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齐曾问毛主席:岸英做您的儿子合格吗?毛主席的回答让人泪目

毛岸英是毛主席的大儿子,1950年牺牲于朝鲜战场。

毛岸英牺牲多年后,他的遗孀刘思齐眼含热泪问毛主席:“爸爸,岸英曾经在日记本中多次‘拷问’自己:‘我做毛泽东的儿子合格吗?’今天我想替他向您求得答案:‘岸英做您的儿子合格吗?’”

主席沉默了一会说:“他离开中国去朝鲜前,也当面问过我这个问题。”

“那么,爸爸您告诉他了吗?”

“我说的是:‘等你回来,爸爸给你个答复。可是他这一走……”

毛主席没有再说话,只是静静地回忆起关于岸英的往事……

一、聚少离多的童年

1922年10月23日,湖南长沙成百上千的泥瓦匠工人,为争取更高的工资待遇,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开展罢工游行。与此同时,毛泽东妻子杨开慧产期将至,已被娘家人送去医院待产。

图|毛泽东

24日凌晨,得到消息的毛泽东急匆匆赶到医院。他的头发已经被雨水打湿,眼睛也布满了血丝,身体裹在一件破旧、肥大的对襟衫里,显然,刚从罢工游行的队伍中赶过来。

尽管神情疲惫,但一看到待产的妻子,毛泽东说话就非常兴奋:“你要好好休息,抓紧为我们生个大胖小子。我在那边的活动,你也不要担心,我们一定会胜利的。”

说完,毛泽东便转身回到住处,为罢工运动写了一篇檄文。在接下来的三天三夜里,他醉心于工作,压根不知道就在他走后不久,儿子已经呱呱坠地。

几天后,政府同意提高工价,工人罢工运动取得胜利。毛泽东再次回到杨开慧身边,身上穿着的还是那件对襟衫,看着妻子怀里熟睡的儿子,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杨开慧笑着对丈夫说:“别发呆了,快给儿子想个名字吧!”

毛泽东来回踱步,想了几分钟,说:“就叫毛岸英吧!伟岸的岸,英雄的英,毛岸英。你觉得怎么样?”

“好名字!”

毛岸英出生后,由于父亲工作的特殊性,他从小只能跟随父母辗转广州、上海等地。虽然与父亲不能经常见面,但母亲却能时刻陪伴在他身边,让他颠沛流离的童年,有了些许慰藉。

1923年4月,毛泽东被湖南军阀赵恒惕通缉,只能离开湖南避难,第一次与妻儿分别。 临走前,毛泽东依依不舍,杨开慧为了他的安全,多次催促他赶紧离开。

正当毛泽东还在犹豫时,突然看到已经半岁大的岸英,正在眨巴着眼睛望着自己,他转过头对杨开慧说:“都这么晚了,我的伢子还没有睡着,看来他和你的想法是一致的。”

毛泽东离开湖南后,辗转多地,参加了中共三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当年9月16日,毛泽东回到长沙,分别近半年后,一家人终于再次团聚。此时,毛岸英已开始摇摇晃晃学走路,毛泽东心中感慨万千。

两个月后,毛泽东再次南下赴广州参加革命。离别时,已满周岁的毛岸英,或许是感知到了父亲即将离开的氛围,他拉着父亲的衣襟嚎啕大哭。

毛泽东怜爱地抱起儿子,将他交到妻子手中,提着手提箱义无反顾离开了。

一年后,已在上海安定下来的毛泽东,写信让杨开慧带着家人来沪相聚。待杨开慧带着老母亲和孩子(二儿子毛岸青已出生)到达上海时,毛泽东发现两岁的岸英已跑得飞快。

转眼间到了1925年春节,毛泽东带着家人回到长沙板仓杨开慧家。在这里,毛岸英度过了童年中最快乐的一个新年。

图|杨开慧与毛岸英、毛岸青

几天后,毛泽东和杨开慧商量,带儿子回老家湘潭韶山冲一趟。杨开慧同意丈夫的提议。

于是,一家人坐着板车,摇摇晃晃走过了湖南乡下的山山水水,很快,云霞掩映的韶山冲出现在了毛岸英眼中。

毛泽东牵着毛岸英的手踏进毛家老屋,发现里面的陈设与自己离家时几乎一样,黑色的饭锅、方形的地炉,触景生情的毛泽东眼眶逐渐湿润。年幼的毛岸英就在一旁安静地陪着父亲,不哭也不闹。

