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列出3点原因反对援朝,彭老总询问,毛主席一语道破其软肋

建国之后,国内形势虽然总体趋于平静,然而战争并没有就此结束。国民党在西北地区蓄意制造种种冲突,勾结土匪势力频频煽动叛乱。

在我国的西南,北越政府遭受到法国的猛烈进攻北越领导人胡志明穿过雨林寻找毛主席求援。以陈赓等人组成的军事顾问团前往越南,协助北越抵抗法国攻势。

在我国的东南,解放军又于金门、海南等地相继发起作战,意图时刻准备渡过台湾海峡,攻上台湾省的陆地,完成全中国的解放。

而在我国的东北,朝鲜半岛正陷入战乱,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全面爆发。矛盾日益激化的朝鲜和韩国背后,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峙。

早在1950年底5月底,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就令秘史暗访北京,同毛主席表达了对于美国干涉的担忧。

6月27日,美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武力威慑巡逻,阻止解放军占领台湾省,同时利用斯大林没有返回联合国的空隙,组成了联合国军干涉朝鲜战争。

在这样的局势之下,中国是否有必要帮助朝鲜,就成了当时讨论的焦点。

万分紧张的局势

朝鲜,向来都是中国的一道天然屏障。日本战国时期末代统治者丰臣秀吉曾经这样评价:“如果要进攻中国,就必须要占领朝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也是以朝鲜作为跳板,才得以进攻中国的东北。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朝鲜,不仅仅是中国的盟友更是同中国“唇亡齿寒”的关系。

一旦朝鲜覆灭,韩国统一朝鲜半岛。那么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就会对中国的东北造成巨大的威胁。

在当时,东北可谓是我国重工业发展的绝对根基,更是北京的重要门户。一旦东北发生动荡,穿过黑龙江、吉林以及辽宁,便是在河北省身后的北京。

因此东北绝对不能再生波折,一旦东北沦陷,不仅北京将面临巨大的威胁,我国的重工业也将陷入到停滞之中。

1950年的7月7日凌晨,中南海居仁堂中,中国多位高级领导人齐聚一堂。聂荣臻、罗荣桓、朱老总、林彪等人环桌而坐,周总理负责指挥会议。

在会议之上,周总理神色无比严肃。在军委作战部部长李涛介绍完朝鲜的形势之后,周总理突出要从国防的角度出发,东北的边防必须得到加强。

1950年7月13日,针对朝鲜半岛复杂的形势,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成立了。

面对可能到来的战事,中央军委任命粟裕作为司令员,并抽调萧华、肖劲光两位粟裕的老搭档,再加上粟裕原本的部下宋时轮组建边防军的指挥机构。

只可惜粟裕因为头部残留的弹片头痛无比,根本无法长期负责指挥,无法应对可能到来的高负荷工作,因此无法担任指挥的职务。

因此,毛主席虽然考虑到军衔制度的评选,计划为粟裕增添几分功绩。可时间一直拖到9月联合国军登陆仁川、朝鲜节节败退,才将目光放在了林彪的身上。

在毛主席倾心的入朝作战将领之中,他是仅次于粟裕的人选。为什么呢?毛主席思考了三点原因。其中为首的就是军事才能。

之所以首选粟裕,就是因为粟裕善于攻坚,能打奇仗,能打硬仗。在解放战争时期,粟裕的战绩令其足以堪当大任。

而林彪的军事才能同样如此。平型关大捷辽沈战役以及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从实事求是的角度来讲,都足以证明林彪的能力。

同美国打仗不是小孩子过家家,军事才能过硬是硬性的标准。而第二个方面,则是四野长期在东北作战。同时在东北的边防军中也有大量的战士都是四野的兵。

林彪作为四野的统帅,其自身的威望,在四野之中最能服众。他在辽沈一带十分熟悉,在这里也能发挥出最大的优势。

至于第三点原因,则是因为他和苏联的军官十分相熟。朝鲜沦陷,不仅仅是中国不愿意看到的,苏联同样不愿意看到。

因此,当朝鲜陷入到危难之时,苏联必定会派兵协助。所以选用林彪,就能极大地降低同苏联军队的磨合时间,提高战术的搭配能力。

然而,当毛主席找到林彪的时候,他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打与不打的难题

在究竟要不要率兵出征这一难题之上,中国的将领们保持着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方是主战派,一方是避战派。而林彪,便是避战派,这也是大部分将领的态度。

