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之矿!为新中国财政做出巨大贡献

60年前,这里的矿工夜以继日地开采矿石石,并为我国支付了前苏联47%的外债。位于新疆神秘的矿脉曾经从地图上消失,只留下一串神秘代号。自建国以来就被列为国家高度机密的区域。在这里隐藏着一个和共和国命运息息相关的神秘大坑――可可托海三号矿坑本期视频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这座神秘矿脉。


可可托海三号矿坑位于新疆准格尔盆地边缘的可可托海。可可托海并没有海,在蒙语意为“蓝色的河湾”。可可托海矿区矿区于1930年发现。当时,只有当地少数民族开采3号矿脉露头部分,用于作珠宝首饰装饰材料。

1935年,前苏联的两支地质队来到当地。为了促进找矿,他们随身携带了各种有色、稀有金属矿物样品,动员农牧民到阿尔泰山区采集有用矿物,交给地质队按质按价收购。根据牧民报告的采矿地点,地质学家首次在该地区一半的地质图上标出了八个绿柱石矿化点。其中,富蕴县可可托海矿床于1935年被当地人发现。

可可托海3号矿内


并列为八个绿柱石矿点之一。这一富含绿柱石(铍)的稀有金属矿床的发现引起了前苏联、科技界、地质调查和采矿人员的关注。他们多次来华从事地质勘探,并在以3号矿脉为主要矿脉的可可托海矿区进行试采,开采绿柱石和钽、铌、铁矿。根据当时中苏友好互助联盟条约,1950年3月成立了“中苏有色稀有金属股份有限公司阿山矿管理处”。1955年1月1日,矿区内所有企业全部移交中国独立经营。原阿山矿管所更名为冶金部有色金属管理局直属新疆有色金属公司科托海矿管所。1958年更名为可可托海矿务局。


20世纪50年代,当国家开发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时,该镇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4万多人。此外,前苏联的专家带来了先进的设备,建造了俄罗斯风格的建筑。可可托海成为当时新疆物质和精神生活最丰富的“西部小上海”。可可托海三号矿是伟晶岩脉矿坑。深200米,长250米,宽240米。侧墙上蜿蜒曲折的道路呈螺旋状,积水流至坑腰。世界上已知的140多种有用矿物中,有86种均可在可可托海三号矿中发掘,并且储量极高。其中铍资源居中国首位,铯、锂、钽资源分别居中国第五、第六、第九位。矿产多、品位高、储量丰富、层次分明、开采规模大,在中国独树一帜,在世界上罕见。


它与加拿大世界上最著名的贝尔尼克湖矿一样著名。它被全球地质界公认为“自然地质博物馆”。1960年7月,前苏联单方面撕毁对华经济援助协议,撤走专家,逼迫中国限期还债。总外债折合人民币52亿余元。按照协议,外债应于1965年前全部还清。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经中央高层决定以苏联急需的稀有矿产品来抵债。到1964年,中国提前一年还清了20世纪50年代欠前苏联的全部贷款和利息。1965年10月前又还清了蔗糖贷款和贸易欠款,至此还清了欠前苏联的全部债务。有资料显示,可可托海矿务局还债矿产的价值占到了总外债的47%左右。

不但偿清的债务。可可托海还对我国的人造卫星提供了绝大部分的稀有金属。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升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而东方红一号卫星使用的是可可托海提供的铯。


据当地人说托海的山下还蕴藏着超过两千万吨的稀有矿石,但是现在已经被保护起来了时至今日,可可托海已经成为了国家级地质公园的一部分,被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参观游览。在矿坑之内,我们仿佛能看到曾经的可可托海三号矿脉,无数瑰丽的矿物包裹于岩土之下,静静等待人们将它开采。可可托海三号矿脉仿佛一枚永不褪色的功勋章,象征着先辈们度过的那段最艰难岁月。好了本期视频就到这里了。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点赞收藏。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