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史之乱这场决定唐朝命运的内战中,回纥(后称回鹘)的介入如同一把双刃剑——其精锐骑兵为唐廷提供了关键战力,但每一次“救援”背后都暗含高昂代价。
从洛阳城的劫掠到“绢马贸易”的压榨,回纥的参与深刻暴露了唐王朝的虚弱,也埋下了中晚唐财政崩溃的伏笔。
一、军事助力:扭转战局的关键力量
1. 朔方军与回纥的军事同盟
757年,唐肃宗采纳郭子仪建议,以"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为条件,借回纥四千精骑。
这支铁骑在香积寺之战中突袭叛军侧翼,与唐军合围长安,迫使安守忠十万叛军溃退。次年收复洛阳时,回纥骑兵更以"三日不封刀"的承诺激励士气,率先攻破城门。
2. 史朝义决战中的决定性作用
762年唐代宗再借回纥兵,仆固怀恩率唐回联军在昭觉寺大破史朝义主力。回纥骑兵利用机动性切断叛军粮道,迫使史朝义放弃邺城北逃。此役后,河北叛军士气瓦解,李宝臣、田承嗣等相继降唐。
二、趁火打劫:以救援之名行掠夺之实
1. 洛阳大掠:被默许的暴力狂欢
757年收复洛阳后,回纥纵兵洗劫三日,《资治通鉴》记载"士女惊骇,奔走山谷"。唐太子李豫(即唐代宗)跪求回纥叶护可汗停止劫掠,最终以洛阳府库所有财物和万匹罗锦赎买,才保住百姓性命。这种"合法劫掠"模式成为回纥出兵的先决条件。
2. 经济勒索:绢马贸易的慢性放血
安史之乱后,回纥以"助唐平叛有功"为由,强迫唐朝以1匹马换40匹绢的畸高比例开展贸易。实际回纥马多病弱,而唐廷每年需支付百万匹绢,仅773年就欠回纥马价绢180万匹,相当于国家年税收的1/4。白居易曾痛批:"五十匹缣易一匹,缣去马来无了日。"
3. 政治要挟:和亲与特权强索
唐肃宗被迫将幼女宁国公主嫁回纥可汗,开创唐朝皇帝亲女和亲先例。回纥使者在长安横行无忌,大历年间多次发生回纥商队当街杀人、劫掠女子事件,官府不敢过问。
三、历史余毒:饮鸩止渴的代价
1. 财政崩溃的导火索
为支付回纥的战争佣金和贸易逆差,唐廷加重江淮赋税,引发袁晁起义(762年)。刘晏改革漕运后,江南漕粮"每岁至百余万斛",其中三成直接用于应付回纥。
2. 河朔藩镇的借势崛起
回纥在河北保持军事存在至768年,田承嗣等藩镇常以"联络回纥"为筹码要挟朝廷。781年成德节度使李惟岳叛乱时,回纥甚至暗中售马给叛军。
3. 文化自信的瓦解
长安胡风大盛,贵族竞相模仿回纥服饰,元稹诗云"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佛教寺院为躲避回纥勒索,将铜像熔铸成器物,加速了宗教世俗化。
结语:救命绳索还是绞刑绳索?
回纥的介入客观上缩短了安史之乱的持续时间,但其贪婪索取造成的创伤远超战乱本身。当763年史朝义头颅被送入长安时,唐朝不仅失去了河北藩镇的忠诚,更被套上了回纥经济殖民的枷锁。
这种以主权换和平的模式,成为中晚唐所有对外关系的缩影——正如李泌所言:"借兵于外夷以除内患,非计之得也。"回纥的"救援"恰似一剂猛药,虽暂缓病症,却彻底摧毁了盛唐的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