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的艰辛程度远超过你的想象


古代科举考试,并不像电视剧里所拍的那样轻松潇洒,而是充满各种危险和煎熬,没有一点意志力,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一、考试的程序十分复杂

一个读书人,要想通过层层选拔,最终成为朝庭官员,先后要经过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全部通过后,才会被朝庭授予相应的官职。

院试是一种资格考试,在县、府举行,通过的称之为秀才。只有秀才才有资格参加朝庭组织的选拔考试。

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考中的称之为举人,虽然不是正式官员,但也享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待遇。

会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考中的称之为贡士,由于考试分三场进行,每场三天两夜,所以考期长达9天6夜,是最煎熬人的一场考试。

最后是由皇帝亲自出题进行的考试,称为殿试或廷试,前三名分别称之为状元、榜眼和探花,其余考中者,按照排名,称之为进士,正式成为朝庭官员。

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有的人可能终其一生也走不完这个过程,所以才有了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事情发生。

二、考试的安全难以保障

以会试为例,由于参考人数众多,安全保障措施不到位,往往容易发生群体性的灾难事故。

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的江南贡院,仅考试号舍就有20644间,可接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这么多考生进入考场时,由于都想抢先进场,经常发生踩踏事故和考生被挤落入路旁水中淹死的情况,后在林则徐的管理改革下,按区域顺序先后入场,这种情况才得以改观。

但灾难还是不期而至。在1463年举行的一场考试中,贡院突然着起了大火,被锁在贡院之内的考生基本上无处可逃,当年参加会试的200多个考生,有90多人被活活烧死,伤亡极其惨重。

1864年,原本应在秋天举行的乡试,因贡院正在修缮,推迟到了十一月份才举行。但在考试的过程中,突然下起了大雪,气温急速下降。因为参加考试的都是文弱书生,有数十位考生因无法承受如此剧烈的气温变化,竟然被活活冻死在考场上。

三、考试的过程十分煎熬

首先是吃喝问题。贡院虽然每天有两次供食,但伙食很差,一般考生都会自带一些馒头、烧饼、糕点之类的干粮,还要切成小块,以防夹带。平时的饭菜根本无法带入,而且考试时值秋天,气温尚高,饭菜极易变质。

贡院里虽然也有水井,但井口较小,防止有考生想不开投井,由于考试三年才举行一次,水井平时无人打理,井水质量极差,喝后很容易拉肚子。所以一般人都是用竹筒自带饮用水。但竹筒毕竟容量有限,到最后不得不喝井中之水,十有八九都会拉肚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同治年间,在贡院外面建了两个高台,相当于现在的水塔,然后用人将江水挑到高台,再用管子连接到各个号舍,喝水的问题才有了初步解决。

其次是大小便的问题。小便倒是问题不大,在考桌下面放个便桶就可以解决。但遇到大便就麻烦了。先要将门口挂着的“出恭”牌子交给号官,由号官带领考生去厕所解决问题,回来后在考生的卷子上盖上一个黑色的印章,被考生称为“屎戳子”,阅卷的官员看到这样的考卷时,一般都会认为不吉利,以涉嫌夹带为名,将卷子枪毙。所以,一般考生宁愿将大便拉在袜子里,也轻易不愿卷子上被盖“屎戳子”。这样一来,整个考场的气味可想而知。

还有就是睡觉问题。因为有6个晚上要睡在贡院里,所以每名考生只有在一平米左右的号舍里,将考桌板下掉,与下面的坐板拼起来,蜷缩在上面,不仅晚上的蚊虫叮咬十分难受,而且由于号舍之间仅一墙之隔,如果碰到一个打呼噜的邻坐,那就有得罪受了。

但为了使自己的十年寒窗苦读不至于付之东流,即使面临再大的危险,经受再苦的煎熬,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弃这个唯一可以改变他们命运的机会。

古代科举考试,考的不光是知识和学问,更是对考生的意志力的一种考验。他们必须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现在的高考与古代的科举考试相比,尽管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尽管都是改变人生命运的一次搏弈,但现在的考生要比古代的考生们幸福得太多了。

(图源网络,若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