随后的日子里,毛泽东依旧为革命事业全国奔走,杨开慧带着孩子辗转相随。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迫于形势,毛泽东决定前往湘赣边界组织秋收起义

毛泽东清楚湘赣边界环境恶劣,他不想让妻儿跟着吃苦,决定将他们留在长沙。没想到,就此一别,他与杨开慧便是永别,再次见到毛岸英也是19年后。

1930年10月,湖南军阀何键派人将杨开慧逮捕,一同被捕的还有她8岁的毛岸英与家中保姆陈玉英。

在狱中,杨开慧时常受到严刑拷打,最重的那次酷刑,杨开慧昏迷三天三夜。艰难醒过来后,她对毛岸英说:“我们这里的情况,你记住了吗?你将来要怎样告诉爸爸?”

毛岸英攥紧拳头回答:“我记得住,如果出去了,我要好好告诉爸爸,我们一定要报仇。”

每天晚上,毛岸英躺在妈妈和陈玉英中间,依偎着妈妈身上的伤痕沉沉睡去……

被关在监狱的那段时间里,陪伴毛岸英时间最长的人,是保姆陈玉英。当杨开慧被敌人折磨得生命垂危时,照顾毛岸英的任务便落到了陈玉英身上。

1930年11月,长沙识字岭,杨开慧被敌人残忍杀害。临刑前,杨开慧将毛岸英和家里的毛岸青、毛岸龙托付给陈玉英,请她一定照顾好孩子。

杨开慧牺牲后,陈玉英一直鼓励毛岸英:“再坚持几天,你爸爸一定会想办法救我们出去的,要有信心!”

几天后,在社会名流蔡元培、章士钊等人的施压下,何键被迫将陈玉英和毛岸英放了出去。

1931年春节,毛岸英三兄弟在舅母李崇德的陪同下,经武汉中转来到上海,在叔叔毛泽民的安排下,进入专门收养中共烈士子女的大同幼稚园生活。

二、流浪上海街头,辗转抵达苏联

在大同幼稚园待了不到1年,因叛徒出卖,幼稚园被迫就地解散,此时毛岸英最小的弟弟毛岸龙已不幸夭折,他和二弟毛岸青被党组织寄养到了幼稚园负责人董健吾家里。

图|董健吾

后因革命需要,董健吾撤离上海,只好将兄弟俩交给家人抚养。一开始,董健吾的家人非常重视两个孩子的安全问题,为躲避特务搜查,经常搬家。但长期的东躲西藏与经济艰难,让董健吾家人对两兄弟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一天,毛岸英偶然听到董健吾妻子在房间里向回家探亲的董健吾抱怨:“家里多了几张嘴巴,现在都入不敷出了,你得想办法呀!”

董健吾无奈地说:“你问我,我也没办法呀!总不能把孩子丢大街上吧?”

由于母亲过早牺牲,得不到母爱的毛岸英,对周围的环境十分敏感,他会时刻关注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小心谨慎生活。听到董健吾妻子的抱怨后,1935年秋,年仅12岁的毛岸英带着弟弟离家出走了。

在上海街头,兄弟俩过起了《三毛流浪记》里小三毛一样的生活,直到1936年才被地下党组织找到。

同年夏天,经毛泽东同意、党中央批准,毛岸英和弟弟被送到苏联,过起了无父无母的生活,长达10几年。

1938年的一天,经过长征,已经在延安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毛泽东,收到了一份来自苏联的特殊礼物:毛岸英两兄弟的照片。

这是父子三人分别11年后,毛泽东第一次见到儿子的模样。他小心翼翼拿起照片,仔细端详,笑着对身边的警卫员说:“十几年不见了,没想到我的两个细伢子都长这么大了。”

接着,激动的他提笔给儿子写信:“岸英、岸青你们好!爸爸在延安很想你们。你们有没有想爸爸呢?从朋友那打听到,你们在苏联过得很好,爸爸听完很开心。对了,你们寄来的照片,爸爸收到了,现写信回复,也希望你们能够写信给我……”

一个月后,因一直没有收到儿子的回信。毛泽东又托朋友给儿子寄了一封信:“上一个月,爸爸给你们写的信,你们有收到吗?如果收到了,请速回信给我!”

