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梦华录》皇帝,签澶渊之盟,封禅泰山,活成千古笑柄

在西方国家的超级英雄电影《蜘蛛侠》中,有一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格言贯彻始终。

而在我们中国,自古也有“德位相匹”、“在其位而谋其职”的至理,帝王思政百姓谋生,这也是古代社会几千年不变的运行模式。

在这种运行模式中,担任着统治者角色的皇帝,在拥有至高地位和权力的同时,也承担着小到家族传承,大到民族发展的重大使命。

秦始皇到清废帝,共有422人登上了能够号令天下的龙椅,而这一数量还未加上更早时社会出任过统治者角色的领导者们。

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以及华夏民族的壮大,是与这些帝王们的影响和干预分不开的。

但是,统治将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权谋的争斗,而在这一要因及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干扰下,这几百位帝王也并非全都是圣贤明君。

梦华录》·窝囊皇帝的历史原型

中国古代24朝中,有北魏、北朝、辽、金、元、清这五个朝代是由外族人统治。

而与这五个朝代相毗邻的前朝,往往也都是虚弱颓然的,而统领当朝的君王自然大多也都被后世人所诟病。

在近段时间,一部名为《梦华录》的古装电视剧大热,该片主要讲述三位女性在离乡创业经营酒楼过程中发生的各式故事。

而通过电视剧中的很多细枝末节,我们便也可以得出结论,《梦华录》故事所处的历史时代,恰好这正是一个帝王羸弱,国力虚软的时代,北宋

北宋是一个兴衰过程极为鲜明的朝代,享国祚167年,前后有九位皇帝,初有赵匡胤五代乱局,基本统一江山,后有宋钦宗宋徽宗苟且累国,靖安之难耻辱千年。

从大局宏观的角度看,或是从北宋第六帝宋神宗时才转于衰落,但若从每位帝王的持政细节来看,宋真宗才是败坏了社稷传承的第一人。

而巧合的是,根据细节,剧中遭皇后干政扰劝的窝囊皇帝,也正好能与遭到皇后刘娥压制的宋真宗匹配起来。

勤王能臣·咸平之治

由于靖康之难的巨大屈辱,这直接导致后世人对于北宋皇帝们的印象都不甚美观。

而关于宋真宗的历史评价也同样如此,本以为宋真宗作为北宋的第三位皇帝,他能得到一个远比宋徽宗宋钦宗好很多的评价,但实际上却并不如此。

反而,宋真宗还被后世人颁与了一顶刻有“爱好虚荣千古笑柄”字样的小丑帽。

宋真宗,本名赵德昌,被册封太子之后改名赵恒,赵恒29岁即皇帝位,登基初时,赵恒勤勉朝政事务,并且任用能臣,继先帝宋太宗之后,为民间再次带来安宁的生活环境,史称咸平之治。

宋真宗任用贤能,敢于放权给李沆吕蒙正曹彬等贤臣,而一众卿臣也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和委托,朝政政务、地方事要皆是有板有眼。

先帝宋太宗是马上皇帝,他接过宋太祖的马鞭,并且彻底将五代分裂局面稳定,而宋真宗则也深谙父辈历经,并合理得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江山。

早期在宋真宗的治理之下,百姓从沉重的战乱中摆脱出来,宋真宗为百姓摘去了战争时天价赋税的担子,并且将铁具工艺进行了提升,彼时年间的耕地数量也都成大比例增长。

公元九世纪末至十世纪初,北宋的农业、手工业等社会产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即便是在大涝大旱的灾年,彼时民间的粮食产量和收入,也比盛唐时期高出二至三倍。

澶渊盟约·泰山封禅

咸平之治的盛况是北宋时期的一大鲜明标志,宋真宗的这一功绩,即便没有像嬴政李世民那般卓绝无匹,但也足以在史书上留下“有恩于民有功于江山”的美评。

但事实却不尽如人意,宋真宗恰有两件事,使得他的名声几近败涂在地,一则是发生在1004年时,曾与宋太宗纠缠争斗多年的辽朝再度来袭。

辽朝首领亲自率军南下攻宋,宋真宗不如先帝太宗,对于上马拒敌的一事也是心怀怯懦, 本想听从朝中主规避的大臣的意见,想要向南逃窜以躲避辽军。

但当朝宰相寇准却极力反对,寇准审时度势,他清晰地知晓,综合了地势条件和军伍实力之后,己方军力与辽军军力的差别,所以便主张宋真宗御驾应敌。

之后一经交战,果然辽朝难以为敌,于是辽朝首领便也立刻发挥了古时游牧民族惯有也惯用的技能——先逃跑,再求和,继续“猥琐发育”,而宋真宗,也在辽朝求和的第一时间选择了接受。

外族侵扰,是每个朝代都面临的难以根治的问题,因为先天的地理优势以及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这使得外族族群很难被完全歼灭

即便是像永乐大帝朱棣这样的人物,即便是五次征讨蒙古也未能将外患彻底扑灭,但是,像宋真宗这样的一味求和则更不可取。

北宋与辽朝在澶渊签订盟约,虽然最快速的打开了和平的局面,但也最大程度的为辽朝保留了军事实力,这也为后续辽朝政权的树立埋下伏笔。

而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便是北宋“忘战怠兵,武备尽废”的开端,在与最大敌人辽朝和平共处的几年中,北宋更是在安乐中走向灭亡,兵马武备逐日稀松,最终导致了靖康之难的惨剧。

另外,在“封禅”一事中,宋真宗也是为自己留下了洗刷不去的尴尬,甚至还因此被后世人骂作是“虚伪做作的千古笑柄”。

封禅,是自古而有的一种祭祀行为,而更细致的泰山封禅则是一种帝王家专属的仪式,象征着帝王受命于天,庇佑天下,向天上天下告之功绩,有着极鲜明的政治意义。

但古代历朝的几百位帝王中,则少有人会开办这一盛典,或是自谦,或是自知个人功德政绩难堪上告九天,恐为后世留下狂妄自大,自视不清的坏名声。

故盘点历史,几千年里也仅有6位皇帝曾于泰山封禅,时间从前至后,分别有嬴政、刘彻、刘秀、李治李隆基最后便是宋真宗 赵恒

如此一对比,赵恒的政绩功绩便立刻相形见绌,而且最重要的是,对于泰山封禅一事,赵恒早已惦记已久,并且对此事极其偏执,不听任何人的劝诫,一心要封禅表功。

或许在他的心里,他的政绩是足以与前几位皇帝相比拟的吧。

结语

首开江山统一之雄景的始皇帝嬴政,他便有着“千古一帝”和“暴君”的两个极端称号,而历史上的名人伟人,往往也都是善评恶评几几参分。

宋真宗赵恒也是同样,但同样是有功有过,赵恒在历史长河中炸响的水花,可并没有多么显眼,而且即便是单纯的对比功过的程度,那赵恒也很难拿到正数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