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张学良被释放后,记者问他最佩服谁,张学良说了三个名字

1990年张学良被释放后,记者问他最佩服谁,他说了三人,分别是谁

张学良的人生犹如一部中国近代史,他在1990年重获自由之后,有记者前往张学良的家里对他进行访问。在交谈的过程中,张学良说出了自己这辈子最敬佩的三个人。

张学良一生当中接触过无数近代名人,能够得到他敬佩的人仅有三人,这三人当中还有两位是我党的优秀领导人。

那么,这三人为何能让张学良如此敬佩?在他们的身上,有着怎么样的魅力能够让少帅为之折服?

敬爱的父亲张作霖

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目中,父亲是永远的英雄,张学良也不例外,可以说张之所以能够有后来的成就,其背后最大的功臣就是身为“东北王”的父亲——张作霖。

张作霖出身贫苦人家,早年投身绿林,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几个兄弟一路摸爬打滚,坐上了东北王的宝座。

张作霖凭借自己的能力白手起家,成为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对东北地区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他在对日态度上也是十分坚决,面对日本人的死亡威胁也没有投靠日本人,是一个值得尊重的枭雄。

在张学良的心中,父亲的形象永远都是那么的伟岸,自己能够年少有为和父亲身上光环的照耀不无关系。所以在张学良的心中,张作霖永远都在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谈到张作霖的时候,张学良表示,张作霖有两大才能让自己十分佩服。

首先,就是父亲的马术和枪法,毕竟在江湖之上,没有一技傍身是很难在枪林弹雨中活下来的。

张作霖的父亲是一个赌徒,因为赌博被人杀死,后来张作霖的母亲为了养活自己的三个孩子,嫁给了一个叫吴老二的兽医。

要说吴老二的相马技术是也是远近闻名,他不仅能够治疗马马匹,而且一眼就能够看出马的好坏优劣。

这位继父对待小张作霖也很好,将自己的一身技术倾囊相授,所以,张作霖从小在耳濡目染之中练就了一身相马的本领。

而后来张作霖在和马匹打交道的过程中,也逐渐地练就了一身的骑马高超技艺,并最终因为马匹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通过治疗马匹的疾病,张作霖在乱世当中找到了一个专门的门道,养活了自己。

一次偶然的机会,小黑山附近一个客栈的老板见识到了张作霖高超的骑术水平,觉得这个年轻人日后定会飞黄腾达,于是就将自己的女儿嫁了给他。

这位老板叫赵占远,是一个曾经的黑道大哥,人脉极为丰富,通过自己岳父的引荐,他结识了很多江湖好汉,这也为他日后招兵买马打下坚实的基础,张作霖攀上了他之后,从此便走向了东北王的道路。

张作霖在自己的军旅生涯当中,常常是和兄弟们一起冲锋杀敌、身先士卒,赢得了所有手下的爱戴。

不断地实战训练让张作霖练就了一身精准的枪法,根据张学良的回忆,自己的父亲开枪从来不用瞄准,一抬手就可以射击,而且枪枪命中。

说到张作霖的枪法,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据说在当时的东北,除了张作霖以外还有另一股强大的势力,当时两者都是当地最有实力的匪首,为了争夺这片地区的霸权经常火拼。

最终,张作霖提出了一个建议,两人找一片空旷的地方单挑,同时拔枪对射,谁活下来就获得当地的霸权。

张作霖凭借精准的枪法,在对方刚拔枪的时候就将对方射杀,由此获得了当地的霸权。

张作霖也凭借这一次对决,最终走向了称霸东北的道路。

这两项本领可以说是张作霖称霸东北的利器,可是打江山远没有守江山容易,张学良还十分佩服父亲老练的社交手段。

张学良表示,自己的父亲对于人情世故掌握得非常熟练,经常能够左右逢源获得有利于自身的利益。

张作霖之所以能够纵横东北多年,没有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是不可能的,说到底,想要在乱世中站稳脚跟、不被狂风吹倒,看准风向、左右逢源是必须具备的素质。

