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从中国民航首飞之地说起——(二)就义

本文较长 做个连载

记得关注谨防丢失

那个年代的清官之子

王瑞俊是在二十岁时来济南的,1921年,他二十三岁,改名为王尽美,取“尽善尽美”之意。据同为“一大”代表的毛泽东回忆,“王尽美耳朵大,长方脸,细高挑,说话沉着大方,很有口才,大伙都亲热地叫他‘王大耳’。”



二十三岁的“王大耳”,其实,在南赴上海开会之前,已在济南颇具影响力了。

他来济南的第二年,就赶上“五四”运动,作为省立一师北园分校代表,王尽美带领同学们到街头讲演,慷慨陈词,并参与起草《罢课宣言》,还和其他同学一同,创办了《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周刊》。那是一本完全由学生自筹资金创办、自己编写的刊物,宗旨是“唤醒同胞,协心戮力以救亡”。

史料记载,“五四”运动时的济南,学潮汹涌,“每校组织讲演团四到十团,共五十余团,均持讲演团白布标帜,轮流在城内外各街露天讲演,劝告同胞速醒爱国,以救国危。学生哀切陈词,声泪俱下。听者无不感动愤恨,齐呼‘誓死救国’。”

中国到处都在呐喊“还我山东”,作为山东省会,济南的声音更是英勇悲壮。



7月25日,北洋政府看了山东督军张树元的专电,宣布济南戒严,委任济南镇守使、第二师师长马良为戒严司令。马良枪杀了三名运动积极分子,又到各学校召集学生训话:“国家大事用不着你们管,不好好念书,这是造反!”学生们却据理力争,“我们是受良心的驱使!”“是中国人就应该爱国,试问爱国何罪之有?”于是,马良恼羞成怒,下令士兵对学生们动手。

“五四”运动中,王尽美结识了济南省立第一中学的一名水族学生,他叫邓恩铭,两人一见如故,成为那个时代的学生领袖。



邓恩铭出生于贵州荔波,叔父在山东做县官,十六岁那年,邓恩铭来山东投靠叔父,并在叔父的资助下,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

对于自己这名叔父,邓恩铭是很佩服的。在他的家书中,曾经写过:“二叔做官数年,一清到底,百姓没有不爱戴的……父亲千万要像二叔一样才好,……千万别和贪官共事,至要,至要!”


邓恩铭家书手迹

1921年,像邓恩铭叔父这样的好官当然不止一人,他们可以廉洁为公,也可以一心为民,但对于一个风雨飘摇的国家来说,他们显然无力回天。

一代人终将老去,可总有人正年轻。一个崭新的时代,只能由一代年轻人来开创。邓恩铭离别家乡那年,就曾写下: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业不成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


关于这首诗的作者,目前存在一定争议。在那个时代,很多热血青年都曾写过“男儿立志出乡关”,正是这种远大的志向,一去不返的决心,才改变了后来的中国。


后来,邓恩铭被国民党杀害于济南纬八路刑场,葬于原济南南门“贵州义地”,遗骨已无处可寻。直到2004年,济南革命烈士陵园收集了邓恩铭当年穿过的马甲等遗物,为他修建了衣冠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