便是赵武灵王,此时的赵武灵王只有十五岁。

魏惠王见继位的赵武灵王年纪尚小,便联合了楚、秦、燕、齐四国,以会葬为名,各派一万精兵前来赵国,趁新君年幼之际,图谋瓜分赵国。

此时的局面,对于年幼的赵武灵王来说,可谓是异常凶险,搞不好赵国就会被五国联军联合灭掉。赵武灵王异常冷静,在托孤老臣肥义的帮助下,采取争锋相对,鱼死网破的应对措施。

赵武灵王下令:将赵国全境列入一级戒备状态,全国的军队保持戒备,随时准备战斗。而后他派出使者结交韩、宋两国,遥相呼应,又重金贿赂越王无疆,怂恿他攻击楚国,将楚国的注意力吸引到南方。而后贿赂楼烦,攻击燕国,燕国本是弱国,楼烦这一攻击,燕国立马就无暇对赵国乘火打劫了。

在去掉燕、楚两国的威胁后,魏、齐、秦三国集体对赵、韩、宋三国集体已经没有显著优势了。

在化解了五国瓜分赵国的阴谋后,赵武灵王命令使者去五国联军传信,命令五国军队不准越过赵国边境,只允许五国使者带着国君的国书进入国内,由赵国的外交人员将他们直接送往邯郸。

各国使臣进入赵国后,发现赵军精锐云集邯郸,只得放下各自的算盘,安心参加赵肃侯的葬礼,葬礼完毕之后,五国军队全部撤离。

年少继位的赵武灵王初登君位就经受住了如此严峻的考验。

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年),赵武灵王在宫中闲坐,召来肥义在他身边陪坐,肥义看赵武灵王眼神坚毅,神情忧虑,就问道:“大王是在考虑当今形势的变化呢?还是在衡量军事力量的使用呢?或者是在想要完成赵简子、赵襄子的的功业?又或者是在思考如何消灭胡、狄的力量呢?”

赵武灵王认真的看着这位老臣,回答道:“作为国君,就是要将先人的功业发扬光大;作为臣子,就是要支持国君,力图帮助国君将国家发扬光大。现在我想完成先祖未完成的功业,开辟胡、狄。为了更好建立功业,我想要教导百姓,让他们穿着胡服训练骑射。如果这么做的话,世俗之人必然会非议我,我应该怎么办呢?”

这是赵武灵王第一次提出“胡服骑射”。所谓胡服骑射,从表面上来看,就是穿胡服,学习骑射技术。乍一听,没有什么特别,但它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变革。

当然,这个变革并不是赵武灵王一时起意,而是通过多年的观察,才提出这样的改革措施。

在当时,最令赵武灵王头疼的不是中原的诸侯,而是来自北方的匈奴和胡人。这群抢劫犯每次来的都是浩浩荡荡,可是还没等赵国组织力量反抗,这群强盗就已经抢完东西,拍拍屁股走人了。通过多年观察,赵武灵王发现,这群人并不是因为训练有素而来去自然,根本原因是因为这群人的装备与作战方式与赵国不同。

赵国的士兵延续先祖遗留下来的战法,身穿长袍,采用战车与长矛相互配合,联合攻伐。而北方的匈奴和胡人则身穿窄袖短袄,打仗的时候,采用骑兵与弓箭,由此大大提高了作战的机动性。因此在入侵赵国时,来去迅速。往往是赵国士兵还没有组织好战车,这群骑兵就已经抢劫完毕,满载而归了。

这便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启发,他想学习胡人的作战方式,改变赵国士兵的衣着,并为赵国建立强大的骑兵队伍。

这是赵武灵王经过多年的思考,提出的一个伟大设想,但他有些担心,他有些害怕群臣的反对,害怕世人的非议。

问题出在衣服上面。

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故称夏。华夏与胡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服章与礼仪,在先秦时期,衣服是文明与野蛮的象征,中原的宽大长袍意味着先进与文明,北方胡人的短袖紧衣代表着落后与愚昧。但问题是宽大长袍虽然优美,但做事极为不便,长袍使得人们做什么事都不利索。而短袖紧衣则十分轻便,大大提升了人们做事的效率。

即便如此,当时之人仍不敢弃长袍,着胡服。因为那代表了愚昧,代表了蛮夷。

这便是赵武灵王的担心。听到赵武灵王说出了自己的打算与担心,肥义坚定的说:“遇事犹豫便不会成功,行动犹豫便无法成名。君王既然已经决定抛弃陋俗,那就不要顾虑天下人的非议。过去舜帝为了感化三苗,亲自来到三苗部落与三苗人跳舞。夏禹为了宣扬道义,赤身露体来到裸国。愚蠢的人在事情成功之后还不能明白事情的真谛,而聪明的人早已在事成之前就已经明察秋毫,君王绝顶聪明,又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

在得到了重臣肥义的支持后,赵武灵王下定决心,准备开始推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