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华野名将死于三个农民之手,粟裕怒发冲冠

1948年2月的一个寒夜,福建宁德大窝村的山路上,一根木棍猛然砸向一名中年男子的后脑。他踉跄倒地,三名黑影扑上,棍棒如雨点般落下。

这名倒在血泊中的男子,既非国民党高官,也非日军将领,而是华东野战军第一师政委、闽东革命领袖阮英平。更令人痛心的是,他并非死于战场,而是倒在了三个贪财农民的乱棍之下。

粟裕听闻噩耗时,顿时怒发冲冠:“血债血偿!”叶飞含泪下令彻查。

这位在战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将领,为何以如此惨烈的方式陨落?他的死,又折射出革命年代怎样的波澜与悲壮?


少年木匠到暴动先锋

1913年,阮英平出生于福建福安一个贫苦农家。父亲早逝,他10岁辍学,辗转当木匠、茶工谋生。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30年,他在茶行结识了化名“陈洪妹”的地下党员。陈洪妹的木匠身份下,藏着革命的火种。年轻的阮英平被“为穷人翻身”的理想点燃,次年加入共产党,从此踏上革命征途。

1933年“甘棠暴动”,20岁的阮英平初露锋芒。面对守军森严的甘棠镇,他假扮挑水工混入敌营,深夜突袭打开城门,仅凭200余人击溃国民党海军陆战队一个排,缴获大批武器。此战不仅解放甘棠,更让“阮大胆”之名传遍闽东。


游击岁月与生死搭档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阮英平留守苏区,与叶飞并肩开展游击战。在闽东深山,两人带领游击队与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周旋。一次敌军突袭,阮英平为掩护战友突围,带小队佯装溃逃,将敌人引入埋伏圈,反杀回马枪。这种“声东击西”的战术,后来成为他军事智慧的标志。

1937年,闽东红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六团,阮英平与叶飞率部北上抗日。在苏浙军区,他肺病缠身仍坚持指挥,担架上研究地图,以“奇袭东石梅”打破日伪扫荡。粟裕听闻战报后惊叹:“此人有大才!”


黄金与棍棒:黎明前的黑暗

1947年,阮英平奉命重返闽东,任闽浙赣区委书记。他发动群众、组建“百姓谋生合作社”,用延安经验救活濒临崩溃的根据地经济。然而叛徒周阿奎的出卖,让国民党调集两个团围剿。1948年2月,阮英平在突围中与警卫失散,孤身前往福州汇报。

疲惫不堪的他敲开大窝村范起洪的家门,谎称遭土匪抢劫的商人。不料随身携带的10两黄金(组织经费)被范起洪、周玉库、范妹仔窥见。三人假意带路,行至炭山荒岭时突下杀手。一代名将,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埋骨山寮废墟。


迟到的正义与不朽的丰碑

阮英平失踪后,战友苦寻无果。1949年福建解放,叶飞亲自督办此案。1950年,公安从暴富村民范起洪处突破,真相大白。三人被处决时,范起洪瘫地哭喊:“我真不知道他是阮书记啊!”

2006年,闽东革命烈士陵园竖起阮英平铜像。其子阮朝阳抚摸着父亲塑像,仿佛触摸到那段血色岁月。叶飞晚年撰文追思:“英平同志盛年早逝,我痛失挚友,闽东人民失去了最忠诚的儿子。”


历史的回响

阮英平之死,是革命史上极具悲剧性的个案。它既展现底层民众在乱世中的混沌,更凸显理想主义者在至暗时刻的孤独。当他以“商人”身份走进范家时,或许正隐喻着革命者与群众的复杂关系——既要依靠他们,又可能被他们误解甚至伤害。

粟裕的“血债血偿”,叶飞的彻查到底,不仅是对战友的深情,更是对革命尊严的捍卫。而阮英平从木匠到将领,从暴动先锋到山野孤魂的人生轨迹,恰是那个时代千万无名英雄的缩影:他们用生命照亮前路,却未必能亲眼见到黎明。


【参考资料】:

《阮英平传》(福建人民出版社
《叶飞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闽东革命根据地史》(中央党史出版社)
《华东野战军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