当时的张作霖经常游走在日俄两国之间,不断从两个谋取利益。但是在他治下的东北不但没有丢失领土和主权,还能够发展本地的工业和军队。

只可惜,后来这位东北王在和日本的交涉过程中失算了,最终命丧皇姑屯,结束了自己辉煌的一生。

但是能够白手起家坐到东北王的宝座,张作霖本身已经是一个传奇,每每谈到自己的父亲张学良都是由衷的敬佩。

除此以外,张学良表示自己敬佩的人还有另外两个,一个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另一个是敬爱的周总理。

伟大领袖毛主席

提到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估计不只是张学良对他敬佩,全国人民永远都怀念毛主席。

不过,张学良在一生当中都没有见过毛主席本人,他与主席之间更多是精神上的交往,他有两点十分佩服毛主席,一个是优秀的军事指挥能力以及高瞻远瞩的远大格局,另一个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思想以及毛主席的救国方针。

在张学良离开台湾之后,每次谈到毛主席的时候,张学良都会向主席致以崇高的敬意。

张学良第一次领略到伟人的风姿还是在与红军的交手当中,毫不夸张地说,张学良最开始是被毛主席给打服的。

1935年,张学良凭借昔日十万大军与当时全国先进的武器装备,向陕甘根据地的红军部队发起了进攻。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个定律似乎在这里就不再奏效了。

红军偏偏就是靠着小米加步枪,硬生生地吃掉了东北军的三个主力师,如此战绩让张学良惊掉了下巴,这一下亲身经历让张学良领略到了主席强大的军事指挥能力。

随后,张学良便开始了解有关共产党的思想和著作,他的内心开始产生了动摇,并且萌生出了联共抗日的想法,甚至有点想转入共产党的阵营。

与此同时,毛主席还起草了一篇名叫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的公开信。

主席在信中指出了现在东北军的问题和方向,他认为东北军此刻进攻红军是十分不明智的选择,这样做正中了老蒋的下怀,老蒋的目的就是同时消灭红军和东北军。

最后,毛主席点出了一个正确方向,此时的东北军应该要反蒋抗日,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赶走日本人。

这番分析让张学良不禁感叹伟人的高瞻远瞩,而且也符合他想要替父报仇、收复东北失地的愿望,这也正是张学良敬佩毛主席的第二个方面。

国难当头之际他表示,要救当下的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可以做得到。

在接触到了共产党的思想方针之后,张学良开始真正地进行蜕变,他甚至一度打算带着东北军投向红军、一起进行抗日救国的斗争。

听到张学良的想法之后,毛主席再次展示出了伟人独有的大局观,他认为张学良的做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抗日力量,对于全国的抗日形势起到不好的效果。

因为蒋介石忌惮的就是红军实力的壮大,一旦张学良带着东北军投靠了红军,就必然会引来老蒋更加猛烈的攻势。届时老蒋很可能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派遣一些旁系部队来进攻,而是直接派自己的嫡系部队来作战,如此一来,中国的军事力量将在两党的对抗当中受损,最终得益的将是日本人。

听到毛主席的想法之后,他十分佩服毛主席的格局。

不仅如此,毛主席居然还给张学良送了一块地盘。当时李克农找到张学良进行和谈,表示希望两家拔兵言和一同抗日。

此时的张学良想试探一下中共,他询问李克农,为何红军不归顺国民政府一同抗日?并表示只要红军交出手中的武装,蒋介石就不会再对红军抱有敌意,届时两党之间就可以一同合作抗日了。

其实,历史早就证明过——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我党就曾经交出过一次枪,结果换来的却是大屠杀,有了这个前车之鉴,张学良的这个建议我党基本上是不可能采纳的。

随后,李克农更是直接表示自己不是来投降的,说罢起身便走。

张学良赶紧把李克农留下来,随后又打出了第二张牌,说要红军把瓦窑堡的地盘让给自己。

要知道瓦窑堡当时是中共中央的驻地,可毛主席大笔一挥真就把城池给了张学良,原因是张学良奉命“剿匪”得有一些成果交差才行,否则老蒋不会相信,这样不利于后续计划的发展。

