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节约土地,国家大力推行火葬,中央领导人以身作则,在一千多位开国将帅中,只有许世友将军逝世时,邓小平批示“四个特殊”,准许其土葬,和他的母亲葬在一起,“生前尽忠,死后尽孝”。
但千百年以来,中国人最讲究入土为安,对于火葬政策并不是十分理解,而对于那些“抬棺人”、“火化工人”更是冷眼相看,轻者冷嘲热讽,重者被逝者家属打骂,恼羞成怒的,还要挥拳相向。
七十年代的女护士
上世纪七十年代,四川江津县(今重庆江津)人民医院前的街头,凌晨时分,时常能看到一位面容清瘦、头发发白,衣着简朴的老人,拉着板车走入医院一楼的太平间。走廊上灰暗的灯光打在老人脸上,他却浑然不觉,熟练地将要火葬的尸体整理好,将逝者的遗体搬上板车,在凌晨微光的照射下悄然离去。
1972年夏天的一天,老人像往常一样把太平间的尸体搬出来,放在板车上。这一幕恰好被两名经过的女护士看到。其中一个个高的女护士故意提高了声调:“谭科长,今天又是您来啊?”
老人没有搭话,微微笑着点点头,然后双手猛地用力,将板车抬起,缓缓地拉着板车消失在拐角处。
个子稍矮的女护士刚来不久,对女同事口中的“谭科长”不熟悉,只觉得这位老人其貌不扬,身着破旧,一看就是穷苦人,怎么还挂着“科长”的名号?
高个子护士看出了她的疑惑,故意压低声音解释道:“他不仅是科长,还是被毛主席亲自接见的特级功臣呢!”
科长?特级英雄?受到毛主席接见?女护士更疑惑了:“他那么厉害,为什么还来拉尸体?”
于是,一段往事就此揭开。
谭秉云
上战场!保家卫国
这位每日按部就班拉尸体的老人,名叫谭秉云,是四川江津本地人。和大多数贫苦人家一样,年幼的谭秉云虽然有父母的照顾,但一家人总要为温饱问题而发愁。等到谭秉云稍大一些,为了贴补家用,他跑到地主家放牛打长工,受尽了地主的剥削。谭秉云坐在山坡上,看着山脚吃草的牛群,心中不由感慨着:自己便像这些牛一般,费尽千辛万苦,到头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每每想到这些,谭秉云就忍不住叹息。
时间来到1948年11月,25岁的谭秉云突然听到远方隆隆的枪炮声。他急忙跑回家,乡亲们告诉他,那是解放军杀回来了。年幼时,谭秉云就听说过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他顿时有了主意,自己要参加解放军!于是,谭秉云告别家人,参加了解放军,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1945年5月,谭秉云参加解放上海战役。战役打响后,一条河流挡住了解放军前进的道路。情急之下,谭秉云跳入湍急的河流中,将船只连在一起,架起一座“船桥”,让突击部队踩着“船桥”过河。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解放军成功攻占上海,解放了这座中国最大的城市。战后论功行赏,谭秉云荣立三等功。
赶走了国民党反动派,谭秉云还没来得及享受翻身做主人的幸福,朝鲜半岛硝烟再起。在毛主席的号召下,谭秉云重新穿上军装,作为志愿军27军下属的一名班长,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这是谭秉云第一次出国,却是为了战争,但身后就是亿万等待将士们凯旋的中国人民,谭秉云没有丝毫退缩,国有难,招必来,来必战,战必胜!
中国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华川阻击战,驻守390高地
1950年10月到1951年5月,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志愿军先后发起五次大的战役,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到三七线以南,甚至一度占领汉城。志愿军虽然在前线作战中占据明显优势,但存在一个致命弱点——后勤。
由于战线拉得太长,志愿军补给十分困难,单兵只能携带七天左右的口粮,而且在美军轰炸机的攻击下,志愿军的运输线经常被切断,七天的粮食,志愿军往往要分开吃十多天甚至更长时间。新上任的“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敏锐发现了志愿军这一弱点,制定了惨无人道的“磁性战术”,吸引志愿军深入作战,待志愿军粮绝时,再让精锐部队发起凶猛反击。
彭德怀司令员早已识破李奇微的险恶计划,他当机立断,命令三七线附近的志愿军部队回撤,与后方部队汇合。李奇微争锋相对,出动空军轰炸我军后撤的必经之路,并要求“联合国军”加快脚步,企图将后撤的志愿军分割包围。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后撤,彭德怀司令员命令部队,组织铁原阻击战和华川阻击战阻击疯狂推进的“联合国军”,大战一触即发。
在这种情况下,谭秉云所在的27军来到金化城东南约45公里的一座代号为390的高地,紧急构筑工事,阻击追击的敌军。正是这一战,谭秉云创造了军事奇迹,名扬四海!
