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写下宋代第一首怀古词,苏轼读后佩服不已:此乃老狐精也!

王安石,字介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因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而享誉历史。

他的诗、词、文俱佳,诗风刚劲,尤善七绝,文风雄健峭拔,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至于词作,留存较少,仅有20余首,但仅凭一首《桂枝香·金陵怀古》便名垂青史,而且历代词评家都给予了高度赞誉,比如杨湜《古今词话》云:

“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唯王介甫为绝唱。”

苏轼读了这首词后也佩服不已,说王安石是“老狐精”,那么,这首《桂枝香·金陵怀古》的魅力在何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很多人初读此词,觉得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甚至在其中还能看到很多唐诗的影子。

其实,就“金陵怀古”这个主题而言,唐诗中的名篇实在太多了,而且这个主题下的应有之义,也被唐代诗人写尽了。

于是,当宋代诗人再来抒写“金陵怀古”的主题时,他们心中自然会涌现无数的唐诗名篇或佳句。

而王安石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虽然也是借鉴前人诗句,但是他的手法却非常高明。


比如,“千里澄江似练”这一句,化用谢眺的“澄江静如练”,但前缀“千里”二字,后加“翠峰如簇”一句,视野更加开阔,并且与首句“登临送目”遥相呼应。

再如,结尾“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三句,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玉树后庭花》是陈后主所作艳曲,内容淫靡,声调凄凉,早已成为亡国之音的代名词。

杜牧所处的晚唐,内忧外患皆很严重,大唐帝国虽然未到岌岌可危的困境,但日薄西山的末世光景已经呈现。

然而,包括官员士人在内的酒楼客人,竟然毫无危机之感,仍然让歌女演唱《玉树后庭花》的亡国之音,这让关心国家、忧时伤世的诗人情难以堪。

杜牧诗句中的“犹”字,绾合今古,笔力千钧。

王安石词中说“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其语气,完全是接着杜牧而来,所以也是突出一个“犹”字。

前缀“时时”二字,更暗示此种景象不断重复,从而将苍茫的怀古意识与深切的现实关怀融合无痕。


另外,这首词还有两个非常明显的优点。

首先,词人将传统词体在主题走向、文字风格上的柔靡轻艳习气一洗而空,全词文笔洗练,语气庄重,虽然是长短句,风格却浑如五七言古风。

其次,此词主题虽是怀古,却先从登临写起,全词皆有浓重的个人抒情色彩。

上片写晚秋时节登高望远,一幅故国晚秋之画面在词人眼中徐徐展开。

下片抒兴亡之感,纯是触景生情,是词人面对着六朝故都的历史遗迹油然而兴的现场感受。

于是,景乃王安石所见之景,情乃王安石所生之情,这就摆脱了一般怀古诗词的陈词滥调,生动地表达了一位胸襟阔大、眼界高远的政治家对于历史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考。

试看“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之句,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皆具有居高临下的气概,其眼界、胸襟何等卓异不凡!

再读“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词人对现实国运的隐忧也跃然纸上。


王安石虽然很少作词,但此词出手不凡,“一洗五代旧习”,堪称北宋词坛上最早“以诗为词”的成功尝试。

此词作时,苏轼尚未开始写词。相传,日后苏轼见到此词后喟然叹曰:“此老乃野狐精也!”

意即,王安石用了一个艳词曲牌,却写出了“诗”的风骨,非常了不起。

这是开创一代词风的苏轼,对一位先行者的由衷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