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来大陆访问的台湾高层:返台后被“台独”威胁要判他“死刑”

1988年,台海之间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震动,在两岸隔绝几十年后,台湾“资深立法委员”胡秋原前往大陆探亲及访友,并在言谈中公开表示支持祖国统一,结束民族分裂。

事件一出立即引发了两岸的强烈反响,与大陆这边热烈欢迎的态度不同的是,台湾当局中“台独”分子深感震怒并在胡返台后公开表示要立即对其处决。

胡秋原大陆探亲事件作为两岸相处历程中的重要事件,改变了台海关系的走向,从一定程度上为统一大业的推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首访大陆,破冰之旅

在胡秋原老先生到访大陆之前,两岸的斗争仍然处于白日化阶段,不过,随着改革开放之后,大陆开始对台湾地区转变态度,逐渐开放了合作、共存的渠道。

尽管如此,在国民党的掌权之下,台湾地区依旧是对中国大陆保持着对立的姿态。

作为台湾“资深立法委员”的胡秋原显然和国民党内的一些激进派人士的态度截然不同,胡秋明是一个很坚定的统一派,早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胡就曾经在公开场合多次表达出支持两岸统一的信号,现在看来,这其实也是胡秋原老先生为首访大陆而释放出的积极信号。

1988年4月,胡秋原出任“中国统一联盟”荣誉主席,“台湾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顾问、名誉团长,这相当于为回到大陆做足了充分的“名号”准备,在这一个团体的名号环绕下,国民党放松了对胡秋原的“监管”,也正因为如此,胡秋原的“回家计划”才会进行了如此之顺利。

1988年9月12日,胡秋原老先生携妻子敬幼如、长女胡采禾及“统一联盟”代表,从美国旧金山直飞北京,随着这趟航班在北京机场的降落,也标志着台海的新阶段拉开了序幕。

胡秋原老先生抵京后,先后与李先念和邓颖超进行了会面,并且又重访了他的母校。

在此期间,他对外界多次发表了,祖国统一是必然趋势的言论,就在飞机刚刚降落首都机场,胡秋原就向媒体记者表示:“爱国就不能不赞成统一,如不赞成统一,你就不够资格谈爱国和过问国事。任何中国人都应该赞成统一。”

在与邓颖超会面时,胡秋原对邓颖超说:“最重要的是中国非团结、统一不可,事不宜迟”。

北大,胡秋原强调,如果我们中国能够统一,就很快可以富强起来。

在内地访问的36天时间里,胡秋原老先生所传达的信息遍布他的足迹,统一的口号一直回荡在他的旅途中。

探亲之旅,这一次探亲把两岸40年的坚冰迅速融解。

胡秋原的首访大陆,成为了1949年之后,两岸的首次破冰之行。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胡秋原的到来让两岸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景象,两岸的关系似乎在乌云中透露出了一点阳光的色彩。

直到现在,祖国大陆依旧把胡秋原先生的探亲之旅称之为重要的“破冰之旅”。

不过,在海峡的对岸,国民党当局的脸色就不太好看了。

特别是臭名昭著的李登辉,早在1988年9月21日,在胡秋原尚未返台之时,时任台湾国民党主席的李登辉便迫不及待地提出了要开除胡秋原党籍的建议,还专门召开国民党中常会进行专题讨论,在他强制推行之下,会议决定把胡秋原开除出国民党。

要知道,胡秋原在国民党内已经是一名近半个世纪党龄的老党员,没料到在晚年还会遭遇到李登辉的背后来一刀。

事实上,李登辉对于胡秋原的探亲之旅不满的根源在于其阻碍了李登辉的“台独”进程。

主张“两岸”统一,和李登辉所主张的“台独”理念是相违背的,李登辉为了能获取日本人的青睐,获得更多日系投资的资本,在他执掌国民党后,就一直在不停地为“台独”动手脚,里里外外都在为“台独”做着“政治投资”。