从此,张学良彻底从心里佩服毛主席,认可红军,他知道只有中国共产党的方针路线才能够赶走日本人,拯救全中国。

最敬佩的周总理

对于父亲张作霖和伟人毛主席,张学良都给出了十足的敬佩,但是要问他最敬佩的人是谁,还是全国人民心中永远的周总理。

张学良表示自己和周总理的感情是十分深厚,虽然没有见过毛主席,但是有幸和周总理有过一面之缘,所以心里面还是十分高兴的。

要说到两人的交情,就要从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开始。

1936年4月9日,在接触到了共产党人的思想和方针之后,张学良决定动身前往陕北和红军接触。当天傍晚就到达延安见到了周总理。

随后,周总理向张学良陈明了利弊,告诉他东北军的出路在于和共产党联合,一同联合抗日才是明智之举。

这一番话让张学良茅塞顿开,使得张学良立下决心要与红军一同抗日,张学良也正是在周总理的点拨之下,在之后发动西安事变,促成两党第二次合作,立下千古功绩,最终留名千古。所以张学良在之后谈到周总理时,评价都十分之高,他说周总理是中国现代政治人物当中最值得他尊敬的一位,他一句话就能够说到自己的心里面去了,而且他对于事物的分析极为透彻,很快就能看到事情的本质,是一个极具智慧和格局的大人物。

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张学良回到自己的驻地之后,联合爱国将领杨虎城,一起发动了对蒋介石的软禁,随后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

当时,有人建议过张学良,要不杀掉蒋介石,带领所有部队投向共产党。

此时的周总理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再一次展示出了伟人的格局,他表示此时不能杀蒋介石,一旦蒋介石被除掉,国民党内部群龙无首,将会再一次出现军阀割据的状况,真正得益的将是关外虎视眈眈的日本人。

这一个观点的提出,让张学良再一次敬佩周总理的胸襟和格局,毕竟作为红军最大的敌人之一的蒋介石,可以说共产党内部人人都恨不得除之而后快,但是为了大局着想,周总理放弃了这个除掉我党心腹大患的机会,只为全国上下一心抗日。

在西安事变发生之后,蒋介石一直都没有忘记这位结拜兄弟对自己的“背叛”。张学良出于以下犯上的愧疚,他一意孤行地坚持要送结拜大哥回南京,结果这一送,也送走了他自己的政治生涯和长达54年的人生自由。

周总理对此也表达过自己的意见,他十分了解蒋介石的为人,他知道老蒋对于“叛徒”的处理手段,希望张学良能够回头,可惜这一次张学良没听周总理的话,最终酿成了悲剧。

由此可见周总理对于张学良也是十分的关心和重视,虽然最终没能够挽救张学良,但是这一份情谊张学良也是一直记在心里面,多年后再次提起也是感叹不已。

虽然周总理和张学良的相交仅有短短的8天,但是两人却建立了十分深厚的友谊。在张学良被软禁之后,周总理对于张学良的思念和关心多年来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在周总理的一生当中,曾经三次因为张学良悲伤落泪。

第一次是在西安事变之后,周总理得知张学良即将要送蒋介石回南京,他马上带人去机场打算最后一次劝张学良留下。

然而,这次周总理没有成功,张学良还是坐上了前往南京的飞机,对此周总理第一次为张学良流下悲伤的泪水,为这位老友的命运感到痛惜。

第二次则是在1946年,周总理在重庆谈判期间,看到即将要达成的和平协定,触景生情地想到了曾经促成国共和谈的张学良。

此时的张学良已经在软禁中生活了10年了。想到这里,周总理眼眶中的泪水再也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最后一次则是在1961年的北京饭店,当时饭店里举行西安事变25周年的纪念活动。大家都想起了西安事变的主角张学良,聊起他在台湾的生活。

此时,张学良的四弟解放军海军参谋长张学思向周总理敬酒,正所谓睹物思人,周总理看着眼前的张学思,不禁想起曾经和张学良的友谊,于是再一次泣不成声泪流满面。

由此可见,周总理对于张学良的感情,深厚到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也难怪在张学良心中,一生最值得敬佩的人是周总理。

结语

要赢得他人的敬佩,永远只有一个不变的理由,那就是要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身上有着超凡的个人实力以及老练的外交手段;毛主席的思想和格局让无数人为之折服;周总理超高的智慧以及真心的交往,这些都是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