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2年,台湾赤嵌城内,38岁的郑成功疾病缠身、气息奄奄,他向镇守厦门的最高长官、堂兄郑泰下了一道命令:处死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孙子,以及孙子的母亲。当台湾的传令船带来这封绝密命令时,厦门基地内的郑泰心有不忍,回信:只杀儿子与孙子的母亲算了,主母与孙子不当有此待遇。但是郑成功坚持,于是郑泰拒绝执行,不仅他,他和所有驻防厦门的郑军将领统统拒绝执行此骇人听闻的命令!
史载,郑成功命令如下:“吾妻管教无力,杀之;子郑经通奸,杖毙;昭娘通奸,沉海;孙同昭娘沉海。”郑泰曰:“主母、小主,岂可杀乎!”
原来,郑成功的长子郑经的母亲,名叫董酉姑,是郑成功的发妻,也是南明原兵部侍郎董飏的侄女。郑成功18岁那年,受父母之命,迎娶董酉姑为妻,婚后不久便生了长子郑经。
郑成功非常喜欢这个长子,有意培养为接班人。1661年正值郑成功率军渡海收复台湾之际,为稳定后方,郑成功命郑经镇守厦门(时称“思明州”),负责沿海诸岛防务与后勤调度。同年,19岁的郑经奉父命与南明兵部尚书唐显悦的孙女唐乐乐结婚(一说“唐和娘”)。唐显悦是1622年天启初年的进士,文化水平相当高,他的事迹《厦门志》里都有收藏。南明建立后,他追随唐王朱聿键即隆武帝,先后任兵部右侍郎、兵部尚书,后辞官。郑成功扛起反清复明大旗后,他即与郑家多有来往。
这本是一对相当门当户对的婚姻,但是,生性风流倜傥的郑经跟他爷爷郑芝龙一样,不太喜欢古板无趣的唐小姐。为了缓解婚后的无趣生活,他纳了好几房小妾自娱。纳妾之事唐氏本就不乐意,新婚夫妇没几天就让丈夫纳妾,说出去不好听,自己的“幸福生活”也无法保证,因此一肚子火。但是郑经似乎并不在意唐氏的感受。
郑成功年纪并不大,只有38岁,却有了十个儿子。长子才20,其他各子年纪都非常小,未成年。因此,郑经的弟弟妹妹们都在幼童玩耍时期,其中四弟郑睿因为年幼,一直由乳母陈绍娘照看。陈绍娘年已35岁,半老徐娘、风韵犹存,经常在厦门的郑府走来走去,就被好色的郑经看中了。郑经年轻气盛,不管三七二十一,与陈绍娘通奸,偷偷生了一个儿子,取名郑克臧。此时,郑成功已经攻下了赤嵌城,荷兰人投降,郑军正在台湾休整,预备下一步动作。
郑经非常害怕父亲回到厦门知道此事对自己不利,于是就把郑克臧安插到某一位小妾头上,伪称是小妾生了个庶子。郑成功接到家里报喜的信件,虽然是庶子,但毕竟是自己的长孙,也非常开心,大办宴席庆祝。但是唐乐乐不干了,古代嫡庶之分非常严格,宗法血统讲究颇多。郑经不喜欢自己,在外吃喝嫖赌她也懒得管,只要不把事情带回家即可。郑经通奸陈绍娘大家都心知肚明,只要把孩子扔了、卖了、甚至不承认都没关系,大家还能假作夫妻,维持表面的平和。
但是,郑经居然非常爱这个孩子,把他安在小妾身上。古代妾生之子虽然是庶子,但要以嫡母为母亲,妾是生产工具并无人权,所以郑克臧长大了要跪在唐乐乐面前喊母亲的。这对唐乐乐不缔为奇耻大辱:郑经你娶得小妾真生了娃,我认了这个庶子。你通奸生的娃也要让我认?这不欺负人吗?阿猫阿狗都来喊娘,哪个大家闺秀能受得了?
