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四川古蜀之地?黄帝做出这样的部署,由此产生宝墩文化

从黄帝六十三年到黄帝七十七年,盆地内的开发进度却是极为缓慢,昌意部和玄嚣部遗留的人力非常有限,而昌意根本没办法做到两头兼顾。

在原来考察成都平原的一两年时间里,昌意发现成都平原也有好些地方可以开发和利用的,于是派族人向父亲黄帝和兄长玄嚣做了盆地的情况说明。

玄嚣在盆地内待过的,自然知道盆地的一些情况,于是找了个时间把盆地情况当面向黄帝做了说明。

此时已近耄耋之年的黄帝人老志不老,依旧充满了雄心壮志,要力拓华夏版图。

黄帝决意不放弃四川盆地,既然人手不够就从中原派人过去。

然而派谁过去呢?

当时齐鲁豫一带生活水平已经提高了许多许多,派其他的部落过去,谁乐意去那偏远苦寒之地?

思前想后,看来也只有派自己的子嗣过去,黄帝的妻妾里面就嫘祖是西边的,其他多是中原一带,找谁都不乐意。

最后实在没辙,玄嚣建言曰:“自吾地择人前往西海,以观后效!”

黄帝颔首允诺,这就是古蜀地后来的“玄嚣部”。

黄帝七十八年,盆地内迎来了第三批来自齐鲁的客人。他们随着向导,沿着黄河流域逆流而上到了西安入宝鸡取道嘉陵江(黑水),沿着古陈仓道一路南下,过略阳广元绵阳

在绵竹和什邡一带和昌意和玄嚣遗留的部丛汇合后,没过多久就继续南下,向西跨过了金马河,在今天崇州西河以西的大邑高地区域驻扎了下来。

这是第一批次来自齐鲁一带的中原人,自然保留齐鲁一带的生活习性和习俗,以致后来大邑高山古城有着些许齐鲁人习俗的遗留,他们主要的活动区域是岷江西南的大邑、崇州、新津、邛崃和浦江大部。

黄帝八十五年,此时的黄帝确已有心无力执掌政事,于是把政事全权交给玄嚣即少昊以后,把心思转到了后续人才的培养上,黄帝派专人到各个子嗣分支中考察,择取天赋良好的后辈专门培养。

此时天资聪颖和备受嫘祖关爱的颛顼脱颖而出,此时的颛顼已在叔父玄鸮辅助处理政事。

很明显,黄帝是要把颛顼作为接班人着力培养。

黄帝九十二年,六十五岁的少昊玄嚣积劳成疾,卒。

六年后黄帝崩,颛顼继任帝位。

从黄帝九十二年到黄帝九十八年,颛顼和共工氏为争夺大首领位,大打出手,黄帝虽老但余威尚存,最终共工氏不敌决黄河堤淹颛顼地,搞得颛顼苦不堪言,这就是神话传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的由来。

颛顼执帝位后,也断断续续地派出了许多部从和族人到盆地内协助开拓,其中就有望族柏皇氏的后裔。

这就是古蜀地后来的“颛顼部”。

“玄嚣部”和“颛顼部”到了盆地后和与古蜀土著一起生活栖息,留下了今天我们所知的宝墩文化

宝墩文化起自公元前2300年~前2500年的古蜀土著的手笔,“玄嚣部”和“颛顼部”到来之后,则加速了宝墩文化的形成。

宝墩文化应有着古蜀早期和此时段齐鲁地区的双重特点,这也是古蜀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早期交集。

川北地理因素的原因,居住和活动区域很分散,古蜀早期文化保存不明显不集中,直到后来昌意和古羌融合后的羌汉后裔蚕丛氏诞生后才慢慢有了比较明显的遗址留存。

此期间四川盆地的格局逐渐清晰,成都平原西部今郫都区西部和都江堰小部分,地势平坦有少许人活动外,成都平原中部是飞禽走兽的天堂,人类活动足迹极少的;

盆地东边以龙泉山为界,龙泉山以东是巫山巴山人,以西是资阳内江人;

盆地南部宜宾一带长江流域主要是百濮(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各种游离的小型部落的统称),还有朱提的昌意及其部从;

盆地西边以岷江和湔山为界,西面和西南面是川西古羌人活动地界;

平原西北和北部,主要是昌意族裔和玄嚣族裔,平原西南部渐渐有来自齐鲁和中原地区的玄嚣和颛顼的部分族人。

从公元前2300年到前2150年,前后约150年,四川盆地内没有什么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没有什么惊世艳艳的天才横空出世,更没有什么异地文化入侵然后不带一片云彩的离开,没有,什么都没有。

只有默默放牧的古羌人、茹毛饮血的古蜀土著和在成都平原周边苦苦垦荒的昌意玄嚣颛顼族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