信件交到朋友前,毛泽东还特意拆开信封,在里面夹上了自己的几张照片。

毛岸英兄弟俩收到父亲寄来的信后,热泪盈眶,抱着信纸久久不能平静。当时,在伊万诺夫市读中学的毛岸英,饱含情感给父亲用俄语写了一封长信,信中交代了自己在苏联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年纪不大的毛岸青,也在哥哥的指导下写了一封短信。

兄弟俩的信寄到延安后,由于战事吃紧,毛泽东一直没有时间给儿子写回信,直到1941年1月31日,才写了一封简短的回信。

信件的字数虽不多,但其中饱含一位父亲对儿子的真情与厚意,字里行间都透露出父亲对儿子的牵挂与思念。

最重要的是,毛泽东没有居高临下,采用命令的语气传达自己的想法,而是以平等协商和恳切态度,袒露自己的心声,希望儿子通过努力学习,成为有坚定理想信念、真正学问,奋发向上、脚踏实地的青年。

在信中,他这样交待儿子:“青年人精力旺盛,应多学习自然科学,辅之以社会科学……只有学习科学,才能获得真学问,今后才能受益无穷……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脚踏实、实事求是,别人的鼓励可以接受,但切不可沉溺其中,滋生自满之气,贻害无穷……”

图|毛泽东信里附的照片

一封简单的家书,承载了毛泽东对儿子深沉的爱,更指引他们朝正确的人生方向前进。

三、回国后,接受父亲的“改造”

1946年1月,毛岸英乘坐的飞机平稳落地延安机场,毛主席拖着病体前往迎接。

当阔别祖国10年,穿着苏式军装的毛岸英从飞机上缓步走下来时,等候多时的毛主席第一个走上前去,紧紧抓住了儿子年轻的双手,半晌都没有说话。

此时,距离父子上次见面,已经过去19年。当年那个稚嫩的,围着父母转的小男孩,如今成长为一位英姿飒爽的青年。

毛主席看着快认不出样子的毛岸英,开心地说:“长大了,都成英俊的小伙子。”

受过苏式教育的毛岸英,热情拥抱父亲,嘴里不断喊着:“爸爸,爸爸,您不知道我有多么想念你呀!”

一直没回过神来的毛主席,也不断回应儿子:“爸爸也想念你呀!我的岸英!”

几天后,毛主席的身体逐渐痊愈,他马上投入到了“改造”毛岸英的工作中。

有一天,和往常一样穿着苏式军装的毛岸英,来到父亲的房间聊天。一进门,便看到父亲桌上摆着丰盛的午饭。他自然拿起碗筷吃了起来,还招呼父亲一起吃。

毛主席故意皱起眉头说道:“你不能吃这些。”

毛岸英疑惑地问:“为什么?”

“这些是中央给我安排的病号餐,我吃,是为了完成任务……算了,你都动筷子了,这顿就当我为你接风洗尘吧,下不为例呀!”

“那我以后吃什么?”

“延安的食堂分小灶、中灶和大灶。小灶是给中央领导吃的,中灶是给军官吃的,大灶是给普通战士吃的。以后你就跟着普通战士一起吃大灶。”

“可是,爸爸,我在苏联也算个上尉,可以吃中灶的!”

“如今延安粮食紧张,你作为我毛泽东的儿子,理应带头吃大灶。”

毛岸英不再反驳,默默吃起了饭。

图|毛主席和毛岸英

毛主席静静看着儿子吃饭,可是越看越不对劲,终于他找到了原因。他说:“你以后不要再穿这套军装了,换上我的这套棉衣。”

“有什么问题吗?爸爸!”

“这里的战士都穿粗布衣服,就你一个人穿着精致的苏式军装,显得格格不入。别人见到你,怕是都不敢与你说话了。这样你是融不进集体的。”

毛岸英听完恍然大悟,原来这几天,他和其他战士打招呼,别人都不理他,是这个原因呀!

就这样,一个长年接受苏式教育,习惯喝牛奶、吃面包的苏联上尉,从此开始就着黄土高坡的烈风,喝上小米粥、啃上硬窝头。

毛主席对毛岸英的改造还远不止这些。一天,毛主席找到毛岸英,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过去,你在苏联喝过洋墨水。现在回国了,我打算把你送去‘农业大学’、‘劳动大学’,接受农民的再教育。过几天,我帮你找个老师,你跟他学就行。”

毛岸英欣然应允:“谢谢爸爸!”

4月8日,毛主席将一位农民劳模带到毛岸英面前,告诉他:“他就是我给你找的老师,以后你要跟老师学习种地、打粮食。”

毛岸英住进了这位农民的家里,与他同吃同住。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在村里开了个夜校,教村里的年轻人读书认字。

后来,蒋介石下令进攻陕北地区,毛岸英不得不提前结束了“农业大学”的学习。

9月25日,毛主席见到了学成归来的毛岸英,看着他黑里透红的脸庞,又摸了摸他长满老茧的双手,高兴地说:“好啊!看来老师对你的改造很成功!”

