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哥“俗人读史”之——太史公为何要“画蛇添足”

在《史记-夏本纪》里,太史公确实说了一句画蛇添足的话,那就是大禹死后,“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其中“虽受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在而朝启”一句,是解释性的句子,把益无功而受天下与启的英明都通过文学的形式给刻画出来了,不得不说,太史公用心良苦,化解了一场帝位之争,而为温情脉脉的礼让。

其实际是这样的吗?我们先来看看所谓的禅让制,禅让制的时代还没有国家的形式,而是部落联盟式的统治,谁来当这个“盟主”,是靠其背后的部落实力说话的,没有足够的实力,肯定是进不了“常任理事国”的,一旦进入了部落联盟的中心,其部落首领便进入了政治权力的中心,可以执掌一定的联盟权力,而靠着背后强大的部落实力,才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盟主。

尧让舜,是尧死前就定下的事,舜代行了政权,即便不是舜放逐了尧帝之子丹朱,把尧给“囚”了,那也是权力已经从尧的部族转移到了舜的部族,实施了盟主权力交接的。而舜让禹,也是靠着法统完成的,主持刑罚的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恐怕不唯是推行德治的。

其实,在禹让益之前,是让给了皋陶这个部落的,可他却死了,他背后的部族肯定也出了问题。同时,禹在让位的问题上也是有不同说法的。《战国策:燕策》记载:“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个说得很明白,虽然明里没有传给儿子,却传给了一个“佐禹日浅、天下未洽”的益,又让儿子在“联合国”当大官,实在是让其“自取之”啊。

那么,真的如太史公所言,这个伯益是“佐禹日浅”才没有搞成事吗?应该也不是,这个伯益可是大禹治水的帮手,还会教导人民种植稻谷,发明了挖井技术,甚至后世认为他还是《山海经》的首位作者,应该是有功的。

让我们再来看看其他不同的说法:1、《竹书纪年》记载:“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2、《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记载:“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3、战国楚国上博简《容成氏》所记“禹于是乎让益,启于是乎攻益自取。”当然,还有很多类似的说法,不难看出,启的继位,不是如太史公所言,一帆风顺的,至少是发生了战争的,直到启继位之后,有扈氏还仍然愤愤不平呢。

而失势后的伯益,史载其于启继位后的第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然后发生了甘之战,征讨有扈氏,四年后伯益死,夏后氏“祠之”,那么,这位伯益先生是否参加或者支持了有扈氏的战争呢?不得而知,但他却死了,亦或如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所言:“周公是否是善终,亦颇有可疑,杀害一个人,因迷信的关系,又去求媚于其鬼魂,这是野蛮时代常有的事,不足为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