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族抗战后期雪商亳县的建立与发展

李毅将军

雪商亳县的建立与发展(节选)

陈剑江 谢胜利 高永澜

1944年8月,彭雪枫奉命率新四军四师主力跨过津浦路,挺进豫皖苏边敌后,开展抗击日伪的斗争。11月20日,十一旅三十二团于永城商丘、亳县的结合部,开辟建立了商永亳县(现分属永城、夏邑、虞城商丘县亳州市管辖),1945年2月,为纪念彭雪枫英勇殉国,永城县改名为雪枫县,商永亳县也随之改名为雪商亳县。雪商亳县所处的位置十分重要,它既是豫皖苏边区与水东地区联系的纽带,也是华北、华中两大战略区的重要通道,所以自成立之日起,即处于激烈的斗争之中,先是与伪、土顽进行殊死的博斗,后又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长达三年的血战,并在斗争中日益发展壮大。至1948年秋,全县已发展到12个区,3000多个自然村,45万多人口,120万亩土地,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淮海战役后,豫东皖北完全解放,根据新的形势需要,行政区划按原建制恢复,雪商亳县遂于1949年2月撤销。

雪商亳县是中国共产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立的边区县,它虽然只有四年多的历程,但却在豫皖苏边区打败日本侵略者和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胜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一、建立雪商亳县争取抗战最后胜利

(一)新四军四师西进与雪商亳局面的开辟

进入1944年,国际国内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日军为挽救其孤悬南洋的不利局面,于4月发动了旨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投。在河南战场,日军仅投入了约10万兵力,而国民党的40万正规部队,却一触即遗,在37天内损失了20余万,丢掉郑州、洛阳等38座城市和县城。为了牵制日军对正面战场的进攻,拯救河南沦陷区同胞,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实现控制中原的战略部署,中共中央于5月11日,向华中局、北方局发出对河南工作方针的指示;7月25日,根据情况的发展,又发出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令。8月15日,彭雪枫即率新四军四师主力西进,越过津浦路,接连攻克了多处日、伪、顽据点,歼灭了大量敌人,相继恢复了萧县,宿西、永城、夏邑等县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了路西地委和军分区(年底易名为淮北二地委和军分区),在此期间,冀鲁豫军区亦派部队南下水东地区,积极与日伪作战。以策应四师西进。

10月下旬,四师主力于保安山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的军事围攻,豫皖苏边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11月1日,中共中央电示张云逸、饶漱石:淮北路西部队击败王毓文进攻之后,估计顽军暂时不会大举再次向我进攻。我应利用目前时机迅速巩固涡河以北阵地,并迅速打通与水东的联系。主力部队经过短期休整后,应迅速部署,分头进行涡河北岸的群众工作及执行打通水东的任务。当时淮北二分区与水东之间有百余公里宽的敌占区,其北部商丘一带有敌伪重兵盘踞,其南部隔涡河为国民党顽军所把守,只有永、商、亳三县交界处为一东西走向的薄弱地带,开辟了这一地区,也就建立了由淮北一分区到水东的通道,中央控制中原的战略部署才可能实现。据此,当月8日,韦国清、张震、吴芝圃作了如下部署:十一旅以三十二团附骑兵大队进入永商边活动,执行打通水东任务。其旅直率三十一团仍留涡北永南,相机开辟永商亳。19日,根据敌情变化,十一旅全部配合师直骑兵团由涡北龙山集北进,20日进至永商边,一举攻克土顽蒋心亮(国民党苏鲁豫皖挺进军第二纵队长、商丘县党部书记长)部盘踞的马头寺及其西北刘光楼、刘胡亮等据点,消灭其第三支队张德功部500余人,接着又于商亳边全歼其第四支队郑守三部一个营,俘其营长以下500余人,缴获轻机枪二挺,步枪400支,手榴弹20多箱。此次战斗,打开了商永亳的局面,奠定了建县的基础。