因此,唐乐乐爆发了,一怒之下写信把此事告知了爷爷唐显悦。唐显悦可是大进士,儒家伦理道德的坚强卫士,听闻此事,大发雷霆。他不仅与郑家恩断义绝,接回了孙女,还写信揭发真相,派人送到台湾,大骂郑成功:“三父八母,乳母亦居其一。令郎狎而生子,不闻饬责,反加赏赉。此治家不正,安能治国乎?”古代“三父八母”指得是:同居继父、不同居继父、从继母改嫁之继父,合称三父;嫡母、继母、养母、慈母、嫁母、出母、庶母、乳母,合称八母。乳母虽与主家是雇佣关系,仍是长辈,儒家讲究以长辈侍奉之。
收到信件的郑成功如五雷轰顶。他平时自诩治家极严,没想到儿子竟然生活失检!得知郑泰违抗命令,郑成功更是愤懑不已。因为,郑成功以“复明”为旗号,继承人却爆出践踏礼法的丑闻,动摇了其政权合法性。唐显悦将事件定性为对郑氏政权合法性的根本否定,直接挑战郑成功的道德权威。他的指控使其陷入道德与政治双重困境。其背后是整个南明士大夫群体对郑氏政权“礼法正统性”的集体审视。
所以,儿子这一出通奸大戏,怎能不让国姓爷愤怒到杀人的地步?这是基业全毁的征兆啊!于是,郑成功悍然不顾,要把妻子、儿子、陈绍娘、孙子这一脉全部拔出,彻底消灭!天雷滚滚,让毁灭来得更厉害一点吧!待在台湾的郑成功,如疯如狂。
火上浇油的是,1662年并不是一个好年份,郑家灾事频频。
1662年2月,郑成功历经千辛万苦收复台湾,打跑荷兰总督揆一,但是一点算自己损失几达9000余人,船只损失数十艘,荷兰人才死了632人。如此巨量的伤亡令郑军正在喘息休整之中;然后郑成功就突然收到其父郑芝龙于1661年11月被清廷在北京菜市口斩首的消息,同时赴死的还有十余名被带到北京的郑家亲属;更令人痛哭流涕得是,郑成功效忠的对象、南明永历皇帝被吴三桂在昆明蓖子坡给处死了!
这还不算完。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久,菲律宾吕宋的华侨就因为受不了西班牙殖民者的迫害,被迫起义。起义者向在台湾的郑军发出了求救信。1662年4月,在台立足未稳的郑成功写了一封《致马尼拉总督书》,严正警告西班牙人:“若改邪归正,当许其朝贡;否则焚毁殆尽”。他同时派神父李科罗赴吕宋联络华侨,策划里应外合攻占马尼拉。但是西班牙人并不鸟国姓爷,殖民当局收到檄文后,加强军事戒备,调集8000步兵、100骑兵驻防马尼拉,摧毁华人防御工事,同时在1662年5月,西班牙人抢先行动,开始第三次屠杀华侨,导致数万人死亡,幸存者逃往台湾。
面对西班牙人的挑衅,郑成功大怒,立刻计划南征。此时,唐显悦揭发家丑的信件也摆到了他的案头。
军队折损过大;父亲被斩首;永历皇帝被处死;吕宋西班牙人挑衅;儿子通奸乳母。五件大事,蜂拥而来,过大的信息量,一下子就压倒了郑成功。1662年6月23日,郑成功突然发狂地大喊一声:“吾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继而用两手抓面而逝,年仅38岁。一腔孤勇寄苍穹,满腔热血志未酬。民族英雄郑成功,最终被家丑活活气死,实在令人唏嘘!