在他看来,中国不应该帮助朝鲜主要有三个主要的原因,其一就是中国的局势尚不稳定。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除去东北,中国仍然面临众多问题,而尤为紧要的就是台湾省的解放问题。

中国当时的经济以及物资补给水平,很难同时供给两条战线大规模作战。一旦决定入朝,就会导致无法同时供给中国军队进攻台湾省。

这样一来,台湾省就无法第一时间得到解放,蒋介石也会趁机加固台湾省的防御。到了这个时候,如果中国再想收复台湾省,就会变得难上加难。

林彪认为,现在中国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收复台湾省,同时平定内乱让中国的百姓得到真正的和平。

而第二点,则是因为中国已经战争太久了!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从北伐战争国共内战。紧接着,又是整整八年的抗日战争以及同国民党之间的解放战争。

在整个中国,几乎所有人都期望和平,都期望能过上一阵安宁的日子。如果这个时候硝烟再起,恐怕会激发百姓们的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新中国建国才刚刚一年,战争带来的满目疮痍需要时间以及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进行修复。

更何况为了一个朝鲜投入大量的武器以及补给物资,这些消耗也需要中国进行买单。而中国的部分物资又依仗苏联,一旦开战,反而是苏联渔翁得利。

至于第三点,则是考虑到美国的战力林彪认为,如今中国刚刚成立,综合国力并不强。

所以应该将朝鲜的问题交给苏联解决,中国则趁机提升实力。最好的做法便是“出而不击”。

什么是出而不击呢?指的便是为了防止同美国的交战引火上身,中国应该采取保守的策略。可以帮,但是不过境。

说白了就是让军队去防守在鸭绿江畔。一方面能保护东北不受侵害,另一方面也能对美军做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令他们心有顾忌。

这个提议,得到了中国许多将领的认同和赞许。然而毛主席在同林彪谈话之后,也保持了一天的沉默。

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不是小事,毛主席需要好好想想。他叫来周总理,又拜访了些极为战略目光深远的将帅。随后再一次找到了林彪。

毛主席认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帮助朝鲜依然利大于弊。他希望林彪可以挂帅,虽然林彪不认可出击,但是他确实是粟裕之后最合适的将领。