(二)商永亳县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马头寺战斗后,中共商永亳县委、商永亳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商永亳县总队于11月25日在马头寺宣布成立。三十二团政委李毅兼任县委书记,丁希凌任副书记兼任县长、县总队长和政委,殷效舜任县委委员,负责组织工作及抗日救国会工作。2月,张景华任县委委员、县总队政治处副主任,负责宣传工作。当时干部很缺,敌情又很严重,困难很多,但县党政军领导依靠武装力量,以大无畏精神,大刀阔斧地开展建县活动。一方面在控制区广泛召开群众大会及开明士绅座谈会,讲解党的抗日主张,宣布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和各项政策,并以武力攻克日伪据点,摧毁其下层政权,以打击敌人的反动气焰,鼓舞各阶层群众的抗日热情和斗志;一方面将带来的干部立即分配到各区乡,并起用一部当地干部加紧建立我方区乡政权。至12月中旬,全县已建有永四、商三、商五、亳二四个区,含15个乡120个保。这些政权机构虽然大多不够健全,其中有八个乡50个保尚属两面政权,但商永亳县的基础总算奠定了。

1945年2月,根据华中局和新四军政治部《关于纪念彭雪枫同志的决定》,商永亳县更名为雪商亳县。同月,李毅调走,丁希凌任县委书记。在此前后,接连派来冯登紫任副县长,谭勋任县总队参谋长(不久任副总队长),徐爱民任县总队政治处主任(三人均为县委委员),胥照五、刘廷良任县委城工部正、副部长(对外称新四军四驻雪商亳办事处正、副主任),使县级领导力重得到充实和加强。与此同时,县政府亦设立了秘书科、民教科、财粮科、货管科(后改为货管局)、金库及公安局、交通局等工作机构。区乡政权亦得到充实和发展,对接管过来的基层政权,亦进行了初步整顿和改造,使不少两面政权变成为只拥护共产党的一面政权。7月,在中心区马头寺一带又建立了马头区。雪商亳县已成为淮北二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多方开展工作,争取抗日战净的最后胜利

1、动员群众,大力发展武装力量,配合主力部队开展抗日武装斗争。

雪商亳县开辟之初,全县共有伪据点28个(属商丘县境15个,亳县境9个,永城县境4个),主要由伪十四、十六、十八三个师所盘踞,另附一些伪警防队、自卫团等;土顽刘子仁、蒋心亮、田中田等部虽然遭到沉重打击大部南逃,或依附于伪据点周围,但仍不时向我控制区偷袭,加之附近的商丘、亳县日伪都驻有重兵,可以随时对我控制区进行“扫荡”,所以该县的军事斗争形势是相当严梭的。

基于上述情况,雷商亳县建县伊始即在三十二团的支持下,成立了县总队,同时大力发展区乡武装。到12月14日,县总队即发展到42人,区队85人,乡队0人,共217人,并拥有机枪二挺,步枪110支,之后随着各级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反奸反霸、减租减息斗争的进行,在全县控制区内普遍开展了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枪出枪、参军抗日、当兵防匪的活动。一时间“要想不出伪军粮,大家必须扛起枪”“秫苗青,麦穗黄,防止鬼子来抢粮,大家快把民兵当”等标语口号到处传播,结果不仅使县总队、区队、乡队迅速得以发展壮大,还较普遍地建立了基层民兵组织,其中以亳二区最为出色,该区民兵不仅数量多,战斗力亦强,还能自已制造地雷等武器。民兵工作的开展使武装建设有了较雄厚的群众基础,形成了一条民兵脱产参加乡队,乡队升区队,区队再升县总队,县总队又上升主力的扩大武装的线路。至1945年6月,全县已建立四个民兵大队,14个民兵中队,35个民兵小队,民兵总数达1475人;各区建有区大队,各乡建有乡中队,队员总数达千余人,县总队亦发展到千人以上。

