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里尸还葬耳

说出这句旷世名言的人是东汉名将马援,马援起初并不是刘秀的部下,他在王莽末期任新成大尹(太守)一职。

不久,天下大乱,王莽败亡,他投奔了已在天水起兵的老友隗嚣,被任命为绥德将军。

说起来,马援也是将门出身,他是战国名将赵奢的后代,赵奢曾被封为“马服君”,所以他这一族改赵为马姓。

隗嚣灭亡后,西部羌人开始叛乱,金城郡已被羌人占据。

而金城郡又毗邻陇西,马援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光武帝刘秀认为马援是平定羌乱的最好人选,于是任命他为陇西太守,这一年马援已经四十九岁,在古时,这个年龄已是迟暮之年。

上任后,马援快速挑选了三千精骑兵,对临洮先零羌发动奇袭。

先零羌猝不及防,抵挡不住东汉精锐铁骑的攻击,四散而逃。

首战告捷,俘获牛、马、羊等牲畜万余头,逼降羌人万余。

溃逃的先零羌人与其他部落聚集于浩亹,有数万人马,经常四处劫掠,残害当地百姓。

马援与赶来增援的扬威将军马成会师,共同进剿浩亹。

羌人吃过马援的大亏,知其历害,不敢与其正面硬杠,只好携家小和辎重转移到允吾谷,握险而守。

这样并不能使羌人高枕无忧,在当地牧羊人的带领下,马援率军趁月黑风高之际从一条秘密小道开进,天明之际突然发动攻击。

羌人大惊,仓皇逃命,退守唐翼谷。

善谋的马援以疑兵之计,正面佯攻,暗地里派千余名骑兵绕到羌人背后,四处纵火,狂呼大叫,造成大部队进攻的态势。

羌人大乱,夺路而逃,辎重和牲畜损失殆尽。

经此一役,羌人的势力被逐出金城郡,前后只用了半年时间。

金城郡刚平定,武都的羌人又发生暴乱。

武都地处嘉陵江上游,是汉人氐羌杂居之地,当地羌人勾结塞外羌族,劫杀汉民与官吏。

光武帝急命马援前去平叛。

马援领五千精兵南下,一路攻破羌人据点,进抵氐道县。

羌人不敌,退据山岭,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但马援却有了破敌之计,他命部队在水草丰茂区域安营扎寨,日夜守备,并不发动攻势。

仅过了数日,羌人因缺乏饮用水和牧草,军心大乱,羌人诸部首领率主力逃离武都,剩下的老弱病残约万余人向马援投降。

武都郡平复。

公元40年,南方交趾(今越南北部)爆发大规模起义,此地属大汉领土。

起义的诱因是当地麊泠县土族将领的女儿征侧的丈夫被交趾太守苏定所杀,于是她与妹妹征贰聚众起兵,想替夫报仇。

随后,周围的九真、日南、合浦等三郡越人起兵响应,一时间声势浩大,占据了六十五座城邑,征侧被推举为王。

光武帝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领军南征。

两年后,马援的南征兵团抵达浪泊(今越南河内附近),征侧率起义军迎战,可他们都是当地土著,如何能与训练有素的正规军较量,起义军被打的大败而逃,投降者万余人,斩首数千。

徴侧姐妹后撤至禁溪,马援穷追不舍,不给她们任何喘息的机会,起义军四散溃逃,无心再战。

征侧姐妹拒绝投降,走投无路,投江自尽。

平定交趾后,马援在当地兴修水利,完善当地的法律制度,以缓和汉人与越人之间的矛盾。

并在当地立了根大铜柱,上面刻六个大字:“铜柱折,交趾灭”。

公元47年,南方蛮夷部落发生叛乱,前去平叛的汉军将士在武溪被蛮夷人伏击而全军覆没。

已六十二岁高龄的马援向武帝请命出征,皇帝见他年事己高,不忍心在让他效命疆场。

马援当场秀了一把武力,皇帝见他依然身手矫健,就任命他为南征统帅,另派中郎将马武耿舒为副手,率四万大军,南下武陵郡

汉军到达武陵后,在临乡打败当地蛮夷武装,斩俘两千余人,首战告捷。

其余蛮夷退入山林中,马援指挥汉军稳扎稳打,不急于求成,逐渐逼进到蛮夷的要塞壶头山,占据此山便可直捣蛮夷的中心地带。

但蛮夷在此山据有重兵,加上地势险要,战役打的十分艰难,此时,南方湿热的气候又使疾病在汉军中蔓延,马援不幸身染疫病。

但他依然拖着虚弱的身体指挥战斗,最终病死军中,时年六十三岁。

实践了他自己“马革裹尸”的信念。

马援去世后,监军宗均挺身而出,效仿前朝陈汤,矫诏安抚蛮夷各部,归降者既往不咎。

疲惫不堪的蛮夷各部出现了分歧,主和派杀掉主战派的首领,向汉军投降。

这次声势浩大的南方蛮夷叛乱,终于在马援去世数月后平定,也算是为他的戎马一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