在他这一次投资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要让两岸处于完全对立的状态,甚至是保持敌对状态,只有这样才能让他在岛内掀起抗中,反中的舆论战,从而引导台湾群众走向分裂的道路上。

胡秋原的破冰之旅打破了李登辉的计划,让原本紧张的两岸关系出现了缓和,这让李登辉的舆论战失去了原有的作用,而他的“政治投资”也损失殆尽。

一些跟随李登辉的顽固“台独”分子,表现得要比李登辉更为激烈,他们抛出言论,胡秋原作为台湾地区的高层,私自“访问”大陆,实质上就是对国民党的“被判”,他们声称,对待胡秋原就应该予以“法办”,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即“处死”。

不过,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些激进人士找来找去也没找到任何一个“法”来办胡秋原,只能仓促地以“限制出境2年”作为处罚,限制胡秋原离台。

对于“台独”份子的处置,胡秋原只是淡淡的回应到:

“我去内地光明正大,来也是光明,去也是光明,不管如何,两岸都必须要统一。最重要的是,我是一个中国人,只要中国人不开除我,我做中国人做到底了!我相信没有人会再开除我的国籍,我还要尽中国人的力量。”

胡秋原先生的话掷地有声,“台独”分子对他也无可奈何,1992年,胡秋原先生又一次回到了大陆,正如他那句话一样,他是一名中国人,他还在尽中国人的力量。

作为首位来到大陆访问的台湾高层,胡秋原先生本身就是从早年开始为中国而读书努力的代表之一。

二、统一的坚定信念

胡秋原为何是坚定的统派,这与他的个人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

1910年,胡秋原出生在湖北黄陂的木兰山下大胡家湾村。

1925年,胡秋原考入了国立武昌大学学习理工,入学后不久他就加入了共青团,负责主编《武汉评论》,那年他15岁。

加入共青团后,胡秋原接受了进步思想的教育,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他负责主编的《武汉评论》对反动派进行批评,尤其是对蒋介石所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给予了抨击,也正是因为如此,他遭受到了追捕。

3年后,胡秋原来到上海,进入到上海复旦大学学习,这一次他认识到,当前的中国需要思想的力量来指引中国革命,来动员民众参与,于是他把理工改成了文学,踏上了追求思想真理的道路。

很快,他的优异成绩获得了复旦大学的认可,1929年,他被派往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

赴日本留学是那个年代中国进步学生的追求,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迅速获得发展壮大,这让中国不少青年在思考,日本的迅速发展到底是由何而来,也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潮流影响下,大部分进步青年都会选择到日本去进修,寻找救国之路。

胡秋原也是怀揣着这样的理想前往日本留学,但是不久之后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改变了胡秋原的选择。

抗日!

胡秋原毅然放弃了官费留学的学业,回到上海用自己的文笔为抗日事业而奋斗。

在此后的一段岁月里,尽管遭到敌人的追捕,但胡秋原依旧辗转在抗日战线的后方,用文笔为抗日做着自己的贡献。

1936年,胡秋原投身到国民党官办文宣事业,成为了国民党内部赫赫有名的“一支笔”,也正是因为他在文坛上的成绩,让他获得了国民党高层的青睐,1948年,胡秋原当选为立法委员。

不管是在海外,还是在国民党内任职,胡秋原有一个最坚定的理想,那就是维护中华传统文化。

也因为如此,他在文坛内与众多其他门派的文人爆发过多次论战。

1963年,担任“立法委员”的他,独自创立了《中华杂志》,大力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尽管其带着为国民党党化教育的属性,但其对中华文化思想的传承力度可见一斑。