雪商亳县地方武装从建立时起就坚持灵活机动、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它密切联系基干民兵,积极配合主力,打了不少巧仗,取得了辉煌战绩。亳一区区队成立的第二天,区委书记姜延斌、区长鲁博华就带领仅一条半枪的区队,夜袭了小奈集伪乡公所,俘联保主任以下20余人,缴获步、手枪十余支。同年年底伪四方面军派一个师在张集、三里湾、董楼等村安设据点,企图蚕食雪商亳地区,为解除此威胁,该县地方武装配合十一旅三十二团,分别包围了这三个据点,采取“围三打一”的战术,将董楼据点攻克,歼敌一个营,俘300余人,其余两据点被迫撒走。1945年初,彭雪枫英勇殉国的消息传出,二分区指战员无不悲愤万分,决心以战斗的胜利去悼念彭雪枫师长。从1月中旬开始,分区与各县部队在宿西、亳北向伪据点左续出击,奋勇杀敌。不到一周雪商亳武装配合分区部队,在亳北连拔颜集、袁庄、仲大庄、杨子集、黄楼等多处伪据点。在颜集、袁庄二地毙俘伪军百余人,缴获步枪百余支,子弹500余发,手榴弹千枚,电话机两部。1月28日,我军一部又奔装了驻济阳集西北刁楼的伪四方面军一个连,毙伤十人,俘36人,缴获步枪30支,子弹439发,手榴弹40枚及其它军用物品。4月,四师十一旅进至商亳交界一带活动,亳二区队机智配合,攻克了芦庙伪据点。在此期间,雪商亳县委城工部也组成一支精于的武工队,经常深入敌人腹地,进行游击活动,捕杀罪大恶极的汉好分子,开展抗日宣传,建立移密联络点,逐步向西发展,打通与水东地区的联系。

雪商亳县武装斗争的成功开展,有力地打击了日伪顽对根据地的蚕食与进犯,保护了减租减息的顺利开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保证了雪商亳县抗日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2、发动群众,建立群众组织,开展减租减息增资运动,改善群众生活。

雪商亳县建立之前,这里的群众饱受日伪顽匪的剥削和蹂躏,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雪四区的董大庄944年夏尚有牲口200头,建县时仅余13头;杀猪庄原有牲口七八十头,建县时利下不到十头。马头寺本是个较大的集镇,集市贸易一向比较繁荣,但几年来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如1944年前十个月,平均每亩出款近万元,粮100余公斤,群众生活极端困苦,集面已败落不堪,建县时已有1/3的户数出外逃荒。附近的营廓、黄家一带封门逃荒的更占一半以上,连一般的地主也有不少出外逃荒的。亳北一带每乡都设有老蒋(蒋心亮)、新蒋(蒋心纯)、伪十四师、十六师、十八师五个方面的主任,他们像走马灯似的催粮要款,这个要过那个来,加之保甲长借机明吃暗贪,更增加了群众的负担,外出逃荒的也是成群结队。