只是毛主席一连做了好几次思想工作,可是林彪偏偏这个时候身体不舒服了起来。按林彪所说,是自己身上的“病”复发了。

在抗战的期间,他曾被阎锡山手下的子弹误伤而被洞穿了胸部。虽然侥幸保住了性命,但也因此得了一种怪病。

根据他的内勤楚成瑞回忆,自从林彪负伤以后,他便既怕冷又怕热,还非常害怕看见光。

当林彪发病的时候,在他的房间里里外外需要三层窗帘用来遮蔽日光。而且还伴随着巨大的头痛以及腰痛,可以说相当地折磨。

毛主席见状也就不好再坚持下去。在当时,许多中国将帅都曾在战场上落下过伤痛,比如粟裕、比如陈赓。

既然林彪表现出这种态度,那么不管这怪“病”是真是假,毛主席都不打算继续请他挂帅了。

决断与人选的决定

转机的出现是在1950年的10月1日。麦克阿瑟叫嚣“鸭绿江并非不可逾越的屏障”,并令飞机飞入中国的领空并进行轰炸。

这个时候,朝鲜的局势已经很难了,大抵同当时前往中国的胡志明相似,已经到了山穷水尽九死一生的地步。

而这一天,更是中国建国一周年的时间,在这个时间点入侵轰炸东北,摆明了麦克阿瑟根本没有将中国放在眼里。

这样的挑衅行为,激怒了无数主战派的将领,一些原本主张避战的将领也开始同意对美国的挑衅做出反击。

正巧这个时候,朝鲜负责人金日成再一次向中国送来了求救信,请求中国直接出军进入朝鲜,帮助朝鲜抵抗联合国军。

于是毛主席趁热打铁,抓住这个机会接连召开会议,动员将士们掀起这场抗美援朝的战争。

金日成的求援信

毛主席指出,林彪提了三个不能出兵的理由,自己也有三个一定要出兵的理由。首先就是朝鲜对于中国的重要性。

毛主席是不希望东北再起战火的。如今的东北,是中国重工业的摇篮。以中国的国情,想要快速走上强国的道路,发展重工业是必须要进行的一步。

如今中国还没有出兵,朝鲜还没有完全失败,麦克阿瑟就已经敢在东北耀武扬威。如果朝鲜真的失败了,那麦克阿瑟注定会更加嚣张。

到了那个时候,东北的重工业还发展不发展了?美国人时不时派来两架轰炸机在你头上晃着,你的重工业发展的能安心吗?

毛主席和金日成

至于第二个原因则是在大局观上。朝鲜是中国的天然屏障,更是中国的可靠盟友,如果朝鲜无事,那么东北就是中国的战略后方。

然而一旦朝鲜灭亡,那么东北从此就将成为前线。一旦整个朝鲜半岛被韩国占领,美国人在韩国一加派驻军,你守还是不守?

你不守,那整个东北门户大开。如果你要防守,后续为东北战略防御投入的资源,将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无底洞。

而第三点,则是在世界格局之中。如果中国愿意出兵朝鲜,那么在整个国际局势上,中国的影响力将会得到大幅度地提高。

周边的国家,能够看到中国对于邻国的帮助,这样对于中国的外交,只有益处没有害处。而如果能打,并且打赢了,好处则更大!

一来能挫败美国的锐气,二来能在世界上打出中国的军威!同时,毛主席还指出了美国的劣势。

其一,美国的战略核心在欧洲,因此在朝鲜投入的兵力必然十分有限。第二,如果美国要在朝鲜开战,那么美国补给线就太长,所以美国吃不起持久作战。

最后,美国的士兵同样厌战。这是一场侵略战争,因此美国大兵的斗志,必然不如世界战争。所以结合美军的这三点劣势,中国军队并非没有一战之力。

正巧在这个时候,得到毛主席调令的彭老总,终于从大西北赶回了北京。彭老总是个暴脾气的人,一听美国人敢这么挑衅中国,当即便坐不住了。

根据《彭德怀自述》记载,在参加完会议之后,他还怕毛主席不出兵,在10月5日专程来到菊香书屋找到毛主席,了当地指出中国必须帮助朝鲜。

毛主席听完十分高兴,便要让彭老总亲自挂帅。彭老总刚从西北回到北京,便问毛主席为何不让四野的林彪全权负责。

决定出兵油画

只见毛主席摆了摆手说道:“他这个人打仗,谨慎有余,胆量不足。他对东北熟悉,可害怕打不赢,又借口身体不行,不愿意干。”

彭老总这才明白,原来毛主席特意把自己从西北调来,就是一招激将法,要让自己去做这个志愿军的总指挥。

就这样,临危受命的彭老总在10月19日,正式率领志愿军入朝作战。历时三年的时间,终于结束了这场战役。

而这场战役,不仅没有在国内激起厌战的情绪,反而全国人民慷慨激昂,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踊跃地参与报名。

毛主席深远的目光洞察时局,如果韩国真的统一了朝鲜半岛,那么当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的时候对于我国的威胁会有多么严重!

如果可以比喻,那么朝鲜战争就是一场豪赌,但是毛主席赌赢了。一个国家的尊严就是富裕而强大,在那个拳头说话的年代,志愿军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打出了中国的名气!

举一个例子,在德国翻阅国际资料,二战时提到中国的及其稀少,在当时很少有人关注中国发生了什么。

然而在朝鲜战争之后,只要提到亚洲,中国的影子就无处不在。这场战争,中国付出的代价是极为惨重的,但是从中获得的无形资产,却带给了我们几十年的好处。

没有朝鲜战争的胜利,苏联不会帮我们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和苏联翻脸后,美国也不会过来拉拢中国。或许在美国和苏联的眼中,中国就是下一个捷克斯洛伐克!

所以,时间和历史证明了毛主席的远见,能被称为伟人,毛主席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