在国民党的大力支持下,胡秋原与李敖爆发了关于“中西文化”的论战,而中西文化论战又间接爆发了台湾乡土文学论战。

胡秋原与李敖的论战持续了将近十年,在这十年间,胡秋原始终未因外界评论而更改自己对于中华文化传承的信念,这也让他获得了台湾乡土作家的支持。

回首胡秋原先生的早年经历,在抗日战争的洗礼之下,胡秋原更加坚定了民族统一事业的重要意义,他也很清楚,只有民族团结和国家强大,才能让人民避免遭受到战争的疾苦。

而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那个年代进步青年的理想,胡秋原同样也是持有这样理想的人,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多次呼吁早日形成抗日统一战线,并应邀参与了《八一宣言》的起草,足可见他的爱国情怀。

在移居台湾后,大陆和台湾分隔的局面更是让他痛心疾首,不管局势如何发展,他对于民族统一事业的决心始终是坚定的。

在珍宝岛事件和钓鱼岛问题上,他始终坚定地认为,两岸必须要联手解决这些外部问题,共同抵御外部侵略和威胁。

1969年珍宝岛事件爆发后,胡秋原在《中华》发表社论,主张国共合作,支持人民解放军保卫疆土,不向苏联屈服。

1970年钓鱼台事件爆发,胡秋原所主办的《中华》成为“保钓运动”最有力的刊物。

统派的理想,源于他对于祖国的眷恋和对民族复兴的期盼。

在而今的评论中,两岸都一直认为胡秋原是中国近代乃至当代中国,非常重要的史学家、政论家和文学家,2004年5月4日,时年94岁的胡秋原荣获“中华文艺终身成就奖”。

武汉大学为纪念胡秋原、敬幼如夫妇,特别设立了“胡秋原•敬幼如奖学金”、“胡秋原•敬幼如藏书室”,以表示对胡秋原老先生的尊重。

胡秋原老先生的一生,都在为民族统一事业而奋斗。

早年的经历更是坚定了他的爱国情怀和信念,尽管台湾当局“政治局势”一直动荡不堪,他也未曾放弃过要求统一的要求和口号。

随着中国大陆迈向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胡秋原老先生也意识到,两岸的隔阂终究是要到了消除的时刻,也确实如他所预料的一样,大陆和台湾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逐步走向了正常化。

三、统一之风

胡秋原的探亲之旅被称为破冰之旅,自那之后,两岸的交流开始了密切地联系,从两岸的贸易到开放探亲,再到开放旅游以及大学交换生。

两岸的沟通逐步走向了团结的道路,尽管这几年来,蔡英文当局为了自身的政治投机,以及靠美靠独敛财的影响,两岸在某些时刻依旧会处于剑拔弩张的境地,但总体而言,走向统一的道路是不会更改的。

胡秋原先生在第一次回大陆探亲的时候,就曾经很明确地指出,民族统一大业必然会到来,逆历史潮流者终究会被历史所抛弃。

在数十年间,台湾高层也在任期或者卸任后,多次来访大陆进行交流访谈,无一不在表示两岸应该和谐共存,谋求民族统一事业的进一步达成。

事实上,不仅官方层面大家保持一致,在民间团体和党派上,大家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在200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六十周年的时刻里,台湾的第一百一十三个政党,台湾保护中华大同盟党正式改名为中华统一促进党,这个政党是张安乐所创立的,在他看来,统一是两岸必然的趋势,是不可扭曲的。

尽管目前台湾当局依旧在“台独”的边缘作死一般地游走,但是随着大陆的实力不断壮大,对“台独”势力压制的手段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力,这标志着民族统一事业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实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胡秋原作为破冰第一人,在破冰之旅上向两岸都传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我们是一家人”,而这样的理念也同时被两岸的人民所接受,在40年的分离时间里,两岸人民的心确实是一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未曾分开。

不久之后,胡老先生的遗愿必将会实现,那道浅浅的海峡,最终将会成为两岸最近的桥梁。

参考文献:

1.《跨海之旅:胡秋原文艺观简论》;作者:计璧瑞;《台湾研究集刊》 2022年第2期;

2.《胡秋原与20世纪60年代台湾中西文化论战》;作者:介江岭;《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