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鄂黄长江大桥的桥南是鄂州,桥北是黄冈的黄州。
湖北省鄂城市因鄂王城而得名, 西周时为鄂侯领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属鄂县。清代至民国期间先后属武昌县、鄂城县、黄冈县。1914年改寿昌县为鄂城县。鄂城县曾经是三国时期吴王孙权的国都武昌,但后来被现在的武汉市武昌区占用了鄂州老武昌的名头。那鄂城这个名称为何要改成鄂州呢?这竟然与鄂城与长江对岸的黄冈市黄州区合并相关联。1983年8月19日,国家批准撤销鄂城市、黄冈县黄州镇、鄂城县,设立省辖鄂州市(地级),取"鄂城"和"黄州"各一字,合并成"鄂州"新地名城市。
新鄂州市以原鄂城市、鄂城县及黄冈县的黄州镇为其行政区域,新的鄂州市委、市政府等机构均设在鄂城,鄂州市人大、市政协均设在黄州。谁知道仅仅过了不到4年的时间,国家因故发文批准撤销鄂州市黄州区,将黄州区划归黄冈县,恢复黄冈县黄州镇。1987年5月1日之后正式移交,所有合并所涉及的区域都各回各“家”,黄州区变回到了黄冈县的黄州镇,鄂州市的名称却一直没有改回鄂城市,因为在大众的眼里,“州”的规模与级别都要比“城”大,鄂州比鄂城好听些。
上图:曾经的鄂西北最大火车站与铁路枢纽襄樊火车站。
襄樊是一座拥有2800年建城史的古城,其历史依据来源于襄樊高新区团山镇的邓国故址,这邓国故址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襄樊系襄阳、樊城两城合称,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而得名,襄阳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樊城始于西周,襄阳筑城于汉初。公元190年,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的治所。襄樊市始建于1950年5月,1979年6月升为省辖市,1983年9月与襄阳地区合并,实行市带县体制。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襄阳是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孕育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和名士,如宋玉、王粲、孟浩然、米芾等。在《三国演义》的120回里,就有32回的故事情节就发生在襄阳,诸葛亮躬耕十年成才地古隆中,刘表治荆州时的古城墙遗迹,吴主孙坚丧命的古战场凤林关,刘备马跃檀溪处与的卢冢,司马徽荐贤的水镜庄,走马荐诸葛的徐庶的祠宇——徐庶庙,纪念“凤雏”庞统的庞公祠,关羽水淹七军古战场遗址等等,襄阳世界闻名,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
上图:曾经的湖北省经济老二城市荆沙市的前身沙市市全图。
在湖北省的江汉平原上原有个被称为“小汉口”的城市沙市市,这个城市曾经是闻名全国的轻纺工业城,它是码头林立的“小汉口”;是繁华富庶的“小上海”;是工业发达的“小香港”,20世纪80年代,沙市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沙市产的“鸳鸯”牌床单、“落凤”牌毛巾、“荆江”牌热水瓶以及“活力28”洗衣粉……等一批沙市品牌叫响全国,使沙市长江中游工商名城“江汉明珠”的名头传遍大江南北。沙市还是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四大内河港口之一。
1994年10月,湖北省进行的区划调整,将荆州地区与沙市市合并成立荆沙市。并且析出原江陵县的7个镇、2个乡以及2个农场及江北监狱,合并组建江陵区。2年后,荆沙市改荆州市,原荆沙市江陵区更名荆州市江陵区。4年后,即1998年,荆州市江陵区,撤区设县,改成江陵县。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成立荆沙市既保留了古荆州的荆字,又增添了我国名气极大的轻纺名城沙市的沙字,但由于时代的发展,传统轻纺工业遇到瓶颈,沙市名称已经失去了品牌效应,所以荆沙市被更名为荆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