雪商亳县建立以后,县委和县政府为了安定民生,迅速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是登记地亩,实行公平负担;二是筹集粮款,对最困难的村和户进行数济;三是下大力气,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和增资运动,有关政策,按照二地委的统一规定执行。在减租方面,包租,实行二五诚租,并且根据年景好坏,实行“满收满交,半收半交,不收不交”;分租,过去对半分的改为三五、六五分,过去四六分的改为三七分;在游击区或两面、三面地区,实行一成五到二成减租。在减息方面,规定凡旧债利过本的,停利还本,利过本一倍的,本利停付;新债一律按粮计算利息二成到五成。在增资方面,大领、二领、三领的最低年工资分别不得低于300、200、100公斤粮食,品种麦秋各半。为了探索“双减”的经验,使其能够在全县迅速开展起来,1945年2月中旬,县委组织了“双减”工作队,在丁希凌和殷效舜的带领下,进入马头寺进行试点。经过一个月的深入群众,宣传政策,访贫问苦,扎根串联,使广大群众提高了觉悟,增强了信心,建立了农会组织,依靠自已的力量向地主阶级进行了清算斗争。试点成功后,又扩大到周围的董大庄、小董庄、董四口楼等村,接着便在全县推广。运动中多数地主经过教育和群众的压力,采取了较为合作的态度,但也有少数地主,特别是过去当过权或有其他仗恃的地主,或者公开对抗,或者暗地破坏,如威胁佃户、雇工,将土地抽回,将座工解雇等等。在他们的影响下,一些愿意按政府规定办事的地主也采取了观望态度。为此。凡遇到类似情况的村庄,都首先开展了锄奸反霸斗争,以便把反动恶霸地主的气焰打下去,把群众的优势树立起来,为“双减”运动扫清道路。如亳二区恶霸地主韩胜清和二老毛,过去罪恶很大,此次又反对“双减”,区委经过充分发动,便在县委的支持下,于杨庄召开了反霸斗争大会,由苦主在会上诉苦,群众当面与其说理会后组成退评委员会,将其部分财产设收折价退给了苦主。此举大长了农民的志气,大灭了地主的威风。该区的”双减”运动随即迅速开展起来。

这次“双减”,主要是在我控制区进行的,面不算很宽,但其成果和影响仍蔚然可观。经过“双减”,一些最贫苦的农民得到了经过斗争而获得的果实,初步改善了生活。据1945年年中四个区的不完全统计,982户佃户向388户地主回收多交租粮9万余公斤,息粮2500余公斤,钱24万余元,增资雇工146人,一增粮近25万公斤,钱2.7万元。他们高兴地说:“新四军带来了雨水,带来了福星”“几年的黑暗日子,今天总算打开了窗子。”他们的政治觉悟也由此大大提高,许多人都成了积极分子,其中保级积极分子176人,乡级积极分子80人,县级积极分子七人。他们大多成了基层政权的骨干力量,有些还担任了区乡领导职务,如雪四区的董训明、何长元,商三区的杜克明等,都被选配为区农会主任或副住任。在“双减”运动中,以农救放会为主体的各种群众组织也相继建立,其中区农会3个,乡农会13个,保农会77个,会员2.4万余人;区工会一个,乡工会二个,保工会八个,会员157人。前面提到的民兵队伍也是在此期间发展起来的。与此同时,农村党员也从无到有,发展到200余名,使全县党员总数达319名,建立了11个支部46个小组。群众的真正发动,群众组织和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使雪商亳根据地有了立于不败之地的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

3、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成线。

雪商亳县在深入开展群众运动的同时,还正确地执行了党的团结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力量,孤立和打击顽固分子的方针使统战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中共雪商亳县委刚成立,即对周围情况认真地进行了分析,对不同对象制定不同的方针。如对国民党顽固派刘子仁、田中田、冯开勋部过去曾坚决反对我们,我西进后仍顽固坚持反共立场,把我看成头号大敌,积极向我进攻,我则对其采取坚决打击、消灭的方针。我西进后,对我暂取守势的落后势力,则对其加强联络,争取其不向我进攻,继续保持中立态度。对开明士绅、知识分子和爱国青年等,则通过各种形式的宣宜传,讲明我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团结他们与我党一道合作抗日。对开明士绅,该县在马头寺周围,重点作了董圣琢、董圣环、杨立庭的统战工作;在亳东北彭庙一带作了彭文焕、杨松岭的统战工作,他们都是这一带的大地主,又是三番子头目,在地方上具有一定的实力和号召力,他们和顽伪田中田、蒋心亮、蒋心纯等也有一定的联系。雪商亳开辟之初,在会道们林立、封建势力强大、环境严安的情况下,争取这部分人对于我们能否很快站住脚显得十分重要。通过深入地宣传教育,他们有的表示愿意支持我政府工作,带头执行减租减息政策:有的甚而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利用社会关系,到敌占区为我购买枪支弹药和医疗器械,或者帮助我搜集敌人情报,营救我方被俘人员。连住在敌占区的开明士绅,有的也应邀到中心区参加我召开的有关会议;有的开明人士还参加了民主政权工作,如亳二区的陈子明,过去曾在旧军队里服务,雪商亳县建立后,他为党的团结抗日政策所感动,当了抗日民主政府的乡长,并亲将儿子送到区队当战士。南马牧的开明人士任华亭,被选为县参议员。对土顽的家属,我亦采取争取的方针,教育群众不要歧视他们,还召开他们的座谈会,要他们告诉当顽军的亲属,不要与人民政府为敌。即使对蒋心亮的家属,我亦以礼相待,表示团结的愿望。