毛主席时刻不忘群众,也提醒子女和广大干部不能脱离群众。从送儿子去“农业大学”这件小事上,就很好体现了他的这一原则。

今后的一年时间里,毛岸英入读“窑洞大学”,跟随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等人学习中国历史、文化与哲学。

1947年,毛岸英参加土改运动。在西柏坡举办的一次大会上,周恩来对毛岸英在土改运动中做的工作和提出的一些建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图|毛主席和毛岸英

会后,毛主席专门写信提醒儿子:“不着边际的虚荣心不能有,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计一时的得失。”

1950年5月,根据父亲的提议,毛岸英回到湖南老家,拜访老外婆、寻找当年照顾自己的保姆陈玉英。

接到通知的陈玉英,从老家赶到毛岸英外婆家,见到了分别近20年的毛岸英。

湖南之行结束后,毛岸英回到北京,进入北京机器总厂工作。10月,毛岸英报名参加志愿军,赶赴朝鲜战场。

四、牺牲后,毛主席常常睹物思人

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牺牲于朝鲜大榆洞,这件事成了毛主席晚年无法愈合的伤痛。

抗美援朝结束后,曾有人建议将毛岸英的遗骸运回国内安葬,毛主席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有一次,因为这件事,他甚至发起了火:“毛岸英是我的儿子,可谁家的孩子不是孩子?开了这个先例,其他烈士要不要运回来呢?以后,不要提了,帮倒忙。”

毛主席不到20平米的卧室里,有几个木柜子,其中一个专门用来存放毛岸英的遗物。这些遗物分为两份,一份是毛岸英出征前,留在家里的衣服;另一份是,他牺牲后,从朝鲜带回来的遗物。

这些遗物,毛主席每年都会悄悄拿出来看一看,每次看,他都会站在原地,一动不动盯上几分钟。有时,主席手里夹着烟,却一口不抽,只拿着毛岸英穿过的那件黄色衬衣发呆,似乎在睹物思人。

看过后,毛主席会叫来工作人员,叮嘱他们:“这些东西收回去吧!还是放原来那个柜子里。”

为了妥善保管好这些遗物,毛主席的管家吴连登等人,每年夏天都会将他们拿出来晒太阳。有几次被毛主席撞见了,他只是淡淡地说:“晒东西呢!”

虽然毛主席老远就认出了这些东西,可他从来不提“这是岸英的遗物”,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十分默契,从来不在毛主席面前提起毛岸英。

上个世纪60年代末,毛主席第一次主动和吴连登提起毛岸英,也是唯一一次。主席说:“转眼,岸英已经走了十几年了,怪想他的。”

吴连登安慰主席:“主席节哀!”

“岸英是个好孩子啊!从小吃尽了苦头,没享过几天福就走了……”

“是啊!”

“我还记得当年,他和岸青在上海流浪的事,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孤苦伶仃的,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对了,他还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这都是很了不起的事……”

晚年,吴连登在接受采访时,叹息地回忆道:“尽管主席对岸英的牺牲,一直保持平和的态度,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是掩盖不住的。即使他不说,我们也能感受到。”

在毛泽东心中,儿子毛岸英是十分优秀的。军旅作家刘毅然记载过一个细节,刘思齐曾给毛泽东看过毛岸英的日记。在日记中,毛岸英多次写道:“作为毛泽东的儿子,我合格吗?”

图|毛主席、刘思齐和毛岸英

毛岸英牺牲多年后,刘思齐代丈夫向毛主席询问了这个问题的答案:“爸爸,岸英在日记本中一直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当您的儿子,他合格吗?今天我想当面求得这个答案。”

毛主席说:“其实岸英也问过我这个问题……”

“那您是如何回答的呢?”

“当时,我没有直接告诉他。我说的是:‘等你回来后,我再告诉你。’可惜……”

两人沉默了片刻,毛主席继续说道:“我现在可以告诉你这个问题的答案。”

“是什么?”

“合格,岸英是我的骄傲!”

毛主席的这个回答,令刘思齐热泪盈眶,也让后来了解到这一答案的读者泪目。

是啊,毛岸英不仅是毛主席的骄傲,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没有他和成千上万中华儿女的牺牲,哪有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

谨以此文向毛岸英烈士和毛主席为革命牺牲的家属,致以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