在发出那道“杀妻灭子”的命令后,郑成功的性格弱点暴露无遗。他本质上是一个纨绔世家子弟,又是春风得意的一镇诸侯,年纪轻轻统兵数十万,被封为“国姓”,因此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要杀自己的妻子、儿子,这种灭家之事只能由郑成功亲自动手。万一哪天郑成功想念自己的妻子、儿子,那还不得拿郑泰及部将开刀?汉武帝时的“巫蛊之祸”就是个例子,他的手下奉命去追缉太子刘据,导致刘据自尽。结果后续汉武帝知道太子被诬告,居然将那些围捕太子的人都统统干掉了。所以郑泰不傻,郑家诸将坚持违命到底!
这一点郑成功比不上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担心手下诸将背上弑太子的罪名,自己主动射出第一箭,直接射死兄长李建成。后来,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十个儿子都被他带人杀死。这种事,如果让手下干了,无论史书还是现实都会背上“弑主”的罪名,以后换了主子登基,被清算是跑不了的。所以,恶人只能由老大来当。而郑成功却犯了优柔寡断,不敢正视自己的毛病,他不想当恶人,却让手下去杀自己的亲人,手下一看老大都不肯担责任,谁肯干这脏活?
因为郑成功的仓促离世,历史也在这里拐了一个弯。
虽然郑经私生活方面不正经,争夺继承人却毫不含糊。台湾诸将以郑经乱伦为由,拥立郑成功之弟郑袭继位,郑经在厦门为郑成功发丧,顺便自立为郑氏之主,并渡海攻打台湾。结果郑经取得胜利,郑袭被软禁。虽然郑泰不愿奉命斩杀郑经,却因为曾经参与拥立郑袭,被郑经设计伏杀,郑泰之子及部将数万人因此降清。郑家的反清复明事业又去一臂。
吴三桂叛乱时,驻守福建的耿精忠邀请郑经出兵响应,但见郑经出兵太少,拒绝与郑经合作。郑经于是攻下了耿精忠已经占领的泉州、漳州、潮州,双方还未抵御清军就已斗在一处。最后被康熙皇帝轻松拿捏,在“三藩之乱”末期,被清军、郑军包围的耿精忠不得不向清军投降。郑经封掉了他逃跑的后路,他无路可去,甚至逃往海上的路也被郑经堵死了。
郑经耗死了耿精忠,自己也没落到好处。已经吃干抹净整个福建的清军,很快就将郑经打得节节败退,只能放弃东南沿海的抗清基地,退守台湾了事。
在台的郑经倒是注重农业发展,并建立科举制度,优待读书人,培养出大批治理人才。吸引闽粤移民涌入,使台湾成为“田畴市肆不让内地”的繁荣之地。但他因为长期败于清廷,最后意志消沉,沉溺于吃喝玩乐之中,将政务都委托给长子郑克臧处理,1681年,年仅39就死了。郑克臧继位后,外戚干政,郑氏内部不稳。郑克臧主要依靠岳父陈永华执政,陈永华又与另外一大臣冯锡范相恶,冯锡范恰巧是郑经次子郑克塽的岳父。于是,两个外戚斗在一处,冯锡范发动政变,杀掉了郑克臧,宣布他不是郑经的儿子,拥立12岁的郑克塽为郑氏之主。郑成功的夫人董酉姑无力阻止两个孙子之间的仇杀,泪洒衣襟,当年病故于台湾。
1683年澎湖海战后,施琅攻台,清军进入台湾。郑克塽降清,封晦堂公、嘉德官,被编入汉军正红旗,1717年死在北京。他的第三个儿郑安康,过继给四弟郑克圻,雍正年间官至佐领,后编入“正红旗汉军”。郑克塽的二哥郑克壆却被编入汉军正黄旗,授四品职,后补佐郎。康熙三十八年(1699)五月,由他负责将郑成功及郑经夫妇遗骸自台湾迁葬福建故乡南安县康店乡。
最终,郑经靠自己的实力,护住了自己的孩子和女人,也算没那么窝囊。有句话说得好:幸福的家庭都很幸福,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若是没有陈昭娘一事,郑经袭爵应该也不用动用武力,郑氏集团的力量也不至于被削弱。反清复明大业也许不会熄灭得那样快……
可是,历史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