由于成功地贯彻了党的统战政策,不但在中间营垒、甚至在敌对营垒坐中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几个逃跑的顽伪主任主动返回,蒋心亮的个别区长、乡主任也跑回来与我联系。未跑的顽伪主任也大多自动不干,有的还把减的武器交给政府。这样一来,我之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敌对势力则日益削弱和孤立。

4、加强伪军工作,分化瓦解做人。

雪商亳县成立不久,县委即成立了城市工作部,对外称新四军四师驻雪商亳办事处,既属雪商亳县委领导,又是四师的个敌工站,主要任务是开展永商亳一带伪张岚峰部的争取和分化瓦解工作,及打通二分区与水东地区的联系。

在伪军工作方面,该部把县内各伪军据点作为主要工作对象,通过各种关系与其建立联系,使其不向我进攻,并派人打入其内部对其进行争取和分化瓦解。对住在我控制区内的伪军家属,亦利用座谈会等形式,对其开展工作,向其宣传党的政策,动员他们劝其子弟亲属回家种田,不要继续为日伪卖命,与人民为敌。特别是我按照宽大政策,释放了伪会亭乡乡长王德胜和他们的大队长,对分化瓦解伪军产生了很大影响,许多人不但不再与我为敌,反而宜传共产党的政策好,新四军行仁政,以德感人。影响所及,不少伪军自动回家种田,或携枪反正。

在争取伪军上层军官方面,雪商亳县配合四师亦做了大量工作。伪十八师驻地你城在雪商亳县境,1944年冬四师接管该师的争取工作后,日常的联络工作大都通过雪商亳县委城工部进行。1945年春伪张岚峰部特务团在雪商亳县的雷楼一带驻防,其团长王继贤通过县委城工部副部长刘廷良等人与四师接上关系,不久经刘廷良等人介绍,发展他为中共特别党员,为以后王任伪五十五师副师长时率部起义进一步打下了基础。

由于伪军工作的成功开展,一来分化瓦解了敌人,减轻了雪商亳根据地的压力;二来对敌伪军的情报有了较为可靠的来源。使我在对敌斗争中处于主动地位既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又能同机狠狠打击敌人。

(四)向日伪军发起最后攻击,雪商亳县全境解放

1945年8月13日,日军投降在即。雪商亳县全体党政军民按照淮北军区的统一部署,紧急动负起来,向境内的伪军发起了最后攻击,拔除其残存据点,使所辖的五个区、22个乡、10多个保(村)全部解放。

8月15日,日本宜布投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雪商亳县各区乡群众笑逐颜开,纷纷集会,热烈庆祝这一历史性壮举。亳区在陈楼召开庆祝大会,到会群众达4000余人。

9月21日,伪十八师4000余名官兵在该师师长、共产党员杜新民的率领下,于酂城宣布起义,酂城、龙岗、白庙、浑河集一带获得解放,雪商亳县的辖区亦随之扩大,增设了亳三区和观堂区。至此,全县已有七个区,32个乡,23.4万人;党的支部发展到32个,党员486人(乡和人口不含观堂区,党支部和党员不含观堂区和县总队)。(选自《中共商丘党史资料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2卷)》)

链接:新四军中走出来的将帅(123)——李毅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