志愿军战士
疯狂阻击8小时,名扬四海
5月24日傍晚,谭秉云带着班里的战士们毛和,在390高地山脚下的公路边挖掘数个散兵坑藏身。根据得到的情报,美军一支装甲部队将从这里经过,此处位于公路拐角处,是最好的伏击地点。只要能击毁一辆坦克,敌人的大部队被挡住去路,这是为后撤的志愿军争取时间的最好办法。谭秉云和战友们知道此次任务有多么重要,同时又有多么危险,但他们无所畏惧。为了能更好地消灭敌人,谭秉云准备三枚手榴弹和一把枪,要让敌人吃不了兜着走。
工事刚构筑好不久,远处就传来了履带摩擦地面的声音,谭秉云屏气凝神,暗暗握住了怀里的手榴弹。他向战友毛和打了个手势,示意自己先上,然后迅速转移到另一个散兵坑中,静候敌人装甲部队的到来。
不多时,敌人的第一辆坦克出现在谭秉云的视线中,他伏在地上,突然挺起胸膛,将反坦克手雷扔了出去,只听轰隆一声巨响,爆炸声在山谷中久久回荡。然而爆炸声过后,敌人的坦克并没有被炸毁,继续前进着。谭秉云暗叫一声不好,急忙从散兵坑中爬出,径直向坦克追去,他一边行进,一边又扔出了一枚手雷。剧烈的爆炸声将谭秉云掀翻在地,他两眼一黑,晕了过去。
抗美援朝中的坑道
待谭秉云醒来后,他已经躺在战士毛和的怀里,鲜血淋漓。他顾不上自己的伤势,急切地问道:“坦克炸毁了吗?”毛和回答道:“炸毁了!已经不动了!”“快!你去炸坦克,我掩护你!”谭秉云用力将毛和推开,径直拿起枪,向敌人第二辆坦克冲去。
谭秉云和毛和紧密配合,谭秉云端着步枪向坦克射击,吸引敌人的火力,毛和将一枚手雷准确投到坦克的发动机上,轰隆一声,第二辆坦克也一动不动了。就在这时,一名敌军从坦克里挣扎着爬出,谭秉云悄悄从侧面摸了上去,然后朝着这个美军士兵一通扫射,把对方打成了马蜂窝。谭秉云和毛和连续炸毁了敌人两辆坦克,战场暂时陷入了平静。
天亮时分,随着一阵微弱的汽车发动机的声音,美军一辆吉普车来到了被炸毁的坦克旁边。只见车上一个美国大兵探出脑袋,向坦克内部望去,看到里面没什么动静,于是决定倒车回去。
美军坦克
来了还想跑?谭秉云大喝一声,迅速冲出坑道,朝着吉普车连续射击,吉普车的挡风玻璃被打碎,那个美军士兵脖子一歪,死在了车里。
随后,谭秉云和毛和继续在坑道内作战,又击毁了敌人一辆坦克,并消灭了13名敌军。美军的装甲部队尝尽苦头,再不敢向前推进一步。就这样,两人将美军骑兵师第二师一个师的兵力阻断在390高地长达八小时。正是这珍贵的八小时,为志愿军赢得了充裕的撤退时间,谭秉云也就此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
战役结束后,谭秉云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的荣誉称号,他的事迹登上了《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成为广为人知的志愿军英雄。
1951年10月1日,谭秉云作为志愿军英模代表回国参加国庆盛典。在随后举行的宴会上,谭秉云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五大元帅排着队和他握手,令他大为感动。
谭秉云(右)和战友
隐姓埋名,晚年工作被嘲笑
1953年,朝鲜停战,谭秉云随志愿军凯旋。不久回转业回乡。当他踏入家门时,正赶上两名房管所的干部登门讨要房租。因为家庭贫困,谭家无力支付房租,已经逾期多时。如果此时谭秉云说出自己的身份,房租一定可以延期支付,甚至减免。但谭秉云没有说一句话,默默用自己的转业费付了房租,目送两名干部离去。
直到某一天,江津县领导偶然看到人民日报上登载的反坦克英雄正是本县的谭秉云时,立刻向驻守在浙江金华的27军核实,才发现这是真的。一夜之间,付不起房租的谭秉云成为家喻户晓的大英雄。在县委的安排下,谭秉云先后担任公安局副股长、民政局科长、副局长。
火葬开始推行后,老百姓一时间不能接受这种转变,怨气很大。负责相关工作的谭秉云挺身而出,和工人们一起建立起县里第一个火葬场。火葬场虽然建起,但根深蒂固思想的影响下,大家都不愿做火葬场的工作。
谭秉云深感责任重大,他主动承担了到医院接尸、然后奔波4公里,拉到火葬场焚化的差事,一干就是数十年。当地不知底细的群众以为他犯了什么大错,在路上碰到他都躲着走,还要说一些风凉话。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久而久之,大家都厌恶他。
晚年的谭秉云
谭秉云不仅要面对乡亲们的不理解,更要面对逝者亲属的怒火。谁家死了人,他第一时间跑到别人家做工作,工作做通了,他便把遗体拉到板车上;工作做不通,谭秉云就会被骂得狗血淋头,一些逝者家属甚至对他挥拳相向。然而谭秉云从来不叫屈,更不叫累,搬尸体的工作虽然不那么高端,但也是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名老兵,他早已将这些荣辱看淡。
1983年,59岁的谭秉云离休。虽然他不再成天“拉尸体”,但他并没有闲下来,而是将自己的精力放在关爱残疾人,帮助残疾人谋生就业的事情上,继续在新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1991年,谭秉云接受朝鲜政府邀请,和十多位志愿军战斗英雄一起赴朝参观,受到朝鲜最高领导人的接见。在朝鲜军事博物馆,谭秉云发现一张巨幅照片,他不禁热泪盈眶:那张照片上,是一名朝鲜女同志向一位志愿军战士鲜花。那位志愿军战士正是谭秉云,意气风发!
不过此次朝鲜之行,也为谭秉云留下了终生遗憾,由于当年的金化战场已划入韩国领土,他只能站在板门店远远张望。一眼万年,他又想起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更想起了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们。夕阳西下,余光映衬在英雄的脸上,“幸得有你,山河无恙”。